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90后朱荧荧:_拾万空间-绘画-北京-空间

编辑:夏飞飞 来源:雅昌网
 
《低迷愉悦》,木板油画,2018-2019图片由拾万空间提供朱荧荧1989年生于陕西西安。2014

64KF0PsBJzvWUn0W1vdoIrEBOrL9q0FUbs3I8Mc3.jpg

《低迷愉悦》,木板油画,2018-2019 图片由拾万空间提供

朱荧荧1989年生于陕西西安。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她曾作为自由撰稿人先后为artforum、燃点等专业艺术媒体撰写展览评论文章。2017年,在拾万空间首次个展《日夜》之后,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作上面。

起床,吃饭,工作,睡觉,朱荧荧这样描述一个全职艺术家的典型一天。在她看来,艺术家的工作于其他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在去草场地工作室采访时,朱荧荧在准备她的第二次个展“宁芙”,展览关于她的近期工作:围绕绘画、摄影、影像展开的研究。她收集老照片,并将它们作为作为记忆与情感的载体。影像自身的记忆和不被察觉的主体参与经验、以及艺术家与照片所处的时空之间的交织,在影像和绘画的折叠中,艺术家试图理清一瞬间所感应到的细节和气息。

(Q:艺术网 A:朱荧荧)

Q:最早关注你其实是因为看到你在artforum上写的一些展览评论,那是怎样一段经历?

A:2014年毕业之后,那段时间做一些文字工作,给artforum、燃点等媒体写一些展览评论。文字工作是对平时思考的延续。那个时期,我其实是想用我对他人创作思考这样一个经验,来充实一个自己的思考。在写别人作品的时候,其实我一直在想自己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创作也是一直持续的一个过程。从第一次个展以后,我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创作上。

MgHVnQVY5p6HxqINzu5SVw0dLw1WPhFtOyMh6TL2.jpg

拾萬空间“日夜”个展现场 2017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2017年,你在拾万空间做了第一个个展“日夜”,你做了哪些尝试?

A:毕业以后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我画了第一批画。《怀柔》系列包括9张小尺寸油画作品,是我去怀柔时拍摄的一组照片,回来了以后就在想摄影怎么样能跟绘画的东西产生关系,于是创作了这个作品系列。

在《怀柔》系列中,画框它不再是平面的,而是360度的,上下左右都有画面。我完全照相写实的方式将摄影图像拼成的一幅画,完全客观地把它复制出来,在绘画过程中也尽量还原老照片的颜色。

另外一件影像作品《川至》则是我将收集的废交卷中的受潮、氧化、剪切和损坏的图像的创作,根据五段电子噪音素材分为五个章节。废弃胶片,失去其原有图像意义和使用价值,剩下模糊不清的光斑和色彩。在影像中,实物表面和若隐若现的图像内容中提示着融化的形态和液体的流动性,它们的变幻对应不同类型声音发声,在制作中加入节奏和律动的控制,在视觉和听觉之间产生化学效应。

摄影其实可以作为现实的切片,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就像一块蛋糕,摄影它可能只是切了其中那么一片,呈现出来一个侧面。怎么样能让绘画去介入摄影,跟摄影发生比较有意思的串联,是我那段时间思考的主要问题。

IC58vJhpRKX5eQFScnwwhhYEziVYBNKksr4iyygE.JPG

《川至》在鸿坤美术馆“游戏的终结”群展现场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你的绘画都是以植物为对象,为什么选择植物作为切入点?

A:你看我的画都是绿的,并不是因为我喜欢绿色,我画都是草,并也不是因为我喜欢草。我选择这种类型的图像,只是因为我想去选择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面进行研究。

我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图像库,一部分是我收集一些老照片,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摄影。那个素材库刚好有很多风景和类似植物学摄影的素材。

如果非要说源头的话,可能我会直觉性地对这样的图像有一种亲近感。我喜欢这种好像没有焦点,非常清楚的东西,或者线条的铺得很满的图像。所以我会觉得水的波纹、水草的形态,跟我想要的形式感是统一的。

WoMg97IYQ8slWA3p2xrtkee4jrZkE1EcULkbD1oN.jpg

《怀柔之五》,木板油画,2016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即将在拾万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叫做“宁芙”,有什么含义?

A:“宁芙”是一个非神非妖、类似于精灵的形象。它像是一个中介,存在于在现实跟记忆中间,它可能跟我想描述的那种中间的、不确定的东西比较贴切。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是中间流通了一些无限的可能性,它可能通向过去,也可能通往未来。

Q:这种中间的、不确定的关系,在具体的创作中是如何展开的?

A:像是《低迷愉悦》(2018-2019)系列绘画,图像来源自一个七八十年代、类似游记的影集。拍摄者会对同一景致不断选取拍摄时间、角度。这些类似摄影研究的东西,我认为很有意思。它贴合了我刚才所说的那种回忆性质的东,是影像所承载时间和回忆。

我根据他所去过的地方做了分类,比如说山顶、农田、水边,或者是森林,然后对应着他去过的地点,我尽量寻找对应的景致并重新拍摄动态影像,最后将他静态的影像跟我所拍摄的动态影像同步呈现。

我想说的是,当你看到这些照片,可能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但你的概念就会投射到这个照片里面,你会知道他拍的是山是水,是湖是树。记忆就是这么形成的,你对它的想象构成了图像。

《夜晚的预期》(2018)图像来源自网络的新闻图片。关于杀人现场等一些社会事件,我把所有的人都去掉了,只留下背景。单看风景,它很美,你可能不会联想到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画面。但图像和绘画之间存在一个时间性,当图像主体消失的时候,风景的形态产生一种疼痛的一种落差感,这种落差是理性的。

ojqcK8pnISvje0S3Y6JT95E8qhKpM2M3dqEl7iDq.jpg

《山鬼》,绢上黑白艺术微喷,2015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为什么会对民间或者素人的摄影感兴趣?

