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灵隐寺,药师殿的右侧,是济公殿。
进了济公殿,中央是供奉着济公塑像,左右四面墙上是十八幅壁画。
进门左右为东西两壁,各有四块墙面,分别为西湖山水和钱江潮汐的景观,北面六块是密林中的古刹灵隐寺和飞来峰,南面四块是天台国清寺和石梁五百罗汉道场。
这十八幅壁画高3.16米,宽近3米,十八幅连在一起总长50米。
灵隐寺壁画
第一幅:中年李茂春(济公之父)平时多行善事,施粥百姓。并于天台国清讲寺求子,时降龙罗汉像坠落。第二幅:罗汉降生,乡邻道喜。少年济公,不喜闲玩,好习佛经。第三幅:李修元于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号道济。一直到第十八幅:降龙罗汉回归石梁五百罗汉道场。向前网灵隐寺朝拜的善男信女们讲述济公的一身。
这十八幅壁画将济公这一形象生动的展示在世人眼前。一幅一幅的壁画犹如一帧一帧的故事向来访的客人讲述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壁画的主创者便是当代书画艺术家林海钟。
林海钟
林海钟,号卧霞散人、林泉阁主人。1968年生,浙江杭州人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1986年考入中国美院,1993年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
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提倡文人画风,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其作品萧散简淡,极具禅意。代表作有《墙》现藏大英博物馆,灵隐寺济公殿壁画《济公行化图》,国家博物馆收藏《鉴真东渡图》等。
山石嶙峋,老树干如蟹爪下垂,水面波光粼粼,或见炊烟袅袅升起又飘散,或见白塔尖钻入半青天。初看上去湖光山色甚是雅洁淡逸,然而细观水纹,方觉暗流涌动,似乎有一股力量暗藏水底,不时将巨浪奔腾,袭卷两水岸。这是初看林海钟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
灵隐寺壁画
但灵隐寺壁画这样的主题绘画并不同于日常的山水创作。为了对唐宋时期的建筑做更深入的考察与研究,2010年8月,灵隐寺济公殿创作小组从上海乘坐“鉴真”号渡海,由大阪港登陆,对京都、奈良一带的唐宋古建筑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他们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济公传,认为电视剧、连环画中的济公是比较通俗化的民间理解,他们则赋予了济公更多佛教禅家的内涵。
“传统壁画有粉本(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而济公殿壁画却没有,是全新的创作。一开始,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研究济公,做画板,画人物,壁画工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林海钟说。
从研究到创作,林海钟与学生们总共耗费了两年多的心血。最终呈现在他们笔下的济公,虽然嬉笑怒骂,却又添几分悠然飘逸,少了一点“俗”意,多了一些佛教禅家的内涵。但是壁画里的济公,穿着普通的僧服,连帽子、扇子、酒壶,也都是人们印象里的经典形象。
灵隐寺壁画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说:“林海钟为灵隐寺创作的济公壁画面向公众开放以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中国佛教和中国艺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里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敦煌举行的“艺术传承与当代岩彩画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林海钟及其学生们主创的这组壁画被专家们视为当今中国南方当代艺术家创作壁画的开先河之作。
少有才名
林海钟于书画颇有天分,六岁时见到潘天寿的花鸟画"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临摹,且一直念念不忘。"我生于杭州西湖,长于杭州西湖,这名城的魅力似尽在文化艺术之中,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画展览,耳畔总听到一些名家的名字,如黄宾虹、潘天寿、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等,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一些作品。”林海钟说,"十二岁后,我参加了省美协办的国画山水班学习,临习芥子园画谱,还学陆俨少山水画刍议等,纯属爱好。"
但是,不久后,林海钟发现身边的一些画友如何家林、张国民等都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学习绘画,他也十分向往。
1986年,林海钟也顺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1990年,林海钟毕业并被保送攻读研究生。也是在这一年,新文人画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或许是宿命,林海钟乘上了“新文人画”这条大船。新文人画运动是90年代初一大批画家使用传统的笔墨对“八五”新潮的对抗。在新文人画群体中,20出头的林海钟因其笔头功夫又因其年少,很快便让大家刮目相看,一时间画名甚高,很多是开始临摹其作品风格。枯木、寒林、老庙、断墙、空亭的画面效果一下风靡画界,学习者众多。
吴山明先生感叹到:“林海钟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的影响!”
