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石
杨牧石《照明1》 杨牧石 87.5x161.9x18cm 2018年 装置,白色霓虹灯管,铁皮,真石漆
杨牧石(b.1989年),201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与麦勒画廊进行合作,2016年以“出道”为主题开启了第一回大型个展。2019年,杨牧石在麦勒画廊举办了第三次个展“原地消失”,全新霓虹系列作品《照明》指向当落后的生产方式遭遇当下,并大规模地制造出新的失落时,现实的扭曲、冲突以及刺眼的秩序。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杨牧石的《聚集-组》通过对上海的日常用品的处理以及空间的改变制造出一个可读的,对城市进行提示的集合体,以此实践激发观者对于城市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与想象。
沈楚楚
沈楚楚影像作品
沈楚楚既是艺术家,也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策展人。沈楚楚展现二次元动漫文学,她的雕塑作品以独特夸张的形态塑造出她心中的未来人物——柏特瑞。柏特瑞是在动漫美学的新世纪语言影响下所生成的虚拟角色,它追求长生不老的有机躯体和永恒的青春活力。
张翀
张翀作品
张翀(b.1988年),2018年毕业于德国 Alanus艺术学院自由艺术雕塑装置方向,结束五年的旅德留学生涯后,在2018年底回国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张翀的装置作品,结合了各种技术,材料以及现成品,每个构思和制作,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技术上的挑战,因为他喜欢寻求不同材料在非传统意义上的可能性,在不断尝试新的材质(玻璃,线,木头,灯泡,纸,昆虫或落叶)的过程中渐渐摸索出自己的语言。
方小龙
方小龙,《内容受限》CONTENT RESTRICTED,数码输出,伦敦AVA Gallery,2019
方小龙(b.199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版画系。方小龙的作品一直在探索,用最简单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最强有力的感悟、最强有力的画面、最强有力的作品。2019年,《内容受限》由200张作品组成的巨大墙面作品,每一张作品的文字内容是一样,但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以此重新构建了现阶段社会审查制度下人们对于内容“被转译”的焦虑,并让观众被动地接受了来自权力的施压。
葛宇路作品《葛宇路》在日本圆顿寺街区的展览现场
葛宇路(b.1990),因“葛宇路“事件在网络走红的行为艺术家,现居北京。他作品中一些看似随意的作品/行为其实颇有机锋。他在2019年继续轻松幽默随意的生活和观察,这种状态本身就是有趣的。
胡为一 窗外无窗 1,影像装置,175 x 115 x 25cm,2019
胡为一(b.1990),2009-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在2019年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中,以《窗外无窗》和《轻取》两件参展作品呈现出他媒介语言的独特性,视觉和观念表达的成熟性。他以独特视角切入,引导公众从平面化的身体感官体验,逐步伸向更为纵深立体的视角,在动态中窥探所见的真实。
景婧恩《浮生若梦》
景婧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的作品由中国传统绘画而生,在绢与箔的交叠中蜕变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思考和理解,2019年新作《浮生若梦》系列作品,用片段式的手势与肢体构建出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共同的情感表述,光影交错之间,斑驳如洗的画面含蓄而坚定的展现了艺术家的审美境界。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绘画材料和语言的精准把握。大生活中的景婧恩是安静少言的,但她却悄悄的将自己少女的思绪,艺术家的敏锐,青年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在作品中进行着讲述。
金璐《幸福·纪》之四 岩彩
70*70cm 2019
金璐,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自研究生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及毅力在岩彩绘画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岩彩材质及色彩配置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修养,善于从平凡之物或自身生活感受中发现美,表现美,作品纯净细腻,温馨浪漫。她的多件岩彩绘画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例如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区)等等,2019年创作的《幸福•纪》之四,作品描绘的是一个平凡的小蛋糕,作品所用的岩彩材质来自地壳深层的矿物色和取自故乡的有色土,平凡、质朴的颗粒与微粉碰撞、融合、层叠、反衬,传达一种高雅、肃穆的甜蜜。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绘画,自己的,装置,年轻艺术家,90后艺术家,绘画 自己的 装置 年轻艺术家 90后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