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工业遗存如何向艺术“转身”?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未来畅想_遗存-美术学院-工业

编辑: 叶旭栋 来源:雅昌网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导言:一座城市的工业遗存不仅是工业开拓者留下的历史财富,也是整个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

b57IswAb97mruXsm6GJh7xLTEsJwJFePYu7pz54W.jpeg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

导言:一座城市的工业遗存不仅是工业开拓者留下的历史财富,也是整个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的见证者。在后工业化时代,如何对其妥善保管、改造和再生,使之转型为符合当下应用和审美需求的新空间,是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近二十年来,沪上相关案例已不鲜见:田子坊、八号桥、M50、红坊、上海西岸等创意和文化地标均由老厂房改造而来。而今,筹建中的“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将在未来形成一处令人期待的艺术群落。

学术论坛加持 打造国际视野

eTbCDhJ3g9XbFxhOxdnFxI7ZqRyyKXPLeYwwmUQj.jpeg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

11月22日,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展开。论坛以“艺术,都市之颜”为主题,以“想象的城市”、“教育与城市”、“艺术与城市”三大版块,探索艺术与城市、教育与生态的各项话题。论坛现场,泰特现代美术馆(下称泰特现代)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学术总监伊塔洛·罗塔,普利茅斯艺术学院院长首席执行安德鲁·布华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等二十余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教育者等,就工业遗存与城市的关系、公共艺术与社会联动等话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弗朗西丝·莫里斯以“想象之城的条件”为题,追溯泰特现代的历史,并结合多个公共艺术案例阐述了艺术和美术馆、公众、社区乃至城市的联系。她认为,公共艺术不是单个存在的艺术项目,而是牵动社区、关怀公众,并生发各种项目的起点。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学术总监伊塔洛·罗塔则从数字化时代、绿色生态、全球气候问题等宏观角度展开其对工业遗存的观察。罗塔表示,致力于构建绿色环境的当下,如何结合生态话题,并联动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使工业遗存能合理转换为全新理念的空间,或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提出物理空间被网络环境替代的概念,由此生发对线上博物馆、美术馆、公共艺术作品乃至工业遗存的畅想;社会学家顾骏则通过文化遗产和工业遗存的比对,表述后者值得被关注的理由。他表示,工业遗存的对话者是科学、自然和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原本废弃的空间值得被合理地利用和改造,从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发挥合适的功能。

上述观点仅是本次论坛的“冰山一角”,而该论坛亦只是推进吴淞地区业态转型项目的一部分。

据悉,“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由上海市、宝山区、宝武集团、上海大学共同建设。选址所在地——位于宝山长江边的宝钢“不锈钢地块”总面积达3.25平方公里。经初步规划,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在此地建设吴淞校区;其他标志性的工业遗存,如炼钢厂房、炼铁高炉、煤气柜、冷轧厂房等有望改造成美术馆、音乐厅、酒店等。建成后,那里将成为集“城、商、产、学、研”为一体的、面向所有公众的未来艺术之城。

2016年12月,伴随上海美术学院的挂牌,以及多方针对《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一系列展览、讲座、驻地项目等活动在校内外陆续展开。2018年5月,首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专家就“工业遗存的价值再生”、“艺术和观众的产业桥梁”、“过剩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以及“城市的美学追求”等议题展开探讨,提出度未来“无界之城”的畅想。

Kc6z0gdZG5LTLLFbKLQYDUiIzCpoZTanCbKrDB3u.jpeg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

沪上工业遗存的再生之路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工业城市,上海自十九世纪起便吞吐大量的工业建筑、厂区和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大量工业建筑结束“使命”,进入漫长的空置时期。如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筹建,即是依托于宝钢工业遗存的丰厚资源。如何以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动力,将现当代工业记忆和国际都市生活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已是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沪上诸多工业遗存已在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创意人的努力下,逐渐向艺术“转身”。

1998年,台湾建筑师将苏州河边的一处旧仓库改造成个人工作室,此举吸引了一群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人,他们对沿河的工业建筑展开研究和梳理,并形成沪上首个创意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全长不到500米、曾经环绕百余家作坊和工厂的泰康路也是当时知名的文化名流聚集地——1998年,旅美艺术家陈逸飞在那里安置了工作室,并带动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其中。2001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弄题名“田子坊”,喻意艺术人士集聚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工业厂区改造而成的红坊和M50创意园构建了沪上艺术群落的雏形。2004年,上海市政府立项建立重要文化功能项目“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由此展开了原上钢十厂向艺术园区的转身之路。这里不仅举办了“上海雕塑百年”、“罗丹雕塑展”等重要展览,还曾吸引美术馆、画廊、设计师工作室的入驻。2005年,M50成为由上海经委挂牌的沪上创意产业聚集区,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非盈利机构等企业和个人入驻。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业区转型的意大重要实例。由旧电厂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完好地保留了明显的工业厂房格局,如今不仅是“上海双年展”的主展场地,还先后为黄永砯、蔡国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让·鲍德里亚等国际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等举办个展或群展。

近年来,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艺术机构更是散布于上海各大角落。西岸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等公共艺术空间的建立,让工业遗存承接了时代语境的美学使命,也使其功能和属性向艺术转身。

74t42gYuckQZKGwIctyZLV8K1FuxGH7OPXZCKSKG.jpeg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 属于未来的文化地标

吴淞工业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之地,诞生了中国工业的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厂、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上海第一钢铁厂均在此地区诞生投产。

而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宝山被定位为中心城主城片区,吴淞则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由此,有序梳理工业遗存、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改造和创新在区域更新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今年7月31日,“中国宝武宝山转型区域首发项目”正式启动,包括“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吴淞口国际科创城”和“长江口创智产业园”在内的首发项目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吴淞区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CYIv89KSy9Ecda8FY88eo7LtT9MEpxiK0DLTmP10.jpeg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

事实上,自上海美术学院成立以来,“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推进工作已在上海市、宝山区、宝武集团、上海大学共同努力下有序展开。

2017年7月6日,“文教结合共建上海美术学院签约暨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大学正式举办。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美术学院宝武不锈钢地块新院区以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式启动。

同年9月26日,“上海文教结合项目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南院”启用仪式正式举办,该举措标志上海美术学院新校区进入新的筹备阶段。此外,上海美术学院还于当年9月面向全球征集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概念设计方案,共收集到来自国内外团队的16件完整设计方案。

针对宝钢工业遗存的更新与转型议题,上海美术学院还曾展开相关驻地创作项目,邀请12位国内外创作团队、艺术家、策展人,连同上海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进驻宝武集团不锈钢厂区,进行驻地考察、调研、驻地创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工作。

上述举措正不断向公众展示,属于未来的艺术院校,以及新生艺术区的风采。

“未来,我们将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美术学院就是艺术城;艺术城就是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曾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今后,上海美术学院不仅是职业性教育,而是面向三岁至九十岁生命全周期的学员的教育。所有住在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人,都是我们学院的‘学生’。我们将打造提供无限可能的、22世纪的美术学院。届时,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希望吸引国际范围的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前来共同打造未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遗存,美术学院,工业,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遗存 美术学院 工业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
下一篇:形式批评与古代书论的现代转化_形式批评-点画-造型-古代||上一篇:李可染逝世30周年纪念会举办__再领悟“为祖国河山立传”精神_李可染-李可染基金会-纪念会-之子-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