A:我所收集的老照片大都是由民间或非专业摄影师拍摄,我对这个它们感兴趣正是因为他们并非专业的艺术家或摄影师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概念或风格。

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可能必须要有构图、光影等一系列的元素,非常固定的去拍出一个美的东西。但民间的这些人拍摄时没有什么目的性,他们所做的这种旅途之中的拍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我来说更有意思。所以,我也在绘画的过程中尽量通过照相写实的手法,客观地呈现图像本身。

Q:你在刻意回避绘画语言或符号性的东西吗?

A:我其实是在刻意回避比较个人化、符号性的东西。那些东西对我来说不太重要,我要表达的是那种模糊的关系,一旦有一个符号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会被说死了,也就没那么好玩了。

另外,语言已经被大家玩遍了,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绘画现在走到当代艺术这一块还怎么往下走?现代主义已经把色彩玩遍了,古典主义大也把造型走到了极致。非要去创新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

我们把现在这个世界里面所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拿过来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形成一个自己想要表达的概念。这也是观念主义的来源。

RACnhvlvoVhIooAEznmF4k6A9h8YtMJQ29OURaYV.JPG

拾萬空间“不作意义”群展现场,《津-五部曲》,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你在创作中的状态是怎样的?会自我怀疑吗?

A:其实上学的时候状态还是比较单纯,就是觉得我喜欢艺术,我要去研究艺术,我要搞清楚观念艺术家为什么这样做会是一件会是一件好作品,当时还会在想这些问题,但毕业以后觉得其实这个东西才越来越清楚,慢慢你对他的认识不是建立在你在学校所吸收的那些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建立在你越来越追根溯源,你回到自己可能小时候对一个东西最初的那种好奇心,最初的那种想要去看到一个好玩的话,想把它画下来,那种冲动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很重要。

我觉得没有办法完全不怀疑自己。其实越好的艺术家,他越是时时刻刻都在怀疑自己,但是你怀疑完了以后,你还是在一个持续工作的状态里面,这样就能出来好东西。而且好多好东西你都能在里面看到那种思考的过程,如果是从头到尾知道我要干嘛,直奔结果出来的作品反而不会太好。

kRO68ggjOFAAu05gplqAmux9Jp7fRTCiJs6YEQKC.jpg

佑品空间“全在从事世界掘金”群展现场 ,《凝视的途径》,2018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Q:最近在看什么书?

A:上学的时候看的比较多,最近这段时间在慢慢减少阅读量。我觉得看书看太多会框住思维。我现在会去看一些能够去刺激思维、发散性的东西,比如小说、诗歌之类的。

之前可能接触了很多艺术史,对于创作来说都是可能是阶段性的,需要去了解这么一批东西。但是在另外一个阶段,需要去放下这堆东西,因为这批东西都是别人说好的,说好的东西就没意思了。你需要去推翻这个东西,而不是沿着它的思路去做。

艺术史本来好多形成的东西都是一些形态的东西,它可能传到中国来是一个版本,在欧洲是一个版本,然后它可能根据每个环境的政治需要,会删除、增加。对于我们来说,所吸收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然后慢慢我也会觉得艺术家做的东西其实也并不一定是好的作品。可能像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农民、工人、艺术行业之外的人为了做某项研究,他们完全没有在想艺术这回事,也不是为了做作品,反而他们所思考的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Q:现阶段,创作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就是一种精神需要,或者是一种物质需要。艺术家所工作的一个状态其实跟普通人一样,上班、拿工资、交房租,就是赚钱花钱这么一个状态,画画也是我为生的一个手段。除了我可能爱好是在于这个方面,其它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画画比较能满足我所想表达的东西,或者是一个更舒适的状态。

hlSfysxLPjPUAS2ukW5iETFPSuUkNAkro2VMtzJm.jpg

朱荧荧:“宁芙”个展海报 图片由拾万空间提供

朱荧荧

1989 年出生于西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教育

2011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重庆

201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北京

个展

2019    宁芙,拾萬空间,北京

2017    日夜,拾萬空间,北京

部分群展

2018    全在从事世界掘金,佑品空间,武汉

2018   去碑营 V:画的诞生,应空间,北京

2018   游戏的终结,鸿坤美术馆,北京

2018   不作意义, 拾萬空间,北京

2018   绘画研讨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无尽的排练,墨方画廊,北京

2017   复相·叠影 广州影像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7   生活的影子”,XI 当代艺术中心,东莞 “

2017   消夏录-奏”, 拾萬空间,北京

2016   第六颗子弹-形式的弹性,拾萬空间,北京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绘画,北京,空间,朱荧荧,拾万空间,绘画 北京 空间 朱荧荧 拾万空间
下一篇:在行走中发现美:老马摄影艺术之旅回顾_照片-摄影-艺术||上一篇:指墨泼彩画创始人张国祥的传奇人生_书画-指墨-绘画-历史-琉璃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