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广东美术馆全馆干部职工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认真执行馆里的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广东美术馆在这场防疫斗争中立场坚定,全力以赴,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疫情在馆内扩散传播。
此次疫情传染性高、蔓延速度快,在危难时刻,无数“逆行者”却冲在第一线,不分日夜地付出。我们深深为驰援一线的工作者不畏艰险、前赴后继。投身于“战疫”之中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我们感激医务工作者在一线以生命健康和汗水为代价抗击病毒,我们感激各个站点工作人员风雨无阻值守把关阻断疫情,我们感激生产生活一线的工作人员千方百计保障防控和生活物资供应……
面对湖北武汉依然严峻的疫情形势,艺术何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记录英雄和感人事迹,叙说故事和人性本真,为危难中的人们带去疗愈心灵的力量,带去应对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日前,广东美术馆已全面启动线上虚拟展厅,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大量数字化文化资源、观看精品展览。此次,广东美术馆再次邀请多位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发声,以创作形式声援,谈谈非常时期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以艺术之力,共克时艰,同盼春回!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编者按
广东的土壤所孕育的文化,是先锋的、快进的、共生的。回看历史,面对民族的苦难,古元、黄新波、李桦、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一大批广东美术家曾迅速地把视野投向当下,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为灾难中的人们带去热血和希望,为奋起抗争的家国发出强有力的呐喊。今天,广东这片土地变化幡然,然而广东美术的精神力量却翻越时间的藩篱,延绵不断地源续着当代美术的内在生命力。面对这次疫情,广东美术家秉持着最鲜活的当代视角,快速地投入创作。此次我们邀请的6位广东美术工作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是观察者、创作者,同时也是广东艺术机构的带头人或创办人,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他们对自身经历的述说,呈现他们对特殊语境下“艺术何为”的历史阐释、现实梳理和具体实践,为广东美术家的抗疫“手记”留下一份记录。
李劲堃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家要用自己的艺术良知去感悟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这次遇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整个民族受到严峻的考验。虽然如此,在国家的统一指挥下,全民团结起来,秩序井然地进行应对疫情,有条不紊地听从上级指示进行防控。中国在走向复兴之路的进程中,所彰显的这种人民的民族性与自觉性,说明了中国有力量、有底气战胜这次疫情。整个社会沉着稳定,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对国家、对政府的高度信任的体现,也是人民素质提高的体现。
艺术家以图像记录历史,用自己的艺术良知去感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这是美术不可替代的功能。近现代美术历程中有很多经典作品都是由广东艺术家创作的。比如新兴木刻运动时期,以广东籍画家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创作者发挥重要担当作用;在抗战时期,关乎民族存亡的重要时刻,艺术家通过画笔来记录这段历史。比如广东籍画家司徒乔,他笔下速写所表现的抗战事件,到今天仍然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汤小铭先生的《永不休战》记录一代文化人以笔代枪、针砭时弊的历史;关山月的《从城市撤退》,表现在敌人轰炸下,人民颠沛流离的情景,充分反映艺术家对民间疾苦的悲悯和同情心。还有很多作品都表现在压迫和奴役面前,民众奋起反抗的精神,比如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到前线去》等等。
汤小铭《永不休战》 布面油画 140x108cm 1971年
胡一川《到前线去》黑白木刻 20.5cm×27cm 1932年
针对这次疫情,广东艺术家的反应非常迅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等所有在粤美术创作机构的艺术创作者,在疫情期间深受触动,带着对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由衷佩服,纷纷拿起画笔进行创作。由于条件限制,艺术家通过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相关动态的敏锐关注,以默写、图像速记的方式表现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不畏艰难、支援灾区的医护工作者和解放军形象;有疫情高压下社会各界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有效组织、充满信心迎接各种困难的场面;也有表现同舟共济、共抗疫情声援前方的“战士”的宣传画和海报。
我是山水画家,但是也很喜欢做设计,面对这次疫情,我希望通过海报、宣传画的形式,表达鼓舞和歌颂。我利用在网络收集到的形象来设计这张海报宣传画。这次在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专门用于接收治疗的医院,有1000多位解放军战士组成的医疗队开赴武汉最前线,这让我联想到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场景。这张宣传画的主体是穿着防护服、心无旁骛地做着本职工作的医生,他就是守护着人民身体健康的化身。他身后的长城象征着人民战士、医疗队和所有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守护着中国,守护着这个国家。长城最顶端露出一缕充满希望的阳光,预示着疫情胜利的希望。