作品入藏大英博物馆
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林海钟的作品《墙》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当时,大英博物馆的人跑来看,看到后就想买我的画。可当时他们没有带钱,就跟我约定,第二年再来取。我当时还以为是敷衍我,况且他们没任何凭证,我们也只有口头约定。但我遵约把画留着,没想到第二年他们真的带着钱来取画了。"林海钟回忆说。
2015年,林海钟去往大英博物馆读敦煌藏经洞佛画,曾经见到他25年前的毕业作品被完好保存,并且敦煌遗珍"引路菩萨图"挂在一起。
硕士毕业后,林海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外六博士”之一,并留校任教。
不拘一格,善绘多种题材
林海钟善摹古、佛道、写生、苏杭等多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摹古和佛道题材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林海钟艺术来源和精神追求的门径。写生作品主要呈现林海钟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的艺术处理。他的写生地域十分广阔,北至太行,西达黔贵,南到福建、广东等地,作品形态多以册页形式呈现。苏杭题材的作品最能体察林海钟日常创作的所思所感和精神、记忆承载。
摹古——古意就是钥匙
提及“古意”,或许最先想到的是赵孟頫的理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对于林海钟而言,赵孟頫同样为他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他说:“我觉得真正影响我的是赵孟頫,因为赵孟頫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所以我很多的研究,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古意,也就是对赵孟頫的一个观点的研究。我自己也是因为赵孟頫的作品和他对于艺术的审美,打开了中国传统的大门,赵孟頫的古意就是钥匙。古意是打开中国绘画大门的钥匙,如果说你不懂古意那这些都不存在了,就是你的绘画,你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还有你对绘画艺术本身的理解,都变成一页空话,它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拟董其昌册页》(局部)
在林海钟摹古范畴的作品中,《拟董其昌册页》可为代表。作品在形式、笔墨上尽力贴合原作的同时,还在批注中注入了个人思考,首页所题“透网鳞”三字更见作者化古为我的用心。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曾经回忆他与林海钟在美国看古画的情景:“在弗利尔美术馆我们看到一张夏圭的作品很激动,我和海钟我们近观,远看,趴着看,蹲着看,站在梯子上看。”由此可见林海钟对古画的学习之深入。
佛道——以禅入画,以画示禅
林海钟于印度写生
或许是绘济公殿壁画之时就种下因果,在那之后各种神态、动态的罗汉像出于林海钟笔下。事实上,在不久之前,林海钟去了一趟印度,印度是佛陀的故乡、佛教的发源地,他带着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忆和佛经故事的“地图”游走在异国的河山。回来后,他的一件件作品似乎诉说他的西游之感,充满“厚度”,充满禅意。
笔授图
《笔授图》,表现林海钟于梦中求道的奇妙经历和感悟。这件不大的作品,将林海钟三十年前奇幻的梦境再现于纸上,突有顿悟之感,禅意绵绵。所谓“传灯”之盼,心诚则灵。
《钱塘宋人笔意应真图卷》(局部)
《钱塘宋人笔意应真图卷》是佛道作品的代表,此画延续了宋以来的禅画题材,人物身处山水林泉之间,笔墨老到,意味深远。这一作品显示出林海钟全面的艺术修养,山水、林木、人物皆能。同时也反映出林海钟在画史画论之外,对佛道之学的浓厚兴趣,隐约可见宋代以来三教合流的思想传统,也正合于他所追求的“以画入道”的境界。
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写生只是我们认识真山水的必要手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了悟真山真水,把握美的规律,并能够在其间陶冶性情,让生命得到滋养,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才是目的。可见,山水画的写生对画者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大山水的观念。”林海钟说,对于写生他自一番体悟“写生的要点无非两个:造化和心。造化,是山水的自然之体,即客观山石树木的有形特征。其二是心,也就是审美的发现与提升。古人说的几个境界,比如师造化、师古人心、师己之心等等都出于此。”
《兴国写生册》(局部)
《太行山写生册》(局部)
《兴国写生册》、《太行山写生册》等都是林海钟面对不同自然造化的创作,其中《太行山写生册》颇为突出。与林海钟以往淡雅细腻的风格不同,这套册页整体偏重用墨,多以泼墨之法表现夜景或烟雨中的山石,将太行山雄浑厚重、气象苍茫的特征表现得十分到位。
苏杭——林海钟的理想国
自古以来苏杭一体,共同传承着江南的文脉。这里是林海钟的出生、求学之地,也是他的居住、创作之所,甚至他身上的文质与坦然也暗合着苏杭的基因。所以,说渊源,“苏杭”影响了林海钟的“自”;看去处,“苏杭”也是他最常态的“在”。“苏杭”还是林海钟的理想国,甚至是他梦境的现场。
太虚震泽图
苏杭题材的作品最能体察林海钟日常创作的所思所感和精神、记忆承载。《太虚震泽图》堪称近年来的巨制。此画广大与精微兼具,远观可见其势,芦苇婆娑,幽燕低掠,波澜壮阔;近看则笔精墨妙,一笔一笔水的勾勒,一片一片叶的姿态,一点一点苔藓的变化,都是眼睛的福分。细看这幅作品,水占据画面的主位,看上去温柔流转的水中似乎有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感来自何处?“很都多人都认为水是柔的,但是有一次我坐船的时候,发现水也是很刚猛的,很有力量的。台风季节的西湖和我们平时所见的西湖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想象西湖还有那样一面。所以我希望能够画出水刚柔并济的感觉。”林海钟说。
西湖泛舟
