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西安晚报首席记者 张佳)1月7日,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介绍,血池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现,秦人在祭祀时使用了大量的马匹,但为了节约资源、保护战备实力,这些祭马都是经过挑选的幼年弱马。
田亚岐说,古代祭天活动常在郊野举行,称为“郊祀”,自西周以来,郊祀礼仪已成常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传承周代祭天礼仪时,在关中雍城设立了雍畤遗址,将祭天礼仪推向高潮。秦人将周人曾经“祭上帝、祭祖先”的传统礼仪,上升到“祭天地与五帝”的新高度,又首创“畤祭”,而血池遗址就是一处重要的“畤祭”遗址。
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血池遗址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马、牛、羊动物标本。考古实验室对这些标本进行了相关DNA、测年、性别、口齿年龄和毛色等标本的数据收集和检测分析。《史记·封禅书》记载,雍畤祭祀用“驹”与“犊羔” ,而血池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用作祭品的大量马骨,经检测确实属于6~9个月大的幼年马。
田亚岐说:“科技考古工作者还从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记述的衔接方面做了系列研究,从马的体质病态学角度观察,检测结果说明,这些马当时可能真的是经‘相马’之后,有意挑选出来的幼年弱马。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相马最好的时间就是马匹6-9个月大时,这说明秦人当时已经懂得用不符合良马标准的幼年马做祭品,既可以节约饲养成本,也可保存强健马匹以满足战备需求。这种选择体现的智慧,特别符合秦人注重实用的原则。”
此外,考古专家们通过对马骨进行的科技检测分析证明,这些用于祭祀的幼年弱马并非一个血统,它们来自四面八方。这也证明了文献所记,当时国家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时,由各地提供助祭物资的情景。新的成果为研究秦代的祭祀礼仪和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线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幼年,祭天,礼仪,,幼年 祭天 礼仪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