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苏丹《闹城》的“闹”故事_太原-山西-作者

编辑: 谭维 来源:评论家曹喜蛙
 
苏丹《闹城》的“闹”故事(二稿)文、曹喜蛙清华大学苏丹教授的新书《闹城》,由余世存作序,贾樟柯、朱

苏丹《闹城》的“闹”故事(二稿)

文、曹喜蛙

 

清华大学苏丹教授的新书《闹城》,由余世存作序,贾樟柯、朱大可、杨澜推荐已经上市。这是苏丹教授的个人口述史写作、个体史诗性自传,是当代艺术史、当代设计史、当代城市史都难得的一部个人记忆,也是对宏大叙事大国崛起中知识分子个体案例的解剖剥离。

《闹城》的作者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当代艺术策展人,长期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这样一部出自一个有当代艺术、学术、批评等修养的作者之手,非常罕见。

《闹城》的书名来自山西太原地区的方言提炼,在自序中作者说“闹”在山西方言之中是个宠儿,它的含义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行为,就像我们今天口语中已上位的“干”“抓”一般,一直步履蹒跚于乡党的口中,带着浓郁的黄土气味,是山西人说干就干、实抓苦干的形象写照,作者用它来概括山西省城太原的时代记忆非常有意义。

在我们晋南方言中,汾河下游河津的“闹”与省城太原使用这个闹字还有所不同,但都符合的“干”“抓”的总原则。比如闹元宵、闹社火、闹革命,我们河津人则说“闹故事”“闹热闹”,更抓住了热火朝天的场面气氛,这个“闹”字经常出现在我老派山西人、老父亲的口中,非常有气势,带劲,干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曾是两面旗,其中一面旗就诞生在山西昔阳的大寨,大寨离太原也不远,大寨农业那也是山西人的闹,也是很中国特色的“闹”。

其实,苏丹并不是本土的山西人,《闹城》有过交代,他祖父祖籍安徽,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到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父亲大学毕业,从南方分到北方太原的矿山机械厂,那是中国的三大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他母亲祖籍山东,1949年前生活在北京,后投亲山西太原,就读于太原师范。这里的介绍简单的几句,就牵涉到大半个中国,看得出那个年月的中国动荡中国故事。

图集闹城 苏丹

苏丹的父母都是山西的外来者,所以苏丹的成长环境不可能是山西某个农村,好在他有个农村奶妈,在奶妈家里他住到二岁,不过这短短两年使他与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然后,他就开始了有单位没村庄的生活,这与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农耕时代的村庄与工业时代的城市截然不同的脉络。回到了太原,苏丹就回了城市的家,只是那是单位宿舍,厂区,有集体澡堂,食堂,饥饿的游戏,电影院,幼儿园,铁道,车间,童伴的战争,扒车,没有他奶妈的家房前屋后小小院子小小菜地,但早早就知道远方与诗。

苏丹从小喜欢美术,很早就知道野外作业那样的词,曾梦想有一份地质工作的职业,家里父母希望他大学上建筑业,而农村娃只知道结婚要盖房子,考大学填报志愿书农村孩子对建筑业都还很陌生,而他们的大学梦却与某个专业有关,但在工业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早就对这些门儿清,工业空间早就是他们独立的乐园。不要说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的知识鸿沟,早在工业革命的环境下人与人不同的成长就不一样,自然村只能演变成是城乡结合处,工业空间却成了当然的高楼新社区,早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不一样的未来。

用我老父亲的话说,有吃刨食的,有吃飞食的,这些飞来的人跟乡下人完全有不一样的活法。那个火热的年代,山西有一大批外来者,不仅仅是苏丹父母邻居太原这些外来者,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使我想起北京的北漂者,他们都是离开根土的人,虽然离开根土的原因不一样,但都是当代历史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我曾经用山西人的口气开过一个玩笑,“都是打工,你看人家太原李世民歪娃也是打工的,人在西安,一下打了一歪皇帝!”“歪”在这里是“那”的意思。事实是,李世民跟苏丹父母都是有单位的,是有组织的迁徙者,而北漂者却是没组织的游兵散勇。

余世存说,苏丹是王者之名,他的这本书既是回忆,也是王的宣判,他回忆的价值既指向了当下,也指向了未来。不同的个人记忆,都是纠缠于个人的童年、青年,甜蜜或苦涩,浪漫或枯燥,荒诞或时潮,幸福或贫乏,唯一的区别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观念和知识。现在的城市化问题,小城市化问题,扶贫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现代化前进中莅临的当下难题,此外还有许多更边缘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得了解更多个人的问题,就得寻根,而很多当下问题早在在童年、青年就出现,所以关注更多的口述史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这也是一个人类共同体共同学习的捷径。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策展人,苏丹因为一直成长在工业革命大环境,天生就理解这些当代艺术的精髓,当代艺术与工业革命有紧密关系。

