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吴洪亮:2019年“艺术长沙”_中的“三少----李津、刘庆和、武艺作品展”_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长沙-创作-艺术家-回见

编辑:江静 来源:艺术长沙
 
“艺术长沙”从2007年创立以来,通过“双年展”的形式不仅将当代艺术的理念、重要中外艺术家与作品带到

艺术长沙”从2007年创立以来,通过“双年展”的形式不仅将当代艺术的理念、重要中外艺术家与作品带到长沙,更搅动了长沙当代艺术生态版图。“艺术长沙”成为催化本土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美术馆、画廊运营,交易、收藏等各个环节逐渐成长,建立起完整生态系统的一股重要推动力。而“艺术长沙”也已经超越了一个城市的地域藩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乃至拥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项目品牌。更重要的是 “艺术长沙”还在拓展艺术的边界,关注诸多公共性的议题,在与艺术领域自身体系的交流之外,还进入到广阔的社会领域和文化问题的探讨,甚至以艺术的力量,影响城市的文化品格,城市人的艺术意识。故而,“艺术长沙”以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与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进行时”中具有特别的指标意义。

2019年,“艺术长沙”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区将目光集中在水墨人物画这一题材,所推出李津、刘庆和、武艺皆是中国当下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先锋性、丰富性、典型性,对当下问题涉及的广度,触及艺术本体的深度,都具有对今天中国艺术研究的切片式价值。本次展览将利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三层空间以三个个展连动的方式推出,呈现出一场和而不同的艺术盛宴。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中国当代艺术也走过了30多年,其实也是中国艺术逐渐从单一的群体逻辑、宏大叙事开始转移视角,关注每个微观个体的调焦过程。而艺术家的创作使这个转换过程显影,捕捉下不同角度的瞬间。更何况艺术是社会的镜子,也是自己意识的镜子,其中映照出的可谓丰富、可谓复杂,自是一个世界。本次展览的策展方案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架构,通过李津、刘庆和、武艺三位艺术家作品中所呈现的在时代表述中的自我表达,来照鉴历史、周遭、自我的不同侧面,于长沙浮出水面,呈现给观众。

这三位艺术家都是“’85”以后逐步建构起自我的艺术特征。李津以水墨实验为载体,取材于几乎每个人都有所体会的日常生活场景,不厌其烦地勾勒出当下真实生动的自我;刘庆和的人物画如一部鲜活的图典,是对时代进行个人化感知后的撩拨;武艺则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带着“我”的基调重新链接不同的外部世界。诚然,三人为众,三位艺术家也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展览即是借由他们的作品观照自己,映照社会,也同时呈现他们艺术日臻成熟中的新实验、新探求。

​故而,本次“艺术长沙”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题为“三少----李津、刘庆和、武艺作品展”,参展的三位“少年” 是所谓“50后”、“60后”艺术家,“少”是他们的创作状态,也是他们作品中扑面而来的真诚与热情。“三少”合写,是长沙的“沙”字。长沙作为地名自秦即有,它本是二十八星宿中属于轸宿的星座,传说秦始皇命名“长沙郡”,正是因此地在方位上正对应长沙星。长沙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地理相关的说法,因为长沙处于湘江河谷地带,随着河水的枯汛涨落,大量河沙沉积,形成了长长的沙地。无论星辰还是沙洲,都来自漫长时间的蚀刻与雕琢,而此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年复一年不改对艺术最初的炙热感,构成了展览的总体面貌。对应每位艺术家的状态,从三层到五层展厅,分别定为“回见”、“相处”和“不厌”三个主题,苏轼说:“万里归来颜愈少”,半个多世纪“相处”“不厌”,“回见”那一刻,心底依然少年。

不厌---李津作品展

李津 1958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作品被波士顿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李津的作品常常在尽情地表达所谓的“食色性也”,以“食”恋“色”,借助那些仿佛快要溢出画面的肥美肉食菜蔬,让人感受到他对原始欲望和世俗生活的热切拥抱,一个真实的具有生理属性的“我”跃然而出。反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经历了民族复兴的斗争、意识形态的要求等美术创作条件的变化历程,大段时间中国人已经不太会说“我”是谁了,甚至耻于进行自我表达,而李津坦率直白地呈现自我真实的身体感知的体验时,因对精神和哲学层面的“我”的放逐而流露出的大自在则显得特别珍贵,也能更直接地打动人心。而此次展览不仅满足李津老师粉丝们的需求,等将隆重推出李津近年对笔墨的再追求时,直抒胸臆倾情而出的创作新境,也是本次展览作品选择的关键点。

