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亮相浙江美术馆。图为展览现场
“杭州的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它的魂。”提及杭州,崔如琢很有感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艺术在这里是有土壤的,我尤其佩服潘天寿先生,他值得后辈敬仰。”2019年4月26日,“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亮相浙江美术馆,当代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的代表性山水、花鸟及书法作品100余件(组)集体亮相,浙江美术馆4/5/6号展厅及天光长廊,集结了崔先生历年最具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现崔先生综合的艺术成就,全面反映其创作心路历程及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坚守和追寻。
崔如琢先生在“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媒体见面会现场答记者问
自古至今,和谐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杭州富庶自在的生活,一代代勤劳的人民创造了这里繁荣的文化艺术。崔如琢遍览祖国大好河山,挥洒纸上而钟情于江南。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山水之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的回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崔如琢认为必须深刻洞悉中国艺术的底蕴——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否则,只能“正于技”而不能“近乎道”,所以他十分重视文化自信:“中国绘画的民族性本身就包含着艺术的世界性,传统绘画理论与创作仍然是我们当代艺术的立足之本,更是我们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反思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创积墨花鸟和指墨书法,现在虽然还不成熟,但我一直在探索,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展览现场
生于1944年的崔如琢继承民国遗风,儿时师从郑诵先研习书法,绘画早年取法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傅抱石等历代名家,后拜李苦禅为师,浸润于故宫珍藏,传统文化成为滋养他艺术生命的土壤。古稀之年,崔如琢精于绘画,又擅长书法;既俯身实践,又长于艺术理论。于画,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无一不精;于书,真、草、隶、篆无不擅长。论技法,既善写意兼长写真,既能挥毫也能运指。然而博简兼及,由博返简,是其大成的关键所在。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展览现场
其山水小幅见笔力,鸿篇得气势。此次展出的百余件多为山水佳作。从笔法韵味上,崔如琢的山水取法傅抱石、黄宾虹及潘天寿等,上溯石涛,生动自然,灵动活泼。“指墨”技法在崔如琢的画面当中被大量应用,自成一家。“指墨山水”犹若“指点江山”,显示出宏观自由的文化气魄。如《葳蕤雪意江南》以巨大的尺幅呈现中国河山之壮美。饱满的构图以呈现雪景的雅致,打破了传统中国画中雪景惨淡、哀伤的意向,一片瑞雪丰年的欣欣向荣。此作于2015年保利香港春拍2.36亿港元创个人拍卖纪录新高。《千峰飞雪》以层层皴染展示山河的氤氲气势,用干笔渴墨勾勒出山的形状轮廓,再一遍遍皴染,画面渐渐显露出苍郁、清远的逸趣,磅礴而有层次,饱满又不失细腻。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杭州大展”展览现场
中国画家画荷实是一种性情寄托。崔如琢的荷花笔墨酣畅淋漓,讲求意蕴和境界,格调高古,清新不俗。如巨制《荷风千秋》,润笔泼墨写出荷叶,疏密有致;百态荷花掩映,画面张弛有度,体现画家对大场景画面的把控能力,画面气息的连贯流畅令人赏心悦目。作为人民大会堂收藏的《荷风盛世》姊妹篇,也在艺术市场上炙手可热。
崔如琢从小师从书法家郑诵先,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真、草、隶、篆无不擅长。此次展览展出包括杜甫诗《客至》、崔颢诗《黄鹤楼》、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等作品在内的指墨篆书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能够体会到大家传承艺术修养和坚韧的文化精神。
