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闭门千丈雪_寄命一枝灯_——渐江山水画中的禅意_渐江-禅意-画中-天地-武夷山

编辑:王璐 来源:文博中国
 
渐江早年为明诸生,明清易祚之际“逃禅入净”,皈依佛门,从此绝迹仕宦,纵游名山。渐江对禅画有极高的追求

渐江早年为明诸生,明清易祚之际“逃禅入净”,皈依佛门,从此绝迹仕宦,纵游名山。渐江对禅画有极高的追求,佛门孤灯与山川自然彻底净化了渐江胸次,进而映射在他的山水作品中。渐江作画无一毫画史纵横气,在山水画中表达着天地万象的“自现”和“无我之境”的自在言说。

逃禅入净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渐江出生于徽州歙县东关桃源坞,“师汪无涯受五经”,幼尝应制,为“杭郡诸生”,习举子业。渐江少时苦读,行儒家之道。崇祯甲申之变(1644)时,渐江三十四岁,第二年徽州失陷,渐江携其师汪无涯入闽避难。陈传席认为,这时渐江很可能是去投奔称帝于福州的唐王政权。然而,唐王隆武政权不久后为清兵所灭,渐江则入武夷山藏身。据渐江《与程蚀庵》书云:“入武夷,居天游最胜处,不识盐味且一年。”可见渐江可能于武夷山躲避清兵,才“不识盐味”。渐江《秋林图》题诗中有“亦有归林客,乘舟赋采薇”之句,令人联想起李唐《采薇图》中伯夷、叔齐二人耻于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采薇为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以全气节的图景。

复明之望已绝,清顺治四年(1647)渐江在武夷山出家为僧,师从古航道舟禅师,开始“逃禅”的佛门生涯。自武夷山返回之后,渐江住在歙县的五明寺中,从此“岁一游黄山,举三十六峰之一松一石,无不贮其腹中”。山水游历是渐江主要活动,他走进山林,开始转入性灵的内省。渐江诗“才出芦花来,溪光果如镜。一丝未忍投,忽作沧浪咏”,取楚辞《渔父》典故,“一丝未忍投”含屈原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之事,而“忽作沧浪咏”则喻避世隐居、钓鱼江滨的渔父与屈原的对答,折射出任运而行、放达安适的心态。

许楚《黄山渐江师外传》中记渐江“因念单道开(晋高僧)辟古罗浮,晓起惟掬泉注钵,吞白石子数枚,淡无所为,心向慕之。”由此得以窥见渐江沉浸佛门生活的心态。渐江有一方印为“家在黄山白岳间”,漫游于山川之间的渐江,在山林之中让生命自在呈现,“心向慕之”的是“淡无所为”的超尘生活和解蜕入净的超逸性灵。渐江为自己在五明寺居住的小室取名“澄观轩”,取宗炳“澄怀观道”,宗炳既是画家又是僧人。渐江晚岁游庐山,王泰徵《渐江和尚传》中有“吊宗、雷之遗事,感刘、竺之微言,觉远公声犹在,师乃始毅然著发愿文”的记载,“远公”即慧远禅师,东晋太元十七年慧远禅师在庐山东林寺宣扬佛法,与宗炳、雷次宗、刘遗民、竺道生等结白莲社,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并撰有《发愿文》。可见,渐江皈依佛门是彻底的,禅门的生活与他的自如真性契合,渐江晚年在游历山水之外,其精神追求便是归往佛门净土。在“逃禅”之前,渐江心念家国大义,然家国之事已定,“入净”之后,渐江以山林为精神家园,净化生命,还原性灵。

