新国学网:颠覆历史:美女王昭君抱的琵琶什么样?(3)

编辑:秋痕 来源:百灵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在提到汉元帝把王昭君赐给匈奴单于之后,并没有接着叙述王昭君的命运,而是插了一段边塞防务的论述。这段话看似闲笔,实际上则与王昭君出嫁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在提到汉元帝把王昭君赐给匈奴单于之后,并没有接着叙述王昭君的命运,而是插了一段边塞防务的论述。这段话看似闲笔,实际上则与王昭君出嫁匈奴有关,转引如下: 

    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如罢备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夫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前已罢外城,省亭隧,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二也。中国有礼义之教,刑罚之诛,愚民犹尚犯禁;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三也。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觊欲也。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归逃亡,四也。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叛。今罢乘塞,则生嫚易分争之渐,五也。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六也。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七也。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八也。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壹切省繇(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九也。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录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十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 

    这段话乃是对王昭君的夫婿呼韩邪单于"请罢北塞吏士屯戍"请求的驳斥,汉元帝把这番话转述给呼韩邪单于,单于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 

    呼韩邪此次出使"中国"除了"求婚"以外,还遇到了一个故人,此人名叫伊秩訾,原来是呼韩邪手下的一个重要谋臣,曾为呼韩邪策划归汉,后因受小人离间,不得已率千余人降汉,汉朝封其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呼韩邪见"楚材晋用",自感有些不受用,就想说服伊秩訾与他一起返回匈奴,不料没有劝动。 

    但呼韩邪仍然不虚此行,他此行的最大收获是娶回了一位汉族妻子:"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从上面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昭君根本没有投江而死,而是到了匈奴,而且还为呼韩邪留下一个儿子。 

    其实,汉朝时代,夷夏之分野根本不像后世所想像的那样,稍微熟悉汉代历史的人都清楚,刘邦去世之初,吕后新寡,匈奴单于派人"调戏"吕后,声称"愿以吾所有易太后之所无",吕后听了也没有起兵报复,对这种侮辱色彩极浓的话语采取不以为意的态度。东汉时代的蔡文姬出自书香门第,乃父蔡邕,是有名的大儒,文姬本人也是名动一时的女诗人,写过诸如《胡笳十八拍》等有名的诗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级知识女性,也曾嫁给匈奴的左贤王为妻,生有一儿一女。这些都说明,至少在汉代,人们的华夷之防并不像后人所想像的那么严重,王昭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人,她的头脑中不会有什么礼仪框框。汉元帝以前并不认识她,她与皇上也决不会有什么爱情纠葛,把王昭君描绘成"爱国而死"或"殉情而死",那都是错把宋代以后的中国当成了汉代的中国,犯了以今证古的毛病。

关键字: 内容标签:琵琶,颠覆,王昭君,美女,历史琵琶 颠覆 王昭君 美女 历史
下一篇:颠覆历史:美女王昭君抱的琵琶什么样?(1)||上一篇:溥仪从静园走上卖国求荣不归之路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