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崔如琢先生历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包括写意山水、写意花鸟、指墨书法等三个方面的作品,从中可以观察到其磅礴大气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体会艺术家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坚守和追寻。如《赤壁怀古》(引首:49×137cm 画心:47.5×355cm 后跋:47×884cm)、《荷风千秋》12条屏(144×365cm×12)、《葳蕤雪意江南》8条屏(224.5×111.5cm×8)、《寒窗醉雪》(142.5×364cm)、《风动荷花水殿香》(146×364cm)、《一溪风雨送归舟》(142×298cm)等大幅作品,以及一系列极具创新的指墨山水、指墨花鸟和指墨书法作品。近年来,崔如琢将很大精力放在指墨书法的创作,融合了铭文、篆、隶等风格的书法作品彰显深厚的笔墨造诣,是耕耘传统继而出新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彰显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也呈现了他独特艺术个性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意识。
李瑞环题字 171×82cm
饶宗颐先生题字 170×100cm 2005年
NO.53雪涨千山 143×490cm 2011年
不写晴山写雨山 似呵明镜照烟鬟 2012年 144×74.5cm
残雪乱山中 2012年 143.5×38cm
太璞如琢 时代强音
崔如琢,书画家、鉴藏家、静清苑主。1944年生于北京,曾执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游学美国,于1984年荣获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定居北京,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崔如琢先生自幼研习传统中国书画,宗法石涛、八大,深得潘天寿、齐白石、傅抱石、李苦禅等大家影响,其作品朴茂厚重、大气磅礴、个性鲜明,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山水、花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年潜心研究指墨创作,其指画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浑然天成,独树一帜。
早年师从书法家郑诵先,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随李苦禅学画。后他游学美国近20年,对欧美绘画有深入的体察,但仍以东方写意绘画为旨归,用自己的雄奇健笔续写当代大写意的新篇章,并不断开拓新的境界,近年来的指墨创作也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前,崔如琢先生作品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等全国超过20个城市举行盛大巡回展览,崔如琢先生的艺术创作都得到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学大师饶宗颐、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等国家领导、业界专家和社会各界公众的高度评价。
崔如琢先生从小浸润在故宫的环境中,这奠定了他对文化认知的基调。改革开放初期游历美国,他怀着对广阔世界的渴望遍访世界各大博物馆,培养了他对历史、文化、艺术,甚至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宏观视角。在这个过程中,他反思文化艺术的意义,将重振中国文化为己任,将自己的创作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春入山花带蜜香 2012年 143×38cm
东风去作谁家客 2012年142.5×37.5cm
飞雪伴春2 2013年 145×370cm
风动荷花水殿香 2015年作 364×146
溯本清源 国际共识
继承传统,强调传统,崔如琢先生为中国画溯本清源的创作理念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瞩目。2013年12月,位于日本伊豆半岛的崔如琢美术馆开馆,这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是中日民间友好的伟大成果。
2014年以来,“太璞如琢”分别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俄罗斯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一致好评。崔如琢作品在俄罗斯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的呈现,是中国水墨艺术作品首次在西方6500平米的大型展厅展出,巨幅水墨画打破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水墨作品尺幅的印象。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先生高度评价崔如琢先生的创作,认为“在崔如琢的作品中传达出现代性和古老传统相融合的表现力,超越了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既往的传统绘画的面貌”。
2019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胡润艺术榜》,75岁的国画家崔如琢连续五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其作品受到国际收藏界的青睐。
