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历
徐善循1960生于东北吉林。现居上海,职业教授艺术,业余爱好中国绘画。
徐善循作品1
徐善循作品2
至道无难
文/赵培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来自僧璨(公元510一606,禅宗三祖)《信心铭》里的一句,后成了“赵州至道无难”的禅宗公案。这意思是说体悟到至高无上的妙道不是很难的事,只是怕丢不掉分别心和拣择的念头。拣择即是分别,有分别心就与“不二”无缘,做到无拣择,至道即无难了。然而做到无拣择又太难了,不然芸芸众生至道者岂能是凤毛麟角。
徐善循作品3
徐善循作品4
艺术至道大概同理,自古以来海内外浩浩荡荡、形形色色拥挤在艺术朝圣途中的人无以数计,然而真正得道者,有贡献的人寥若晨星,可见拣择之难了。“分别心”在艺术上可以理解为杂念,有了杂念反映到艺术上就不能至纯至净至朴,那么“精进”就谈不上了。生活在80年代的艺术人都清楚的记得“艺术无价”,笃信着艺术是个人思想,艺术不能成为商品来买卖。然而当艺术的市场真的到来时,“物欲”和“成功”消解了一批艺术人。“艺术市场”就是艺术道路上的大魔障,无魔则无佛,只有有幸没被“市场踩到的”和“真正有定力的”留在了艺术的大道上继续前行。
徐善循作品5
徐善循作品6
善循先生正是这艺术路上的循道者。他的画集《只身水色》、《墨色苍黄》、《纸上清音》、《万物一体》像隐世于丛林多年的武士的亮剑。出鞘无声,亮剑无形、刀刀见血,杀俗物于无形之中,霸气十足,颇有些武侠的味儿。掸掉身上的粉尘,泡一杯茶,坐下来,一页一页的翻开画卷,恍若隔世,这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它是属于善循先生自己的世界。10年来,我曾经多次与善循先生共同画画,我能够立体的了解他的人与生活,人与艺术。画面上那是线吗?那是色吗?都是也都不是,七线八描之法都不能够解得了的万物一体之相。老子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相,是为道相。
徐善循作品7
徐善循作品8
善循先生的艺术是以线入画的,这得之于几十年的速写习惯,线与线的纠缠、叠压;形与形的穿插错落;连续的与断裂的,皱的、揉的、皴的、擦的,一股脑的集结在笔尖上,呈现在丈尺宣纸上。这是观物之后的内心节律的呈现,形成了浓烈的个人艺术特点。它既传统又当代,既熟悉又陌生,是从传统文人情怀中走出来的当代表现,也是健康的艺术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善循先生自己说得好:“不仅要有个人纵向的发展脉络,更要有横向的定位。”纵向是精进,横向是责任。在这里也体现了善循先生对中国水墨发展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徐善循作品9
徐善循作品10
纵观中国画的艺术发展史,一次次创新与革命历程可见,从宋画之境界到石涛、八大、黄宾虹之翘楚。再从中国画到中国水墨的概念转变,这又是一次观念的突破。在一阵关于笔墨的口诛笔伐的大战之后,一部分人认定了笔、墨、纸仅仅是材料,艺术是人的思想的体现,是用以表现内心大千世界的手段。这里强调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善循先生就是从这当中走出来的。从笔墨中走出来,走出了新时代。从描绘物象走出来,走向了内心,走向对于生命存在和物质存在的关注与研究。
徐善循作品11
徐善循作品12
从而把生命融入宇宙,悟得空境,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的艺术所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当代也未见的状态。这种艺术状态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病呻吟,它呈现出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实可为中国水墨研究的典范。
竟是无分别,无杂念,使善循先生线的表现力和内涵发挥到了极高境界。也竟是眼前“无相”“空相”,使善循先生的线和形得到了自由,形成了万象。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善循先生正是对于拣择的放弃,艺术才呈现出如此灿烂的光芒。钦佩不已并祝贺!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徐善循作品13
徐善循作品14
徐善循作品15
徐善循作品16
徐善循作品17
徐善循作品18
南乡子·读徐善循教授绘画
——侯允智/诗
心镜绘丹青。
须是神游意象生。
崇线师心彰率性,倾情。
路上从来不屑停。
来点颤惊惊。
婉约苍凉怅逸更。
散点色形游胜境,深耕。
不忘初心万里行。
2019年元月于上海松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是,艺术,书画,色彩,的是 艺术 书画 色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