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 年代的北京物资相对贫乏,精神生活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逐渐丰富,不到二十岁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忧伤,大学生活也像没有雾霾的北京冬天一样简单明朗。
学生时代的少男少女们都是爱赶时髦的,尤其是美术学院这种地方,艺术青年总是要标新立异穿出个性,走在街上必定与众不同,以“挂相”为美。
有一阵美院学生的标配是无论男女都是长长的能盖住屁股的棒针大毛衣,校徽别在肚子上,胸前挂着一大串钥匙,牛仔裤旅游鞋都是脏脏的,走起路来钥匙一摇一摆地敲打在校徽上,发出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叮叮的声响,自我感觉好极了,要的就是这身邋遢范儿。长大以后我翻看那时的照片,真为自己汗颜。想想当年每天穿成这样出门散德行,走在全北京最繁华的大街上,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这要有多强大的自信呀!无知者无畏。出美院大门左转就是金鱼胡同,当时还是一条很窄的巷子,金鱼胡同西边连着王府井大街,东边通往米市大街和东单。后来随着和平宾馆、台湾饭店、王府饭店的建设,这条巷子拓宽成一条马路,也是北京高档酒店最集中的区域。金鱼胡同西口有两家卖外贸服装的小店,那也是美院学生最常去淘衣服的地方。有一阵小店进了一批军用大头黄皮鞋,28 元一双,这在当时差不多是很多人小半个月的生活费。几乎一夜之间,美院男生每人脚上一双踢死牛大头鞋,连走路姿势都变得一样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比军训时的步调都整齐,全是要上前线的野战兵派头。
比起美院的男生,女生就是小众了,那时全校不过五六十个女生。我刚入学那会儿,高年级学姐们流行长裙长发平底鞋,无论高矮胖瘦,女生都是拖地花裙,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学校离东风市场和百货大楼很近,当年没少往那儿跑,扯两米花布做一条拖地长裙是美院女生的经典“菜系”。后来又流行过棒针毛衣、牛仔夹克、花西服、花风衣、花裤子……有阵子流行过一个外国女星叫波姬小丝,浓黑的眉毛、深邃的眼窝,我们觉得她真心漂亮。
不知不觉间,美院女生也集体呈现“小丝”体浓妆,黑又粗的眉毛、烟熏色的眼影、粉色珠光嘴唇……后来看那时的照片,只想捂脸,感觉不是波姬小丝,都是蜡笔小新他二姐。
经过傻样的青春,多年以后我们才懂得:潮流是个很不靠谱的东西。
我其实很想写写80 年代的最后一个毕业季,那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是最悲催的,经历了一个热火朝天永远无法复制的毕业季之后各自劳燕分飞,除了留校当老师的很少几位,其他人很难找到工作。有人搬去了圆明园,成为职业画家,反而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之后开学,我们的校园进入非常漫长而沉闷的一个冬天。也是从那年开始,我们好像长大了,开始懂得了有一种情绪叫“忧伤”。
去年我做过一个展览“校尉胡同5 号”,收集了很多同学提供的老照片,其中最多的就是80 年代末的照片。看着那些老照片,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几度泪盈。我们的青春,我们的80 年代,因为那些经历而与众不同,无怨无悔。特别感谢在我们青春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领导们和那些老师们,他们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保护大家,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这是校尉胡同5 号那些先生们留下的优良传统,相比“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是更加温情的美院精神。它让这冬季的校园虽然寒冷萧瑟,回想起来心中还是有很多温暖。
本文节选自《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中信出版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年代,女生,校园记忆,北京 年代 女生 校园记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