李劲堃《中国加油》
梁宇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们通往的并不是星辰大海,而是重重危机的生死一线
这是个没有假期的春节。因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国务院,到各地方,大家都一直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关心、关注、驰援武汉。我所在的深圳也有很多感染患者,所以我们一直在关注。最近这些天,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包括我们深圳市文联等各级机构都在号召大家拿起画笔来抵抗疫情,我们也在积极响应。
艺术家需要在这个时候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同时也关心、关爱受疫情影响的人们。这次看到很多医务工作者、交通部门的同志,包括后勤保障的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为防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艺术家都深有感触。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有这种责任、使命和担当,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把我们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通过对艺术技巧的把握和运用,创造出最好的作品。在当下我们不仅要自己拿起画笔,还要组织发动文艺工作者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集体行动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大家提供精神的动力,激励、鼓舞大家共同攻坚克难,渡过难关。
在抗战时期,岭南画派和新兴木刻等艺术群体都围绕社会状态进行了创作,其中广东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当时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反映时代的作品,比如广东版画家黄新波、古元等。这些精品力作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时代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
古元 《减租会》 版画 13.5cm×19.5cm 1943年
因为这次疫情的发生,我自己创作了一幅作品,名为《战疫V必胜》,是对之前信号系列装置艺术作品的延伸创作,将信号灯所指代的“社会规则”加以排列强化,以此强调“秩序”本身在与疾病博弈混乱环境中的重要性。作品以浓烈的对比色彩、紧密排列的几何图形试图传达当下人们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心态。同时,信号灯中“行走”、“前进”、“Victory”的提示标识,被清晰地提炼出来,成为能让画面安定的因素。
疫情蔓延,人人自危。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奋战,全国人民像是接收了一种信号——“红灯停”,停下了手上的工作。而一群逆行的身影:奔赴病毒战场的医务工作者,搭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团队,时刻为我们实时报道疫情的记者等众多毅然在坚守岗位的人,一路绿灯的征途,他们通往的并不是星辰大海,而是重重危机的生死一线。天灾人祸防不胜防,但人间真情和爱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我想通过我的艺术语言,带给观者一点思绪的宁静与心灵的慰藉,激励医务工作者、疫情第一线各方同志以及人民子弟兵。我希望在这个时候我的作品可以陪他们一路同行,面对挑战,迎接曙光。
梁宇《战疫V必胜》
王永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广东的美术创作队伍是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队伍
我在广东省美协工作了将近20年时间,参与组织过很多创作和展览,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国家遇到重大灾难,广东的艺术家们都会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迅速反映和行动起来,用他们自己的专业,以艺术形式来记录和表达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瞬间,表现事件中感人的场景,讴歌可歌可泣的各种人物,为战胜灾难鼓劲,为整个社会增添正能量,助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了这是一支多么可爱、多么另人赞许的队伍。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广东的美术创作队伍是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队伍,凡遇到大事,一经动员,广东美术家都能马上投入创作。比如说汶川地震期间,很多广东油画创作者积极参与,共同创作了60米长的巨幅史诗油画《地恸•重生》,这件作品当时在广州展出,影响很大。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广东专门做了一个展览,反映和展现医务工作者忘我奉献的精神,非常感人。三年后,广东美术界创作了大型“抗非”纪念雕塑《保卫生命》,在广州市雕塑公园落成。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广东艺术家捐了一大批艺术作品进行拍卖,来支援雅安。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美术家创作的抗疫作品超过千件。所以说对广东的美术创作队伍,我是充满敬意的。
