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方由美术_(Ora-Ora)_艺术家郑哈雷专访_我觉得-电话卡-创作

编辑:刘爽 来源:方由美术OraOra
 
艺术家郑哈雷本人。(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方由美术(Ora-Ora)诚意邀请了香港艺术家

7RQDgSTlBAyhpaNJFqeFcuDPgtPKelUlRrXiKCK1.jpeg

艺术家郑哈雷本人。 (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

方由美术 (Ora-Ora) 诚意邀请了香港艺术家郑哈雷讨论自身的创作心态及其想法。

方由美术:方由(简称)

郑哈雷:郑(简称)

方由:我们刚合作的时候,第一个展览是以水彩画为主。我们在火炭工作室看到你的作品后,便与你联络看看合作的可能性。后来,大家互相深入了解后,同时也发掘了你利用木板画创作的天赋。但这次对于新作,我们两种媒介都看不到。所以,你能介绍一下,为什麽这作品既不是以往擅长的水彩画或木板画呢?

郑:其实在创作上,我一直有着多个面向。而每一面都代表着自身不同的想法。最先创作木板画,是因为我最初接触艺术的媒介便是国画。如果大家有注意我的木板画创作,便会看到都以线条为主,而画面没什麽色彩。

后来跟你们(画廊)合作后,第一种展示媒介便是水彩了。因为水彩画都以色块为主,当中并没有明显的线条。反而现在使用丙烯颜料或油彩,画面便有着线条和色彩,同时画面的质感都在里面。

「绘画」于我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浸淫的媒介。你看到我工作室有几张画放着,原因是我于同一时间不只绘画一张作品,有好几张作品都是同时并行。

有时候,你在绘画一些作品时需要放下它们,并需要时间重新认识。所以,你会看到我有很多便条(小提示)贴在画面上,这代表我在不同阶段中一些想法。

我会不断地修改每一幅画。所以,这些画同时在不断地演变。一幅画在完成的时候,我不一定认为它是以最好的状态来呈现。我个人觉得,有时候画面最好的状态可能在创作中段产生的,而最后阶段的成品未必是最完美。但是,我却觉得它的状态应该是走到尽头而需要完结。

方由:这个想法很有趣。为什麽你会这麽说呢?

郑: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过程。因为「绘画」其实是一个阶段。正如你在寻找一些东西,在途中你可能便找到最好了。但这些东西发展到最后便逝去,像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一样。 

NmwMFlHUgSImDoZtjHp4PUGCHlhvexZTw2kXd5Fa.jpeg

艺术家郑哈雷本人与新作。 (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

方由:新作的画面中张贴了一张电话卡。你可否阐明一下背后原因?

郑:这幅作品裡都贴上好几张电话卡呢。这幅作品描绘了一群在香港工作的菲律宾女佣。其实这段时间我都在画人像画,以往我比较少涉及这题材,因为我都不太擅长面对人群。可是,最近因为人生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需要更多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让我对人的处境有了更多想像,或是对人类的环境产生了更多兴趣。我觉得女佣在香港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你很难想像一个人如何能够二十四小时都在候命,她们的工作是如何能够在这候命状态完成。

而对于「电话卡」这东西的联想,是因为我父母的工作经常需要接触在港的菲律宾女佣和印尼女佣。我知道他们的心态和很多事迹。所以,我最近都在收集很多他们弃掉的电话卡,并加以进行创作。

我觉得「电话卡」是一个能够代表他们的身份象徵。他们到达香港时因为没有住址证明,他们都不能像我们一样在电訊公司直接申请一个电话号码。而我们的电话号码都用很久,例如我自己的电话号码便由中学使用到现在。所以,「电话卡」对菲律宾女佣来说是一个浮动不定的东西。他们没有固定的号码,亦没有一张固定电话卡,这就像他们没有一个「根」在这里。但是这些电话卡却有着他们的个人资料在内,所以感觉有些矛盾。我创作这作品都已经两个月了。

方由:所以,有时候你觉得这幅画今天已经完成了,那你便停下来。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继续创作。但是,那种状态都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做就了她们没有头部的结果,并诱发不一样的想像?

郑:也是的。

NmwMFlHUgSImDoZtjHp4PUGCHlhvexZTw2kXd5Fa.jpeg

艺术家郑哈雷本人与新作。 (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

方由: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画画,你会做些什麽?

郑:我觉得我会尝试烹饪。(笑)

方由:嗯,所以你对烹饪也有兴趣?

郑:应该说是做甜品吧。其实我不懂的,但我在想如果真的不再画画,我可能会学一下这方面的技巧。因为我觉得烹饪有一些东西跟画画的概念很相似。至少跟我画画的方式很相近,例如烹饪对份量的要求需要很准确,多少少盐便很咸,少一点糖便太淡。那种对份量的掌握和食物外貌的包装的执着,我觉得跟绘画的应用其实是如出一辙,而觉得自己是有这种感知。

方由:你对创作的心态是怎样?

郑:其实在绘画和画面的互动之间,我不会想太多。反而你刚才提及最近有很多展览或作品,也有一种倾向希望观众置身一个体验,将作品变得具有「热搜化」和「亮点化」这些附加功能,艺术家可能倾向将作品变成有具有「亮点」的功能出现。

其实,我觉得有些观众在观赏艺术的「概念」上需要有所提升。例如很多人会问我究竟欣赏作品时,需要先看什麽?或是很多观众观看作品的时候,第一件事便会尝试明白究竟艺术家有什麽想法等。可是,我觉得接触作品的首要,其实是「感受」作品,這才是艺术最可贵的地方。

很多人或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就是用心感受。有些作品是不需要完全了解及明白清楚。但是,它会带来一些感受或是一些视觉冲击。若然那些冲击够强烈的话,其实它(作品)便不需要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

我们可能身处于现代社会像是失去一种「安全感」一样:当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一些艺术作品,或是不理解艺术家背后有什麽想法等等 — — 我们便会感到「不安」。于我来说,这想法其实挺奇怪的。当你认为需要弄清楚那些所谓的「艺术体验」,其实都是「后加后设」的概念。当一张作品从艺术家的工作室搬到一个展览场地,途中经过「添盐加醋」后,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人工「设计」出来的,好让观众能够得到那些所谓的「艺术体验」,这可能距离艺术家在工作室创作时的体验很远,也未必是那位艺术家的原意。

方由:好,感谢郑哈雷的讨论。

郑:谢谢。

z2HKbqL5YV6SUluvvtSPwQmR6HP3jvAkbL44VYM2.jpeg

​艺术家郑哈雷工作室外观。 (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

关于郑哈雷

郑哈雷,1986年生于香港。200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荣誉)学位,主修艺术;四年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再完成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主修艺术创作与延伸媒体。

在职业生涯裡在国际展出过无数次,其中包括伦敦艺术博览会(201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2013)、亚洲迈阿密艺术节(2011)、典亚艺博(2010、2011及2012)和香港国际艺术展(2008及2009)等等。郑氏的作品亦获得众多的奖项,例如香港青年艺术家大奖(2012)。其作品不但被夏利豪基金会和中国银行收藏,更在苏富比成功拍卖。郑哈雷现为香港艺术学院兼任讲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我觉得,电话卡,创作,郑哈雷,我觉得 电话卡 创作 郑哈雷
下一篇:英国男子18元买一探测器,发现3900件古董:上交后获3000万元奖励!_特里·赫伯特-金头盔、金剑柄-金属-撒克逊||上一篇:砖头大法师疫期画作,作品第十五辑_方圆工艺美朮社-砖头大法师-纸上谈兵-画作-钟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