《闹城》这本书的许多插图非常好,这些插图作者都是一些当代艺术家,如陈流、王兴伟、李天元、刘力国、杜宝印、刘亚明、王宁、宋永平、宋永红、于会见、唐志刚、张炜、陈文令、艾旭东、祁志龙、王宏剑、邓箭今、白晓刚、刘野、段建宁、刘瑾、摩根、沉睡、岳祥等,20余位艺术家近80幅美术作品,都增强了这本书的当代艺术性,也是本书一大鲜明特色。

希望看到更多《闹城》这样个体记忆的书,包括北漂者的记忆,可以对照着比较研究。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多花时间看一些这样的书,比日日留恋那些新的非写实神怪小说不知要好多少倍。

某种程度上,《闹城》的“闹故事”,它的当代艺术现代性,比那些新神怪小说影视的有价值多了。苏丹在述说不一样的乡愁,一种微积分的乡愁,他的乡愁里还有多少与他的祖父、他的父亲以及他母亲的乡愁有关……需要寻根究底的揣摩。

2020年6月14-16日于北京月牙殿

 

 附件1:

图书《闹城》的相关插图书内配文

图集闹城

《与我同行》 油画,作者:邓箭今 (《一方之言》插图)

《第二辑 四重围困——一方之言》(文字节选)

我总觉得方言还是一个区域的人们有意无意制造的语言障碍,它宛如无数陷阱构筑的一道防御体系,让外来者听不懂或产生误解,以此占有信息方面的优势,从而保护本地人的利益。所以方言不仅包含音调的变化,还有许多用词上的发明。如此,方言即是壁垒,是对同语言族群的一种保护方式。

 

图集闹城

《又不是一百分》 油画,作者:王兴伟  (《我的大学·梦》插图)

《第三辑 五次逃亡——我的大学·梦》(文字节选)

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分班的历史就始于这个时期,这是在教育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虽不合法,但是有其合理之处。它能有效组织起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建设提供基本的“优质人口”。但它的“恶”也是强烈且深重的,它铸就了一种糟糕的社会风尚并代代相传成为传统。它的“恶”就在于放弃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善”,它功利、无情,是培育“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具体措施。

 

图集闹城

《奶的糖》 素描作品 , 作者:杜宝印(《饥饿游戏》插图)

《第三辑 五次逃亡——饥饿游戏》(文字节选)

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在哥哥的策划和指挥下,我俩各自站在一只木凳上协力搬运。先把置顶的那只爷爷留下来的皮箱搬下来,再挪第二只木箱。那只木箱很大,里面塞满了过季的衣服被褥,而且没有抓手,搬起来非常费力。小学语文课读到课文中“吃奶的力气”一句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因为有过使用“吃奶糖的力气”的切身体会。

 

图集闹城

《陌生环境》系列之二 油画,作者:宋永红   (《集体大澡堂》插图)

《第四辑 空间往事——集体大澡堂》(文字节选)

节前的澡堂总是人满为患,池子里的人像火锅里的肉,池子外边,众多的身体簇拥在淋浴喷头下伸长脖子,如饥似渴地争抢那忽冷忽热、忽急忽缓的细流,如一群群拔光毛挂起来的鸡。

 

图集闹城

《老脸》系列之三 素描,作者:王宁   上:游商、售货员、采购员、放映员,下:文艺工作者、武术大师、运动员、民兵(《记忆中的面孔》插图)

《第五辑 老脸:八十年代群像——记忆中的面孔》(文字节选)

记忆中经常浮现许多故人的面孔,如果从识别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两张脸是绝对相同的。但是这些千变万化的脸又具有某种共性,这是特定时代的文化投射所致,也是每一个个体在表情、神色、行为、举止、语言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同时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安放大多是双向选择的结果,社会身份也是一种模具,模具之间也存在血统关联。对这些面孔进行社会性的、文化性的识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对识别完毕的这些脸加以社会学分类,最终我们会看到一张“旧”社会的脸呈现出来。

图集闹城

附件2:

新书推荐 | 《闹城》—— 一座工业乐园的乡愁

《闹城》  苏丹 著

一个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记忆

2020.06.16全网发布

 杨澜、贾樟柯、朱大可、余世存倾情推荐“苏丹教授的《闹城》是一本拿起来就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这不仅因为他把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都激活了,还在于,他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杨澜苏丹的私人记忆,以家庭树、邻里和校园为轴心,借助有序的时空罗织丰富的细节,细腻地再现了60—80年代北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在一个公共叙事被任意删除和涂改的语境中,这种高品质的私人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只要这种文本足够多,就能填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历史空白。——朱大可太原道上的苏丹先生,为我们证明了触键写作的流畅快感,互动交流的写作延伸。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试验,也是一次行为艺术。苏丹赋予芯片情感,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故乡。——贾樟柯把记忆写下来,既需要作家之笔,也需要史家之笔,还需要艺术家之笔、思想家之笔、科学家之笔。苏丹是艺术家,又是评论家,他的文笔有多重属性,也有多重意义。跟我们常见的文人回忆不同,苏丹笔下有专业眼光,空间意识更是他的当行本色。书中的乡愁虽然也有自然风光,但更多是工业化下的条块分割,是强烈的空间感而非自然感,是变动感而非岁月感。——余世存