广东油画家集体创作《地恸•重生》 51.2×1.6m 油画 2009年
从这次疫情的应对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层层重视,步调一致,一声令下,大家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当然我们首先要感谢在最前线的这些医务人员,他们因疫情舍小家为大家,做出很大的牺牲,这确实让我们很感动。还有我们的军队,武汉的雷神山等医院建好以后都是由部队接管,这充分显示了部队在任何危难时刻都是站在第一线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里,我们的科技、我们的管理、我们整个社会的综合基础在这里,所以我想即便是有一些小问题也马上就能克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有信心,对我们综合实力有信心,我想新冠肺炎疫情一定可以战胜,一定会尽快过去的。
最近我看到了李劲堃主席为这次抗疫设计的海报,叫《中国加油》,我印象深刻并觉得很有意义。李劲堃主席本身是国画家,当需要的时候,他可以迅速转换思维与方法,以宣传画的形式迅速而有力的呈现出来。作品里的医务人员很淡定,这很有寓意,因为他的淡定就是来源于对国家的自信,对党和政府的相信,也就是对整个民族的自信。同时画面上还有飞机、长城,代表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和力量。李劲堃现在是广东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号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而有力的正能量,这也是他创作这个作品的意义所在。
陈湘波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抗疫战中发出深圳艺术家的声音
这次的疫情也给人一种警醒,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当下这种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更好地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建立一种健康的、面向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式,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这是这次疫情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我们党从来就很重视文艺宣传的工作。从延安时期的版画,到抗战时期的新兴木刻等,包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漫画和宣传画,这些都是鼓舞人民斗志的一个很重要的武器。广东美术,特别是岭南画派,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在民族危难面前,我们一定要正视社会的问题,化解社会的矛盾,从正面来鼓励人民,要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我觉得这是广东美术家,从岭南画派以来一直传承的传统,作为当代的艺术家也应该这样。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中国画 166cm×92cm 1932年
美术在危难时刻可以起到鼓舞人民信心的作用,所以疫情期间我自己创作了一些速写和书法作品,在深圳以及北京的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表。另外我们觉得要在这场抗疫战中发出深圳艺术家的声音,所以我们组织深圳艺术家在三天以内创作了100多件作品,并在公众平台上发表,希望能发挥鼓舞士气、团结人民的作用。
我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很熟悉,我自己也有亲人作为医生战斗在第一线,所以我对他们抗击疫情的状态更感同身受,我觉得他们真的是最可敬的人,所以我创作的这些速写作品,就是表达对他们深切的敬佩。我想跟他们说的就是,这些医生和护士他们奋战在第一线,是舍小我为大家,这种精神让我们很敬佩,我们一定会跟他们站在一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肯定可以打赢这次抗疫战。
陈湘波 《天使的守护》
张弘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以画笔记录生活是艺术家的天职
我生于武汉,在那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如孟子所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次家乡突然遭遇疫情,因牵挂桑梓父老,我想用画笔来记录这段时期,搜寻“城里城外”每天触动我的瞬间。由于无法进入第一现场,我只好时刻关注新闻,每天与武汉的亲友联系,用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新闻讯息的判断,花一周时间完成7幅手稿。这组作品以线描速写的方式呈现,概括性且单色的表现手法带来视觉上的现场感。这既是共克时艰时的一种行动,也是目前我唯一可做的一件事。以此表达我向所有战斗在武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礼赞,以及对社会各方驰援武汉人民的由衷感激。
张弘《1.24除夕,广州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当国家发生重大突发事情,作为艺术家也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倾情关注,通过自己的判断迅速做出调整,同时尽自己的所能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最大的爱心。这是艺术家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历史上,广东不少老一辈的艺术家都体现出他们在重大事件面前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关山月、黎雄才等画家就有不少这方面题材的作品。《九八英雄颂》中国画作品很快问世,表现了军民齐心在洪水中奋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在03年中国抗非典时期,杨之光先生为一线医务人员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当即创作了水墨肖像画《抗非英雄邓练贤》。