艺术家李津的主题是“不厌”,不能仅食色日新月盛之“不厌”;近年来,李津在每日工作之外,安排了更关注自我的晨课,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如同禅修。再有“厌(厭)”的繁体字由与屋盖相关的“厂”字头加上“日”、“月”、“犬”组成,其独有的组合与含义,甚至令人忍俊不禁,叹服古人造字的高妙。巧的是,生于1958年的李津正好属狗,真是有缘。

回见---刘庆和作品展

刘庆和 1961年出生。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和中国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所长。

艺术家刘庆和展览的主题“回见”是继2014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个展“白话”之后的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再检阅。“回见”与 “白话” 一样,源自天津的方言,而“回见”不仅仅意味着期待再次见面,而可以延伸为对自我生命与社会历史的再审视。每一幅绘画、每一件雕塑所要串起的是时间脉络中的节点,将近百年的跨度里所呈现的大背景和大背景之下的自我、家人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都成为回头即见的生动画面。

对于刘庆和来说,时代的纹身早已渗入他的肌肤,甚至刻在了他的骨头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红灯记、红宝书、红领巾、红色娘子军,或者身边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他曾暗恋过的美女班长,当然也有他的妻子和女儿,以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和人……刘庆和捻动着笔管策动着他的线条及话语,使之成为注解自己生命轨迹的图示与旁白,也是对时代的再描述与再探求。他笔下的“人物”虽“小”,但很在点儿上,他试图借此来戳向那些共有的时代记忆,点疼你神经中最麻木或最希望麻木的那一根!近年,刘庆和的创作也开始更具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讽逻辑,也更试图揭示我们本想躲闪,而无法绕过的那些问题。他在用画笔记录历史的进行状态以及预设留在未来的痕迹价值。

相处---武艺作品展

武艺 1966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副所长。

武艺创作的方式非常个人化,他会花很长时间去关注创作对象本来的属性和面貌,创作期间,他会相应地调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要求自己融入某种创作的预设之中。譬如,武艺曾在京都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画出一组我们完全不同于过往武艺风格的作品。单色中竟然出现了很多铅笔的直线条,那些挺括清爽的线条来自这个古老城市传统木建筑一丝不苟的步调;对于敦煌,曾有多少大事前去取经,但常常呆的越久越被其所俘虏,而无法找到输血后的自我,武艺却“画吾自画”,敦煌中的形象与色彩,成了他笔下的影子;而在捷克的布拉格他惬意的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用油画来“写”出布拉格式的那种稍显阴郁的景致与景致中的人物。这种对创作对象的沉浸并不意味着自我的消解,相反,武艺是一个久居的旁观者,他并不融入表达的对象,但他关心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和情绪适合哪种创作,重视在画面中传达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无论更主观的水墨,还是更客观一些的油画,武艺拒绝被创作的手段所捆绑,他要的是创作的自由,要我的意识与意念合理、顺畅的生发。

武艺展览版块的主题是“相处”,如上所述武艺喜欢画不同地方游历的经验,他画巴黎、德国、布拉格、东京……这种方式,这些画可以看作是他的“游记”,但确切地说,他画这些地方,都必然以生活的状态融入当地的日常,朝夕相处,直到将某些他感受到的东西消化融会,那些图像才能从笔端生长出来。“相处”是共同生活,与所处环境相融入才谈得上相处,武艺的作品正是这样,他画画像播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地上选择不同的种子,一样的播撒浇种,但开出来的花有时是鸢尾,有时是玫瑰,或者是矢车菊,或者是樱花,所以武艺的很多作品乍一看都是如此沉静如一,但图像的输出却大相径庭。我们并不知武艺下一次会去哪里,有什么面貌,都难以预测。期待吧,期待他与那里相处时水、土、风、光、雨、人······,清醒的沉醉,主观的忘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艺术家,回见,当代艺术,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长沙,创作 艺术家 回见 当代艺术 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长沙
下一篇:开辟绘画的新边疆:我看王迈的新绘画创作_艺术长沙-长沙市博物馆-绘画-文化-图像||上一篇:徐冰个展宣传片_徐冰-net-png-pFZ7sb1XrIW1g1TxAhhTeQFQ2PTnKtP2coFIbus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