“苏丹是王者之名,他的这本书既是回忆,也是王的宣判。”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人都只能给外人提供材料的时候,在回忆、自传也多半是提供材料的时候,苏丹还给予了判词。如说到山西人的方言,作者感叹“方言即是壁垒,是对同语言族群的一种保护方式”;如说高考,“蔓延在考场内外的焦虑,还有骤然响起的冷酷铃声——这种由政策、制度、规则、格局、文化积习以及控制时间的道具共同营造的空间氛围炙烤着个体的身心,它是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这个自传或回忆录因此跟我们汉语学界同类著作有所不同,苏丹有他的理性和节制,但他更施行了叙述者的权利:审判,他不是让历史在回忆里仍处悬而未决的状态,他赋予其价值,他努力对叙述材料进行分别、进行研讨。读本书让我油然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句诗,“我在今夜做王,我在今夜实现审判”。苏丹是王者之名,他的这本书既是回忆,也是王的宣判。他回忆的价值既指向了当下,也指向了我们中国生活的未来。我看重苏丹的工作,他把回忆当做寻求意义的努力。不少言路、思路可圈可点,如果穿越到作者笔下的闹城里,当时人的面貌一定是主旋律或主旋律的副本,一定是以为生活在开天辟地的新天地里;苏丹为之定谳说,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那只是清明上河图的粗糙版。我相信这一定论或呈堂证供,它比主流的自证更有意义。——余世存 《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感恩上苍赐予我特别的记忆能力,能让我精准还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场景,再现那些喧闹和悲鸣。”微观社会的形态以及人性是这个时代里社会景观中的一些凌乱的细节,它们和宏大的理想经常处于矛盾状况。人们一直在冲突中被和谐,在和谐中冲突着。本书描述了很多这样的空间关系和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人物的言语肖像。感恩上苍赐予我特别的记忆能力,能让我精准还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场景,再现那些喧闹和悲鸣。我希望自己的叙述表现这种矛盾性在生活中“闹”出来的荒诞,当我们嘲笑这些荒诞和错乱的时候,也会察觉这许多荒诞的故事背后都渗透着的当事个体经受的曾经的苦难。我们习惯于用时间来否认这种“曾经的苦难”,也擅于用集体记忆来覆盖“个体记忆”,这是一种比较消极性的文化,不利于我们清醒地回顾历史,面对问题。……记忆是一部挖土机,挖得越深就会触及更加细密的记忆神经,人性的恶和善也就会在这些细节的触碰中得以重现。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我的记忆中,善和恶一直都没有缺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超越了“爱”和“恨”的书写,在回忆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笔端变成镜头。龙城旧忆就是这样一幅既气势恢宏又一地鸡毛的历史图景,它的碎片经常浮游在我的脑海之中,拼合这些碎片出于一种责任,对自己在于重新认识,对历史则是避免它被掩盖或篡改。——苏丹《自序:龙城之“闹”》

图集闹城

【《闹城》作者】  苏丹,生于1967年,山西太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创造性的非遗保护路径研究,以及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图集闹城

评论作者:曹喜蛙,本名曹喜斌,1966年3月8日生,山西运城河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媒体人,互联网哲学家,诗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诗歌处女作,1992年开始北漂,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中国诗人》《诗选刊》《诗歌月刊》《红豆》杂志等发表诗歌,组诗《核武器与癌》获得过全国哲理诗大赛一等奖,诗歌《爱因斯坦肖像》入选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中学教辅书,有诗歌入选《北漂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大湾区诗汇年选》等选集。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完成互联网哲学构建后,2010年开始侧重艺术评论,2013年获得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2015年任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编兼美术馆馆长。迄今,已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传记文学》《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收藏与投资》《大河美术》等专业报刊发表文章。2016年5月开始为独立学者,兼李可染画院宣传部副主任、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优制谛酒文化沙龙名誉会长,被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家誉为中国第二代当代艺术教父。著有《赢在互联网》《和明星去旅行》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原,山西,作者,太原 山西 作者
下一篇:昆山/宁波展讯丨雅集·丘壑·古韵—当代名家姜东、孙自强、王进线上画展_中国画-画展-主办||上一篇:国枰拍卖-紧急通知_深圳-延期-公司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