杨之光《九八英雄颂》中国画 145×210cm 1999年
1956年,黎雄才先生创作过一幅有“防汛诗史”美誉的新中国山水画经典作品《武汉防汛图卷》。同样是武汉,1954年夏季,长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全市军民紧急动员,投入到的防汛抗洪现场。黎先生以此为背景,艺术地记录下了这堪称惊心动魄的场面。该画在数以百计现场速写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全卷自右而左分为十二段,段与段之间则以大堤、树木等承前启后巧妙过渡,衔接自然不着痕迹,给人以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艺术感受。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 中国画 30.4×2788 cm 1956年
《武汉防汛图卷》避开了当时仅为配合宣传,而停留在表面的图解与概念化的表现手法上,其借助和发展了传统手卷画的绘画样式,以史诗般的浩瀚场景,成为反映新中国新建设风貌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传统笔墨的拓展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并成为传统绘画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可能性的最佳范例。我希望《武汉防汛图卷》不只是描绘当年武汉的防洪,更希望它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面对天灾人祸,在我们的意识与内心时刻要提前做好预案,筑起一道坚实的防范大堤。
于我而言,多年创作经历培养出我作为艺术家的自觉意识。这些年来也有不少关注社会变迁,关爱普通民众悲喜生活的作品。比如2003年我创作了描绘广州医务人员的“抗非”作品《天职》,以及2008年我创作了因雪灾创作了《昨夜有暴风雪》,之后还创作过表现抗震救灾等题材的系列作品。以画笔记录生活,表现国家这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艺术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也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职。
张弘《天职》2003年
我坚信疫情总会过去,春风必将会来。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武汉人民可沐浴着阳光欣赏樱花。
陈侗
博尔赫斯艺术机构创始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发自内心的创作经年累月仍然感人
李劲堃主席有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让我准备一些抗疫主题创作,同时也发动我的同事们一起参加,后来广州美术学院也做了动员,同事们都很积极,虽然画得有点急,但是都表达了自己的参与态度。同时,通过创作,我们也比较多地了解了疫情以及抗疫的过程。我自己的画也是这样,也是将我的创作方法论与新闻结合起来,虽然不直接表现医疗救护的场面,但仍然选择了一些平凡而感人的细节。我平时很少做这样的主题创作,之前甚至觉得有了新闻图片再把它画成画是多余的,但自己创作了以后,就不会这样想了。当然,这次我尽量避免了直接画照片,这就保证了我们提供给读者观众的视觉图像是多元的。在做这样的创作时,艺术家没必要先从形式入手,而是应当由主题来确立形式,这可能跟王肇民先生的观点不一致,但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情况就是这样。
陈侗《没有口罩自己造》
陈侗《又一天》
过去广东有黄少强、廖冰兄、黄新波等一批画家一直以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为创作主题,他们是自动自觉的,没有什么动员,因此作品也发自内心,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还是相当感人。世界美术史对于以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为主题的艺术家和作品不是十分关注,例如珂勒惠支就没什么位置,但我觉得中国的美术史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成绩。
廖冰兄《每日完漫画阿庚一溜主义》 28×40cm 1949年
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看,这次的疫情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有朋友建议我出国,但我心里并没有那种要逃离的紧张感,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世界、自我和生活的认识在起作用因此,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对于国家的信任,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专家、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没有度不过的难关。最近我在读基辛格的《论中国》,书中就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想,一个外国人都能这么看,我们就更应该相信自己。
齐白石有一幅作品名为“万年青”,它画的就是一株万年青盆栽,是作为国庆献礼的主题画,题字是“祖国万岁”。你说它是应景也好,是抒发内心情感也好,总之是能激励人、鼓舞人的。
齐白石《祖国万岁》 63cm×30cm 纸本设色 1955年
审定 / 涂晓庞
采访、编辑 / 曾睿洁
整理 / 温嘉宝 曾睿洁
图片 / 受访人提供 来源于网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武汉,作品,艺术家 武汉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