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樊洲水墨与夏沂汾陶艺作品展将同时在日本京都桥本观雪纪念馆展出_艺术-交织-理念

编辑:刘爽 来源:雅昌网
 
2019年7月11日,由台湾宝吉祥集团主办的樊洲水墨与夏沂汾陶艺作品展将同时在日本京都桥本观雪纪念馆

2019年7月11日,由台湾宝吉祥集团主办的樊洲水墨与夏沂汾陶艺作品展将同时在日本京都桥本观雪纪念馆展出。

DlNW5n3q3sDCmRIPOcSl5aJZ7z7tUKNGq8umESTT.jpeg

夏沂汾Evan Shaw   简介   

Evan Shaw,中文名夏沂汾 ( 1952-2018 )  ,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祖父Melton Summers(申陌士)於清朝末年來到中國,曾任職於清廷及中華民國北京與江蘇郵務局。為了追尋人生,21歲的Evan決定離開藝術學院,如父祖一般遊歷亞洲。

1988年,造訪十六國後的他選擇定居台灣,為了經營茶館開始接觸陶藝。無師從的Evan由仿造中國古窯開始,融入過往學習的西方雕塑概念,獨自摸索著心中理想的陶藝。他的創作與生活緊密連結,在花器與茶器間,希望使用者與觀賞者都能感受到他所看見的美。    

因為疾病,他改變了人生視野,也改變了作品光滑的外觀。他採用自然落灰釉成色,強烈的手塑質感,不對稱的粗曠器型,加上選用未經汰選的台灣原礦土,在高溫下氧化或還原出豐富的礦物色澤;釉色部分,他以落灰豐富的松杉進行柴燒,讓木料落灰自然地散落在土胎表面,隨高溫熔解,流布結晶出不同的自然釉色。

疾病使他接受人生起伏,創作者的意向在入窯後便交由火主導一切。他問土:「你的特色是什麼?」; 他再問:「當窯火將你石化時,你會如何改變呢?」 不追求模仿自然也不雕琢精美外觀,專注於顯露土與火的本質。接受所有燒成的結果,因為它們反映著自然變化莫測的本質,也反映他的人生價值。

md7qfGtgdvEQKImLXYdylLGD9jeLoprVqi9nle8O.jpeg

uYQEYUXPr0859oMXON3W3Cfwd8vyo45vj0BeF2jl.jpeg

wh1gVEL5KS3KWor8LCx18iyuTGAmZLp0OIAV1LpC.jpeg

j8XlRr7zXlnUbkvKIfZ1UaNnRv5sB6eucDljv9KL.jpeg

lgoM6QVneNYmNHprbOp1qQpPOlQ3HScrqKtqSbJz.jpeg

woCQMvv7KrdL3O6Y35MynnXy5oM02uLz1IsGInWE.jpeg

1tW79FjEHhA6jN0fhKLmvxFRPHF6r8I1HTQCLJ90.jpeg

 夏沂汾作品

樊洲簡介 

樊洲。字龍人。號龍隐。(1953——)中國文脈的承傳者、韻律山水的締造者、曲線交織畫法的開創者。

  曾任西安中國畫院院委、西安文史館研究員、陝西傳統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現任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節基金會西安藝術中心主任。

  1992年發心為復興中國文化盡力,隱居秦嶺終南山,溯源尋道,深研釋道及歷代文論經典,實修“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理念。2009年提出“物我相忘,因緣生發”的創作理念,以音律書法入畫,開創了音畫理念合一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水墨山水画领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曾在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舉辦個人畫展。2014年由中國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山脈.文脈——樊洲山水畫藝術展》。2015年《樊洲水墨世界巡迴展覧》啟動,先後在巴黎、波恩、北京、上海、臺北展出。

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收藏。

出版有多部專集。

导读:2019年7月11日,由台湾宝吉祥集团主办的樊洲水墨与夏沂汾陶艺作品展将同时在日本京都桥本观雪纪念馆展出。樊洲在终南山隐修26年,至力于开拓中国绘画发展的新途,在深刻领悟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成功的转換为极具当代性的新形式。这次展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樊洲特立独行的绘画风貌。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樊洲的风格

文/文述谛      

将樊洲的名字拆开:樊是大林子中间加个爻,洲是大陆旁有海,有水有土有木,火与金可在爻中开发。2007年,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为樊洲一幅山水画题字写到:“终南山草木樊盛,洲旁水流润万物。”巧妙的把樊洲二字融入诗句中。  

欣赏樊洲作品,我们先要了解樊洲构成作品的线已然超越了描绘物体外在形貌的功能。樊洲有五十多年实修传统绘画的历练,功力深厚。再加上对于音乐长期的浸淫,尤其对中国古琴的研究与操弄,樊洲将笔墨在宣纸上的流动,提升到了音乐的界域。他开创了纯粹用线构成画面,传情达意的“曲线交织”画法。这些线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干可湿,可浓可淡,象极了古琴七根弦发出的声韵。樊洲在写出这些千变万化的线时,手指,手腕,手臂以及整个身体是同时处在运动中,这很象太极拳家所追求的“一动无有不动”。这种运笔用力的方法是全身放松,不用拙力的状态。练太极拳有成的人们可以明白其中之意。这种方法既灵动又厚重,非常具有表现力。所有笔墨线条呈现的趣味,与心意合一,自然因作品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气象与意境。      

樊洲创作之前不做设计,创作时心无挂碍,自由自在的抒发,表达此时此刻的当下状态。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九,九九而生天下,这是大道。如果先有设计,会影响自由发挥,也容易限于套路”。  

