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当今中国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和话题,似乎任何艺术品冠以当代之名即为“当代艺术”。纵观我国当代艺术30多年的发展,却涌现出大批有“当代之名”而无“当代之实”的作品,这些当代艺术家只是巧借艺术手段、狂蹭政治热度,将艺术作为获利的工具罢了。
当代艺术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众说纷揉的问题,概念的难以界定也是这类艺术品的类型划分和评价标准模糊不清。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当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框架和话语体系的不当代。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思想框架和话语体系内展开,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与话语体系,只是西方当代艺术寄生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崛起、文化全面复兴时期,为求新颖和怪异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这样的当代艺术只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附庸,最多只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衍生品,不能称之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景观社会和娱乐至死的时代,这种以杂耍的形式盲目追求新颖和怪异的所谓当代艺术可能会机缘巧合地取得偶然成功,搞出一些动静,但是毫无根基与自理能力的“寄生艺术”难以获得持续地成功,当然也很难以搞出名堂。
第二,关注内容与解决问题的不当代。
中国艺术历来追求“中和之美,雅正之趣”,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生动记录并密切呼应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况。而当今的中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各类社会问题最繁多、最复杂的时期,如阶层分化与对立、人性异化、环境污染、乡村凋敝、娱乐至死、形式主义泛滥等等。中国当代艺术对这些问题少有关注,而更多的是在西方当代文化的背景下,关注西方社会问题,并以此来调侃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即便提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更多地是娱乐、调侃甚至是亵渎的方式,吸引眼球罢了,并未深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须知社会的发展本来是就是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与不断解决中进行的,历史长河中的伟人无论文化、艺术方面的精英,还是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精英,都是那些提出尖锐问题的,并努力探求问题解决途径的人。盲目地调侃和指责只能误导大众,并不能真正助推当下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三,技术手段与展陈方式的不当代。
中国的当代艺术因盲目求新、求异,过分地强调观念,再加上大量现成品的介入,制作相对容易。但是,艺术家的科技修养普遍较差,对高科技的发展方向关注不够,也没有熟练运用高新科技手段的能力,所以作品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展览效果也不够好,艺术效果也大打折扣。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虽然有诸多不当代的艺术现象,但中国当代艺术家却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即巧借艺术手段、狂蹭政治热度、猛赚经济利益。
首先,巧借艺术手段。一件物品既定的实用功能消失是成为艺术品的首要特征。以老爷车为例,正因为这些车大都不能正常行驶,所以更接近艺术品。正因为此,中国当代艺术大量采用现成品介入艺术创作,通过终止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借助艺术的手段,使其变成尺寸可变,易于复制、便于展览的作品,这种高效和便捷的艺术生产方式为艺术品的快速生产提供可能,也为快速获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狂蹭政治热度。政治是经济的问题的集中体现,政治倾向于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关注。当代艺术正是借助政治对重大经济现象与问题的关注与治理,通过娱乐、调侃、亵渎这些问题,引起大众的关注,扩大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当代艺术获得正义的化身与救世的假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关心政治,只是狂蹭政治热度罢了。
最后,猛赚经济利益。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晓凌在接受库艺术的采访中所言:“多年来,无论批评家、艺术掮客,还是艺术家本人,都热衷于以‘明星’的方式将自己打造为时尚人,戏拟时尚界的套路来紧紧地抱住时代的大腿,已成为当代艺术界追名逐利的不二法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艺术品价格的高低俨然成为了评价艺术家成功的标志,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争取话语权的基础。
总之,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当代,只是借助艺术的手段实现艺术品生产,狂蹭政治的热度搏取声誉,通过求怪、求异的方式来“制造稀缺”,哄抬价格,并与策展人、评论家合谋赚取经济利益。当代艺术也并非真的关注政治,只是打着政治的旗号赚钱罢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当代,艺术品,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中国 当代 艺术品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