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想做个感动人的作品?先看看《绘画与眼泪》吧_艺术品-埃尔-让人

编辑:刘爽 来源:雅昌网 
 
「当你说你爱着绘画,却从未真正与一幅画相恋,对其产生感情反应,这意味着什么呢?」图1《绘画与眼泪》

「当你说你爱着绘画,却从未真正与一幅画相恋,对其产生感情反应,这意味着什么呢?」

gvm9lkhsvchR1TtI4t4rdB0K3pklMQqliCfFCNCo.jpeg

图1 《绘画与眼泪》

艺术家往往有个梦想(或者妄想),就是老想要做出一件感人肺腑的作品,甚至在许多时候,我们也会以「哭泣」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比如说某某作品让人「看哭了」,似乎意味着这件作品感人至深,挺牛逼的。但是能让人「看哭了」的作品,多半是文学作品、音乐、戏剧、舞蹈或影视作品,毕竟一个历时(duration)的作品,总是比较容易铺哏的,哏铺得足,眼泪也水到渠成。至于面对一幅绘画或雕塑作品,能够「看哭了」的人就比较少了。

芝加哥大学的艺术史教授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也和多数人一样,然而在他十三四岁时,曾经在博物馆里因为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 - 1516)的画作《圣方济各接受圣痕》(Ecstasy of St. Francis)(图2),而「几乎激动落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感动呢?到底有多少人曾经因为绘画而感动到不能自己呢?这个问题过去在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中是不讨论的。 

H2eyNR0YjdhpCJtKpToi8aYR8PIazUXxTZLgBCmQ.jpeg

图2 Giovanni Bellini, Ecstasy of St. Francis

或许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又或者是想补足这个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的缺口,埃尔金斯以一本奇特的著作《绘画与眼泪》(图1 )来讨论艺术作品何以令人激动落泪这个难题。他一方面向他的艺坛和学术界友人发出了问卷,让他们谈谈自己是否曾经因为一幅绘画而流泪,另一方面他也从历史中爬梳了许多「看到哭」的案例。

书中展现了许多证据,指出人们为画哭泣的理由千奇百怪,除了一般人觉得想当然尔的私人理由之外,还有些人因为色彩而哭、因为受到艺术作品的震憾而哭、因为某种类似于宗教的神祕经验而哭、因时间流逝而哭......

除了因为私人理由而哭的之外,埃尔金斯在序言里大致归纳了两种相对客观,却截然相反的经验,「一种是因为所欣赏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无法承受的『满』,复杂、震撼甚至距离太近而无法继续观看;而另一种则是作品存在着一种极度的『空』,灰暗、沉重、广漠感、冷峻、遥不可及而让人无法理解。」

显然人们被艺术品震撼到老泪纵横乃至精神失调的心理机制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比如我们往往觉得艺术品能感动人,首先是因为人们「看懂了」这作品,但根据埃尔金斯的调查,色域绘画(Color Field)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就著名地引人落泪,而罗斯科的绘画是没有形象的。在美国休斯顿的罗斯科教堂(图3)内,挂满了他为教堂订做的黑色绘画,这些绘画感人的程度可以从访客留言本的信息中得到证明。

Gf1VhwbIBWgRRfep4e9WrgfDSkZwFVWIGCKYCifc.jpeg

​图3 Mark Rothko Church

此外,既然有人能为艺术品所感动,自然也有人对艺术品无感。比如法国作家斯汤达(Stendhal)曾经在游历意大利后,被古代艺术震撼得不得不住进医院疗养,这种现象后来甚至被称为「斯汤达综合症」(Stendhal syndrome);与之相反的,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一样对于艺术品无感,而引发的品味焦虑,则被称为「马克.吐温抑郁症」。

埃尔金斯不仅在《绘画与眼泪》中细数了无数的案例,最后更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只从文字信息去理解作品,而是要用全身的感官真实地面对作品。(文章转载自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公众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品,埃尔,让人,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品 埃尔 让人 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
下一篇:书画艺术圈的寻宝先知_|_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余元康采访记_余元康-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作品-中国-雕塑||上一篇: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重装迎客_巴黎-观众-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