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事 非 同 小 可
小可老师在面对藏地自然的景观,尤其是面对珠峰、面对黄河、长江的源头时,他说有一种敬畏感、自然与人同一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吴洪亮
好奇心和敬畏感有时需要互相依存,如果光有好奇心,没有敬畏感,往往容易因为自己的幼稚行为而导致灾难性的悲剧,就像如果把一幅《清明上河图》摆在一个孩子面前,他也许会好奇地在画上画两笔……
有些地方自然会让孩子的好奇心止步,所以孩子有没有敬畏感倒也无关紧要,比如珠峰。
珠峰最近火了,因为一则通告。
自发布通告之日起,绒布寺以上,包括珠峰大本营,去不了了。
为什么?对珠峰怀有好奇心的人多了,当然都是成年人,于是都要跑去看一看,至于产生的垃圾,习惯了像平时一样,随地一扔,对珠峰、对后来者会产生什么影响,也懒得去想。
在很多人眼中,珠峰不过就是个寻常的景点。
珠峰,以及珠峰下如今被关闭的珠峰大本营,对于小可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他曾多次造访这里,不过在他的概念里,并没有观光、征服一说,而是视它为神山,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第一次与珠峰结缘,那是1992年,27年前的事了:
“第一次到拉萨,我们贪婪地看了桑耶寺、甘丹寺、大昭寺、哲蚌寺等寺,又到了日喀则,准备去萨迦寺。一天,我在日喀则招待所的院中听到有人用北京话交谈,得知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与瑞典地质学家互访交流,他们要去珠峰。我听到去珠峰就很兴奋,希望他们能捎着我。他们说不行,因为外国专家的东西已经把车堆满了。看到我的迫切心情,他们说你可以到招待所二楼和我们队长争取一下。我又找到了科考队队长章铭陶,问他能否让我一起去。队长说车上的东西已经堆得很满,司机正闹情绪想回北京,所以不可能。这时,我突然看到茶几上搁着一本书——《中国大地》,书名是我父亲的字,就告诉他我是谁。他感到很惊讶,我趁势又问能不能带上我。经协调,第二天一早,我就和他们一起出发了。就是这么一个机缘,我到了珠峰、樟木,后来又跟随章铭陶队长到了灵芝。”
由李可染先生题写的《中国大地》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有了1992年的第一次,后来又有了2011年、2013年、2016年的几次造访,2016年的这次,小可老师已经72岁。如果大家都像小可老师这样的访客一样,面对神山心怀敬畏,珠峰大本营也许不至于现在要突然把大家拒之门外。
1992年,珠峰下的小可老师
2011年,珠峰下的小可老师
2013年,珠峰下的小可老师
2016年,珠峰下的小可老师
小可老师镜头里的珠峰
从图片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几次珠峰下的小可老师,以及他镜头里的珠峰,以及通过他艺术之眼,落到笔下的神山。
小可老师作品《山魂2015》
小可老师作品《山魂2016》
小可老师作品《山魂2017》
小可老师作品《远方的圣洁》
小可老师作品《远方》
“我去珠峰、神山、古格等等都是怀着朝圣的心,是心灵和圣洁的对话。”“我父亲讲‘实者慧’,我想就是用‘实者’的态度,对待自己和艺术,就像珠峰几千年、上亿年在那里,而你只去过几次,有幸看到她,对她的了解只能说是远远的一点,要不断的体验和表现,反复实践抓住西藏雪域的‘大’、‘美’。”——李小可
去年,我曾就李家山水写生的事写过一篇《写生,得悄悄地进村》,里面有这样写道:“跟着小可老师出去写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画架等必要工具,还要带上一颗能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我们接近珠峰,扔下垃圾拍拍屁股走人时,如果能想一想后面的人要把你扔的这些垃圾一点点捡下去,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许扔这些垃圾时你就下不了手了,这就是小可老师心目中的“同理心”。
好奇心能驱使我们去往陌生的地方,去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只是,我们也需要学会,用敬畏感管理好我们的好奇心。
这事非同小可。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敬畏,好奇心,珠峰,李小可,绘画,摄影,作品 敬畏 好奇心 珠峰 李小可 绘画 摄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