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白居易的一首《池上二绝》,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来自唐朝的对弈图,山风、竹影、棋声,好不惬意。
自古以来,“棋”便是中国书画作品中的常客。这些小小的棋子和各异的棋盘逐渐演变,不再仅仅是供人消遣的娱乐游戏,而是衍生出了属于东方的博弈文化,它与中国兵家讲究的智、信、仁、勇、义密不可分。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的指间博弈,更多地与哲学、军事、艺术相连,平添了一份恬淡、豁达和风雅。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围棋和象棋。这两种棋类在几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也延续着炎黄子孙的历史和血脉。
张家口辽墓壁画《三老者对弈图》 (来源:辽宁日报 图片:冯永谦)
传说中,尧为了调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教授他围棋,并命其勤加修习。更为可信的说法是,最早的围棋其实是一种天象记录仪,用来记录星星的轨迹。我们充满智慧与浪漫的先人将天上的星星一颗颗摘下放于经纬线组成的地上“银河”之间,赋予了它们博弈的功能和更多的内涵。自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十分流行。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让围棋成为了清谈的一种特殊形式——手谈。统治者甚至以棋设官,足见围棋流行的盛况。隋朝时期,围棋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了主流。同一时期,遣隋使将围棋带回了日本。唐代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的“棋待诏”制度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围棋的影响力。明清两代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的兴起,带动了围棋在市民阶层中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出现了频繁的围棋比赛活动,诞生了一批里巷间的优秀棋手,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在市井之间得到了普及。
双面凸陶制棋子,唐代,洛阳围棋博物馆藏。直径1.2-1.7厘米、厚度6.5-9毫米、重量1.1-2.3克。
关于象棋的起源也有个有趣的传说,元代的和尚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记载:“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象棋是古代中国人模拟战争而创造的一种游戏,古文献中以“象戏”名之,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它与六博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形制不同,更多地依靠智谋、战术进行竞技。早期象棋的形制与我们目前的象棋差距较大,北宋是其变革时期,这场“革新运动”持续百余年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象棋初见雏形。南宋初期是中国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中国象棋向前发展,象棋谱也应运而生。与专供阳春白雪阶层的围棋不同,象棋天然与人民大众没有距离。至明清,象棋早已变成大街小巷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
2016年成都出土的宋代青铜象棋
我们看到,有关围棋和象棋起源的传说中,都与天地、日月、星辰相关,这也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连。同时,由于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棋类在各个朝代和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自娱自乐这件事上,我们的祖先可谓将智慧发挥到了极限。除围棋和象棋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六博、塞戏、格五、弹棋、双陆、樗蒲、五木等棋类。它们有些年代十分久远,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风靡一时甚至传入邻国,但最终大都渐渐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或许我们早已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它们无不凝聚着东方式的智慧和来自市井的快乐。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时期,棋类,博弈,时期 棋类 博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