“太璞如琢”杭州大展开幕,来自日本崔如琢美术馆的嘉宾参加展览开幕式并发言致辞。崔如琢艺术在国际上受到如此礼遇,正是他秉承艺术溯本清源创作理念的价值所在。此次杭州美术馆的展览结束后,崔如琢将重点推动海外巡展,在与全球范围内殿堂级艺术作品的对话中,让国际艺术界、收藏界、文化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
风外泉声侵静耳 雨中山色照清颜 2012年 144×37.5cm
寒窗醉雪1 2013年 142.5×364cm
寒江飘雪 2018年 142x298cm
守望文化 筑梦中国
2016年,崔如琢先生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
崔如琢先生回忆说当年少年时代经常去故宫看古画、临古画,一待就是一天。正是这样近乎封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成就了崔如琢先生的国学功底。崔如琢说:“当时的捐赠,一方面是回报故宫和中国古代艺术的滋养熏陶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对故宫文物的保护、研究做一点事情,带动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让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未来能有更多发展。”
在慈善公益方面,崔如琢一直是艺术界的代表人物,2008年崔如琢将售与俄罗斯耶弗拉兹石油公司绘画作品获得的5000万元人民币,捐赠汶川地震灾区并资助成立“榜样公益基金”。2010年,受人民大会堂邀请,崔如琢先生精心构思、细致筹备,历时20天为大会堂创作了横18米、纵2.8米的写意花鸟巨制《荷风盛世》。《荷风盛世》是人民大会堂目前收藏的尺幅最大的写意画作。2014年他曾向国家博物馆捐赠30幅代表性作品。
对于2016年捐赠的1亿元人民币,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认真负责,每一笔支出都由崔如琢先生签字确认。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清初“四王”“四僧”的特展均有这笔款项支持,并且,故宫养心殿的修缮工作也在同期推进。崔如琢表示“基金会的工作非常细致,对于基金的管理我很放心,也很满意。”
秉承着“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艺术理念,崔如琢以其传奇般的经历和博大的胸怀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寻得了超越性的平衡。此次浙江美术馆大展,注定将与杭州的历史人文发生激荡的回响。据悉,展览将展至2019年5月26日。
千峰飞雪 261×423cm 2018年
千山醉雪 2018年 148x267cm
日出远岫明 鸟散空林寂 2013年 144×74.5cm
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 2013年 143×74.5cm
崔如琢心语 谈艺术 中国书画一定要讲传统,传统像人的基因一样。基因不能变,但营养是可以变的。 中国的写意画,既要讲意境,也要讲笔墨。 崇尚经典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代,尚古而不拘泥于古。 真正的艺术不能重复传统,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 谈收藏 我收藏的宗旨是为了学习和研究。 收藏应更多关注其文化艺术的传承价值,不只是投资和投机行为。 谈生活 我不以清贫为乐,我会以清贵为乐,贵不仅是富有,贵是一种文化。 “静清苑”是我的一件作品,是我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情结。 题指墨 (一) 指近笔远,平极生险。 秒用一心,何问褒贬? (二) 同根指笔各生花,喜借热风写冷霞。 师古师心师造化,神州学海本无涯。 (三) 漫道画师指墨奇,一塘香雾水迷离。 更怜君梦食莲子,呆立忘情不肯啼。
桃红复含宿雨 2010年 145×367cm
听声 2013年 143×524cm
万里平铺雪满天 2016年作 179×553cm
葳蕤雪意江南 2013年 224.5×111.5 cm×8
我言秋日胜春朝 2012年 143×37.5cm
四主人观 要做精神的主人,有自己的精神领域,任何观念不盲从,做自己艺术的主人。 要做身体的主人,健康是人生最好的竞争,长寿是人生最后的竞争。 要做家庭的主人,对民族和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爱护。 要做财富的主人,创造财富是价值,拥有财富是能力,享受财富是艺术。 艺术心得 余总角立志,曾师郑诵先、李苦禅,更于故宫旧藏历代名家翰墨得益良多。旅居海外后,收藏渐丰,识见愈广。近能得黄宾虹、潘天寿为楷范,远常以青藤、八大、石涛为宗法。承传统而不拘泥,袭法度而不食古。历半世蹉跎始悟:所谓画者,目之所见,心之所思,情之所系,意之所动,不惟笔墨章法、布局架构。眼界不到,修养不到,不足以言画。是以,画以心为境,画路即心路;画以思为界,想不到故画不到;画以情为盛,情未达则画无趣;画以意为先,意飞扬而后方有笔墨酣畅、挥洒恣意、痛快淋漓。余以为,胸中蕴蓄天地之大美,笔下自有变化之万千。意笔之美,盖莫能胜矣。
无边树色千峰秀 2012年 145×37cm
夕阳烟外景 2012年 142×37.5cm
细雨忽动前溪影 2012年 144×38cm
一溪风雨送归舟 2018年 142x298cm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璞如琢,崔如琢,浙江美术馆,,故宫,美术馆,传统,作品太璞如琢 崔如琢 浙江美术馆 故宫 美术馆 传统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