樊洲的画沒有任何人的影子,这太难了。他所开创的风格,用“前无古人,独一无二”来形容一点都不会觉得言过其实。我们欣赏樊洲作品时,很难想象线条的交织排列方式如此万变多样,这个动力来自哪里?请教樊洲时,他说:“我提出“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的艺术创作理念就是基于通过修行,了解到头脑知识学养积累的有限。当我们把名利之念抛掉,身心都很放松时,反而能开发出某种潜能,若有神助”。樊洲认为这就是“化境”。在此境界作画,或给人流畅生动,御风而行的感觉;或果断有力,给人一种沉雄厚重的精神感应。樊洲的作品精神气象的呈现比较多样,众多作品集成了变化丰富的印象,但整体上平和,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翻开樊洲的画册《水墨氤氲》,慢慢的沉漫在一种很写意的静谧中。随着观赏的递进,樊洲曲线交织营造的旋律缓缓地流进心田,如饮甘露。虽然画面很抽象,沒有山石结构、飞瀑流泉的表述,但您如果有游历山林的经验,一定会联想到那些溪流潺潺、云烟飘渺、月光如水、云淡风清的场景。樊洲的这些纯粹用水墨线条创作的作品,平稳而又优美,给人一种沉静、纯洁、又蕴藏着庄重的感觉。      

樊洲曾经一度很沉湎于强烈而浓郁的表达,追求视觉“张力”,随着对宇宙人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中和的气息逐渐弥漫在他的作品中,深沉的人文图景、秦岭纵横的气势,潜隐在自由自在的挥洒中。  

樊洲的水墨画没有明显的激情外露,它犹如汩汩清泉,缓缓流淌,是那种不慌不忙,平平稳稳,纤尘不染,气质如兰的感觉。看着这些画,驿动的心渐渐的平静,又会有莫名其妙的感动。樊洲作品中的线条流过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让我们的思绪穿越高山峡谷、蓝天白云、春夏四季。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我目前还无法进入樊洲的内心世界与他同步,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樊洲的作品里有虔诚,有静穆,但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每一根线都写着超然与喜悦,能感觉到他作画时心灵浸润在画中,仿佛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用大量作品诠釋了“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的理念,将丰富多姿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观赏樊洲作品让您的心能够净化、安宁。读懂樊洲作品,也许要远离喧嚣,舍弃既有的评判标准,因为这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当我们心无挂碍的静静观看,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就一点一点的被感悟到,那种不受七情六欲牵引的中和之境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看樊洲的画,您眼中那些线条流淌着静谧安详、清澈纯洁,悄悄地润泽着您的心。足以让人心醉。

樊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新生活。他在借鉴西方艺术理念的同时,锤练中国传统绘画先辈们的精妙成果,意识到线在中国绘画中的要义。逐渐将实践的重心放在线的探索之中,终于2009年形成了“曲线交织”的绘画语言。这种方式将传统向当代转换做出了全新的演化,最终使作品具备并开启了通往世界的解读通道。他认为音乐是世界语言,不受地域及民族文化的限制,是中国绘画得以发展走向国际的有效途径。樊洲说:“通过这种新的形式,我们找到了与中国文化“生生不已”精神的和谐。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极端情绪,从容面对事物的精神认知,提供一种乐在当下,情境合一的欣赏。”他认为:“我通过曲线交织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绘画语言,这个新的语言可表现天下万物,这种方式构成的重要因素是和绘画技术无关的。这其中的秘密只有我自己知道。虽然目前还未被普遍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使这种方式得以推广发展。”

樊洲的创作成果是丰厚的,他的绘画就像是汇集百川的大海,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势,将中国传统绘画成功转換为21世纪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将历代画家“意象”表述的标准提昇到“天韵”的高度,从而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与全人类艺术家有了共通的艺术对话资本,开拓了传统中国绘画发展的艺术之路。他提出“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理念并以他自己开创的“曲线交织”艺术语言方式对其进行诠释,使很多人叹服。樊洲用毕生心血开发出的这条道路,步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犹如绘画艺术的一把钥匙,开启了新的中国传统绘画之路,必定会使那些诚挚的艺术学子受到启示。

樊洲的艺术创作为世界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国绘画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消除了近三十年来西方社会视角下对中国绘画的误解,将一种充满东方哲思与超越历史陈迹的当代中国绘画呈献给全人类。

hOtRhVmc8sTSvDICAaFWAhSMs9hFcqCrRxoIVXYh.jpeg

UjFaHKlHeVB0xlh8HkTnctI5jXJXyryVcZHuxlnS.jpeg

jvT2pkORiVusjhLcJGPSsLQhkCvIp0fTx6M5j9MX.jpeg

8vjRbH7A3SonKBsXKF2TlCk5TDlsuoeYVsyrliUQ.jpeg

iYCbsx4bwcBjCYkujjxoLi3bKsYDncb7xLqbmUyd.jpeg

8mdqzpn37ibzpfESCQJz0LYR3anFDgep95UH0KlD.jpeg

xXt7iOKsTlbyRKHdhGaOQQVHnoec7PSqTIUpBsiK.jpeg

xRGG7WXVOcP4i86tX1tEThevCyvepRfQIihudIs9.jpeg

n0QvFejLk3Q1Vr7lu9wAdKBcOy2FbDPH4uJp1Hfz.jpeg

gNiB9hwp7LHmgAwpx0sRy4kIKx2W4nhDl9m5SN3u.jpeg

​樊洲作品

(文章转载自龙人樊洲公众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交织,理念,艺术 交织 理念
下一篇:成功申遗的背后:良渚古城遗址有哪些故事?_遗址-考古-文化-杭州||上一篇:“你是什么垃圾”?那些捍卫环保的艺术家_灯泡-塑料袋-冰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