渐江最初的“逃禅”是为亡明尽节,最后的“入净”却是其真性之归处,从“遗民”到“逸民”,渐江最终完成了这种心态的转换。

无人间烟火气

渐江《古柯寒筱图》上有汤燕生的一段长跋:“黄山文殊院,高出万峰之首。矮屋两间,孤峭与天接,宝月师居焉。渐公游而乐之,作画为师供,且赠以诗,有‘闭门千丈雪,寄命一枝灯’之句。阅数年,余与宝师遇,师举此画为予赠,因为余语渐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圆朗,山山可数。渐公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上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皆如侧耳跂足而听者。山中悄绝,唯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至三更,衣辄易辄单,风露不可御,乃就院宿。回思此迹非人世游也。”纵观渐江一生不婚不宦,不尘不垢,不喜不悲,纵身大化之中,放达尘寰之外,汤燕生感其“非人世游也”。这种“非人世游”的精神与思想无疑体现在渐江的画作之中,流露出一种无人间烟火气的艺术面貌,呈现着孤、冷、静、空的艺术风格。

孤与冷

孤独是渐江绘画的主题之一。渐江《为与进画山水轴》题曰:“老年意绪成孤涩,乍见停云有会心”,这句话道出他孤独凝涩的心境。

文人画偏爱荒寒秋境,渐江亦有“秋气先与孤者通,一心真切爱霜红”之句,故宫博物院藏渐江五十一岁作《秋枫图》扇面便与此诗映照。整幅画面以墨笔勾出,几无皴染,笔致简疏而枯淡,有孤清而闲逸之感。树中红叶于淡墨中略用朱笔,稍作添色,更显秋意浓浓。画上自题“行来五里无余色,只有一株枫树红。此语风大师句也,作画西林,偶尔拈出。庚子秋仲渐江。”观渐江画,能生发一种孤独气氛,这种孤独无自怜之态,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天地万象之中,传达内在的“兴”,与尘世的喧闹相隔,“隔”出一段淡远隐逸的距离。汤燕生题渐江《仿巨然山水图册》曰:“世人知师画与诗,别有孤怀不易拟”,渐江的“孤怀”便是在宇宙的虚空之中与天地山川的对话,而无尘嚣的声音。

8rCvfJEtpPQuEbBYCl2pltkiHQHmZPZjAXknWe6H.jpg

▲秋枫图

与孤独之境并生的是渐江画中的冷意。以禅宗为追求的渐江,在心境上归于空寂,在笔墨上则体现一种冷静的控制。诗人汪树琪作《展渐江画》曰:“老笔恣飞去,触纸惊秀绝。灵境得孤迥,意象匪言说。冰崖寒窖中,终古不知热。炎天一披拂,毛发生凛冽。何必着青鞋,更踏松间雪。”

冷是读渐江画最直观的感受。渐江五十二岁作《西岩松雪图》绘雪中的黄山,山石大片留白,间或淡墨皴擦,松林处霜冻凝绝。山后苍穹稍施淡墨,突出山体森森冷意,更显画境空灵。渐江画中寒气已臻极致,但渐江的冷亦非人世间的冷暖,而是遁去了世俗的喧嚣、热闹与浮躁,然后将自身隐于时空之后的物我两忘,消散了人间烟火后而呈现的冷寂苍茫。渐江画中仿佛抽去了时间的概念和流动的杂念,让万物变得恒静,呈现出天地原本的样子。

WgMA1DhN3TO1f70BxqnjFQ3wHEdiSV5FMrnvDuLs.jpg

▲西岩松雪图

静与空

渐江居佛门二十一年,禅净双修,见禅门佛性,见自我真性,于静中喻生命的灵动,于动中归天地之虚静,澄怀味象中自现心灵深处的自由及“万物皆空”的精神内涵。

在渐江的画中,静与空的思想意蕴绵渺而永恒。渐江五十二岁作《幽亭秀木图》,师倪瓒笔意。画中有空亭一座,杂木环绕,水边坡石荒寂,水亦无痕。树干干笔皴擦,坡石以倪瓒折带皴略作向背,逸笔草草,景致简疏,更无他物,观之如于极静处听生命之回响,于极空处感天地之本原。画面舍去倪瓒“一河两岸”的固定架构,将“远山带水”消没于画面的空寂,使观者的神思凝聚于近景。画上有渐江之侄江注题七绝一首:“吾师漫写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优钵昙花题品在,禅门珍密抗王侯。”

rCbzyslXDww9JQZ651nuWWxeoQtcH5kBekMkXgnu.jpg

▲幽亭秀木图

渐江画中的空静意象还体现在“无人之境”的呈现,无人之境亦是自古文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渐江诗中说:“我有闲居似辋川,残书几卷了余年。王维当日诗中意,尽在前山竹树边。”此时不免联想到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之中无人迹,相与映照的是明月,是天地之气的静穆,是宇宙深处的空灵,是物我两忘的超脱,也是心性的自由呈现。禅宗旨在“见性成佛”,当在此境之中。

