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一念为山:王爱君作品展”于在寒山美术馆开幕,苏州、天津、深圳等市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列席,全国众多学者、教授,国际知名策展人及艺术家、媒体人前来参展。本次展览以“山水”为核心关键词,集中展出了艺术家王爱君的装置、影像、绘画作品二十余件,展现了他自2007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在艺术创作上探索、实验、回归与创新的过程。艺术创作者通过作品,表现他对根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山石系列形象、技法以及美学内涵的 “念念不忘”与“新机焕发”。其间求索,正与“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的人文旨趣,以及“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达”共鸣回响,相得益彰。
彩墨中的山水魂:不焦虑的风景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母题”。中国人的山水是实和虚的一种结合,山水是一种实在的景观形态,也是一种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构建。人画山水时,并不意味着是“山水”,却是他自己:山水成为人的情感的寄托、人的欢悦、素朴与虔诚的比喻。本次展览的绘画作品涵盖了王爱君最具典型面貌风格的“虚石系列”、“天地山水”、“一卷山”等主题系列。《天地山水》是王爱君“心中所念”的表达,是他对传统山水精神的敬意,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一卷山》系列,是他对绘画回到基本元素的研究,也是对中国绘画图像基本元素的又一次研究,是他对“有与无”,“空与满”,“真实与虚构”等等问题的又一次拷问。
展览现场
“山”作为一种东方文化意象与载体,是自然造化与人文化成的集合,也是东方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一念”本是禅宗术语,是心念的即发,意在直指人心,“一念为山”即由此而来。王爱君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源于内心的精神风景,映照出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心理镜像——巨型的山石悬挂于空中,没有人的迹象,天地之间是辽阔。而色彩的加入使得山石的压迫感得以消减。通过“化形”和“化色”,王爱君直观上传递出了“野旷”、“苍茫”、“寂寥”、“静谧”的画面感觉,这正于与个体面对大时代的浪潮所感受到的微渺、焦灼、不确定性相对应和抗衡。“不焦虑的风景”是王爱君赠予这个时代,珍贵的礼物。
创造另一个“自己”:重构艺术的无限性
平面画作的立体呈现,是本次王爱君作品展的第二个主题亮点:最新创作的装置作品《阿拉善的云》(2018-2019)由30000余玛瑙宝石组合而成,它旨在发掘自然的魅力、天然的力量,运用空间、光线挖掘与凸现石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王爱君第一次以自然玛瑙石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并首次将作品面向观众进行展出。从平面绘画到真实立体元素的运用,是王爱君在画作“重构”的可能性上的跨越性实践:作品远看是一个奇特的巨大的无名形状,漂浮在空间里,由无数宝石组合而成,一种自然的力量,聚散离合变化,体现丰富的力量和运动的势态,是各种石体在展示其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神奇的形态……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丰富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会激发自己内在的想象力和神圣感,体验一次神遇的经历。
展览现场
“重构作品”之后,王爱君向着“重构作为画家的自己”开始了又一次全新尝试。数字艺术作品《净境》(2018)是他回应时代精神的思考与探索,在计算机数字艺术领域的视角下,将自身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性进行提取,借助计算机运算,创造了一个人工智能艺术家的“自己”——可依据自身一类作品的语言特性无限创作生成,且永不重复。如果作品可以无限“生成”,作品背后的自我,也将因不断诞生的新的作品,形成不停歇的打破和重构。
寒山美术馆邀请夏可君教授和陆蓉之女士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1月25日上午,“活过:策展人生1979——2011” 无疑给王爱君的作品展揭开了一幕极其精彩的序章。在展览开幕式的现场,王爱君先生还将“天地山水”系列中的两件作品捐赠给寒山美术馆。而在其后的学术研讨会中,陆蓉之、郭雅希、夏可君、胡仁仁、盛敏等嘉宾亦围绕此次展览展开了多元化的探讨与对谈。
本次“一念为山:王爱君作品展”将作为为期一月有余的长期展览,在寒山美术馆持续展出,据悉,展览或将举办至2月28日,且在2019年春节放假期间,寒山美术馆也不会闭馆,观众们还能免票入场,免费观展。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美术馆,他对,,展览 美术馆 他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