西湖是林海钟尤为钟情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吴山大观》《平湖秋月》《白堤》这样的西湖名胜,也有《西湖泛舟》《湖上风柳》这样的幽情小景。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西湖之景不仅激发了林海钟的创作灵感,也锤炼了他的笔墨技巧。西湖带给林海钟艺术上的养分,滋养他的艺术创作,他说:“对西湖的一种感悟就是要沉浸在里面,沉浸在春夏秋冬,感受不同季节呈现的特点,曾经有人问我西湖最迷人的是什么季节,我想起有一年敦煌的一批朋友过来,我们于梅雨季节荡漾在西湖边,突然风雨骤至,一片刚风,在雷电交加之下,西湖成为了浩瀚的海洋,波浪汹涌,呈现出特别刚烈的时刻,西湖转变为浩渺海洋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雄浑、浩渺、激荡的感受,具有大海的气象,这一刻也就二十分钟左右,西湖又回到了柔媚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状态完全打破了我对西湖的概念,这是只有长期沉浸在西湖里面的人才能看到的景象,那场景打破了我对西湖的一贯认知,由此,我想到了马远画杭州西湖那套册页中‘层波叠浪’、‘长江万顷’、‘黄河逆流’、‘云生沧海’的内容,西湖具备万象,湖中自有天地,能够小中见大。”
"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现场
“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前夕,艺术网走访林海钟工作室与林海钟老师对话
Q&A
Q:艺术网
A:艺术家 林海钟
Q:林海钟老师,您好!“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举行,回想到您上一次个展“西行记”展出了一批罗汉作品,早些时候您与蔡枫先生上海双个展上展出的也是罗汉题材的作品。
A:罗汉题材的作品是我在人物画上的研究方向,因为罗汉有多种造像,变化丰富所以表现罗汉的过程中会加深对人物各种动态的把握和理解,视野会更加开阔,所以这个题材是我近几年主要的关注点。画罗汉像的因缘来自灵隐寺济公殿壁画的创作,去年四月份去了一趟印度,在印度积累了很多素材。上海那个“相变”展也是罗汉,跟“西行记”是同一个实践过程中的展示吧。
平湖秋月
Q:您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表达过“西湖”对于您创作的意义。
A:西湖是一个外相,一种文化。“西湖文化”的里面是一些人文、历史以及圣贤的思想使得西湖呈现出一种外相出来。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在西湖这样的滋养下,才养育了这个文化圈的文人山水,它孕育出来的文化非常厚实。
Q:钱塘江也是您乐于表现的题材。
A:是的。西湖和钱塘江相得益彰。古时候,杭州大半属于吴国,过了钱塘江就是越国了,这就让杭州有了两个气质:刚猛和柔美。这两种气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这里来。
Q:无论是西湖还钱塘江,都离不开一个“水”字。这似乎也说明您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另外水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内在含义。
A:“水”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有很多,山一直以来被看成是仁德,而水更多的代表智慧。在我看来,水也有“纳”的特性,它是充满力量的。比如西湖,你看上去柔美平静,但是当暴风天气来临时的景象是难以想象的,西湖的浪可以越过堤岸。所以我觉得水有它温柔的一面,也有它狂野,充满力量的一面。
湖上风柳
Q:既然提到水,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同画家对水有不同描绘: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里面水纹的刻画有点类似网状纹,看上去严肃、刻板。后期一些界画家,如张择端、王振鹏他们的作品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表现手法。另外一种,如黄公望、倪瓒这样,不去表现水的纹,以山石意境来衬托云、水关系。一直到傅抱石、陆俨少两位先生又有新的突破。我看到您的作品,水、云的表现又别具一格。
A:无论是网巾水还是陆俨少先生他们表现的水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我开始对水的理解也是网巾水这样子,波光粼粼的。但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水特别刚毅,它把柔的属性都褪去了,于是我画水突然就不一样了。当然,虽然我认为我现在画水的方法是来源于我个人独特的体会,没有看到其他人这么画,但是,我相信前人中有人这么表现过,只不过现在湮灭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没有看到过,比如说吴道子的画,顾恺之的画以及很多唐宋一流画家的画我们都不能亲眼得见,但我相信一定有人曾经这么画过。
Q:您为什么如此确信呢?
A: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我们认为是全新的东西说不定是曾经消失的事物的重现。我特别喜欢画水,也喜欢去观察水,这次苏博的这个展览当中我有一件表现太湖的作品,但是我对太湖并没有那么了解,但是人的思维可以推演出一些景象,中国画也可以进行推演。虽然我匆匆看过太湖,但是我对水足够了解,我知道水在太湖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通过笔墨进行推演,所以当我画出这件作品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说这个场景和太湖某个地方看到的真实场景很像。所以,我认为古人也会进行这样的笔墨推演,那么这种表现水的方法也应该出现过。
Q:谢谢您!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州博物馆,文人画,山水画,林海钟,,作品,壁画,写生,罗汉苏州博物馆 文人画 山水画 林海钟 作品 壁画 写生 罗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