渐江《画偈》的开篇第一句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此东坡以诗喻禅之句也,渐江引用此句作空静观,这也是渐江画境的基调。安徽博物院藏渐江《疏林空几图》,丛林间置空几一方,低矮空荡,两侧山石与前景坡地皆做留白,简疏之致。此处的空几或从空亭的意象中来,却比空亭之僻静更为极致,石头棱角分明,有石几而无石凳,似与人无关,落落空寂,冷冷静置,没有时间的观念,没有情感的渲染,无今无古,不爱不嗔,顺乎自然之性,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ksQxaFbex8e6qlDrzMYw48IgLERLPudpG3GaoMR5.jpg

▲疏林空几图

无画史纵横气

“画史纵横气”一语由来已久,古代称画家为画史,“无画史纵横气”便是要摒除作画的匠气,非一味描摹或逞奇斗艳,而重在平淡天然。饶璟题渐江《黄山图册》云:“渐师作画三十年,从无一毫画师气习,余素所折服。”这里所说“无一毫画师气习”,便是脱去画史纵横气之意。

渐江师法倪瓒,有诗曰:“疏树寒山澹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瓒好友张伯雨评倪画“无画史纵横气”,董其昌极为推崇倪瓒,认为倪瓒的画最为难学,沈周仿之也实为不易,其《画旨》中云:“沈石田(沈周)每作迂翁画,其师赵同鲁见辄呼之曰:‘又过矣,又过矣。’盖迂翁妙处实不可学,启南(沈周)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倪瓒之画正是以脱去画史纵横气为高境,是为“实不可学”,而渐江得其画意真传。

董其昌好友陈继儒说:“吴仲圭(镇)大有神气,黄子久(公望)特妙风格,王叔明(蒙)奄有前规,而三家未洗纵横气习,独云林(倪瓒)古淡天然,米痴(米芾)后一人而已。”此语为后世所重。纵横气与“古淡天然”背道而驰,这里有一个“表现”与“自现”的内在区别。

中国绘画重人品、修为和胸次的呈现,笔墨皆为营造意境,以作形而上的笔意架构,所谓“无画处皆成为妙境”。作画如一味表现欲望,则丧失深度,而流于逞奇炫技,装点门面,画中显露出霸道气、世俗气甚至谄媚气,从而迷失清凉的心境。文人推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天真意象,渐江亦有“松菊即无存,依希陶令径”之句,这悠然自现的意态,正是绘画中平淡天然的自在呈现,也是画家真性与造化相融的无我之境的体现。

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渐江晚年栖黄山,挂瓢曳杖,憩无恒榻,屐齿所经,半是猿鸟未窥之境。渐江师法黄山,荡尽尘浊,画中的山川草木皆呈现其原始的本质,于天地造化之中同于宇宙时空的去来。渐江在《画偈》中说:“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渐江取荆关,意取倪黄,汇胸中之逸气,合乎大化之精神,无放任纵横之气,实为“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

汤燕生言:“(渐江)师未告逝前一日,犹手作三画以给贫者。因往宝相寺取浴。浴毕,向友人家取游庐山时草屦以去,若将远行者。” “淡无可淡”的生活归旨与渐江的画品是映照的,这段感知大限将至而淡然从容的描述,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渐江最为质朴的轮廓。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中,天地,武夷山,山水画,渐江,禅意,画中 天地 武夷山 山水画 渐江 禅意
下一篇:1949年首版《国歌》黑胶唱片入藏国博_捐赠仪式-汪世林-黑胶唱片-黑胶-歌唱-国家博物馆||上一篇:砖头大法师画生肖第九组_乱弹琴篇_砖头-书店-陕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