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江南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汉乐府中,江南是荷叶的颜色,江南人如荷叶间游戏的鱼儿,无忧无虑。唐人白居易忆写江南春水之绿,晴如长天一色。在一个宁静的月夜,北宋的宰相王安石赋诗怀念金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非一“绿”字,实在不能概括江南的颜色。古往今来,江南温润的色泽,不知诱起多少文人骚客争发诗句,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在秋风月照的杨柳岸,有多少微醺的诗人,就有多少酩酊的画者,咏之画之,这如醉如痴的江南。
冬日里,也能看江南——由江苏艺术基金 2018 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的“江南——沈行工 方骏 庄弘醒学术创作展”于2018年12月25号上午10点在金陵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暨研讨会。此次展览由南京文物公司、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十竹斋画院、南京书画院联合承办。
本次展览来自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文化界、艺术界人士二百余人出席开幕式,三位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分别发表了自己的创作感想,策展人李安源介绍了展览筹备过程,出品人陈卫国代表出席开幕式的人士对三位艺术家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开幕式结束后举办了研讨会。三十余位专家济济一堂,畅谈各自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主题为《江南》的展览,是以沈行工、方骏、庄弘醒先生为研究个案的三人展。此次展览共计展出64幅作品。三位画家皆年逾古稀,沈先生画油画,方先生画国画,庄先生画水彩,兵器各异,但武功造诣均是上乘,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三位先生都是江南人,性格里都有着江南人特有的细腻,这种细腻不仅表现在为人生的精致,也更表现在艺术上的情致。他们毕生的艺术追求,都在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江南,并藉此寄托各自的生命况味。
学术主持刘伟冬先生介绍说:沈行工是一位地道的江南人。因此,作为画家的他,用画笔去表现江南的山、水、人、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与契合使他在表现江南山川和阐释江南精神等方面得天独厚,同时又能独树一帜,直抵堂奥,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其实,沈行工的“江南系列”是从人物创作开始的。他的早期作品《月桥镇的早市》《渡口细雨》和《小镇春深》无不是以人物为主线,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江南百姓的各种生活场景。但后来他作品中的人物渐渐地隐退,那些过渡性的作品如《蓬船》《鱼塘》等虽还留有人的痕迹,但已不见人的踪影。最终,沈行工使自己沦陷在了江南的风景画里。以我的理解,沈行工曾热情地在作品中讴歌江南百姓诗意般的生活,但他毕竟是一个旁观者,就像勃吕盖尔那样,他描绘农民舞蹈和农民婚礼,流连于乡村的酒肆饭馆,甚至将自己画在其中,但他究竟还是一位城里人,也是一位旁观者。真正能让沈行工先生走进或彻底融合的还是江南的山川秀林、阡陌田野,那些个世界里深藏着他魂牵梦绕的艺术宝典,需要他去发现、挖掘和彰显。沈行工性格宁静而淡泊,他也更需要一方寂净、自由、排他的天地,而不是一个人人都能乐在其中的喧嚣早市。这也许是他作品主题和风格转变的重要动因。在他的风景王国里,他由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独享者,一个主宰者,自然之精神与他的心灵之追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沈行工的江南风景绝不是现场的写生或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自然的重塑和精神的建构。他笔下的那些碧绿田畦、旷远青山、湛蓝湖水和紫灰树丛无不带有主观的意念和色彩,宛如一首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他是通过风景在宣示他的艺术主张。所以,他的绘画是自然的,更是精神的。
方骏也是以人物画的创作走向江南的。他早期的作品也都是一些江南百姓生活场景的描绘,如《朝采桑》《梅子黄时雨》等,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个人的成长史上,方骏似乎与沈行工一样,留有同样的轨迹,他们最终都是由人物转向了自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转向了风景,一个转向了山水。如果说沈行工走进江南风景是为了彻底地与之融合,去触摸它美妙的律动,捕捉它变幻的意象,而方骏的走进似乎是为了走出。当然,他的走出不是一种回避,而是好让他以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姿态再重新返回其中。因此,方骏的山水与现实渐行渐远,他的再造之境有一点禅意,也有一点道味,尽管它们充满了现实元素,如归舟、渔网和石桥等。事实上,方骏的山水是他的梦里家园,理想王国,每一个角落都被凝重的乡愁填满。有时候定睛久看,你会觉得画中的山水会变得抽象起来,抽象成为一种精神图式。所以,方骏的转变,不是简单审美趣味的选择,而是哲学思考的驱动,人生感悟的使然。对方骏来说,他的山水不单是用来让人观的,更是用来让他隐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骏不算是地道的江南人。他祖籍安徽,出生在苏北的板浦。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曾求学于南京,后来又长期在此工作。也许我们会认为是江南文化的浸润改变了方骏的心性,使他对这片土地变得格外的钟情。润物细无声或许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征,但它却也养性留有痕,林风眠被浸润过,苏天赐也被浸润过,最终也成就了他们的江南辉煌。但我以为对方骏而言,与其说是改变,倒不如说是激活,是江南的山川和江南的文化激活了藏匿于他灵魂深处的原始“江南情结”。这个情结不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好愿景和精神渴望。因此,方骏笔下的山水也不是地道的江南,它们是综合的、多元的、重叠的,融合了徽州之江南、湖州之江南、苏北之江南、金陵之江南、江南之江南,最终凝结并升华为方骏之江南。
庄弘醒的江南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他的表现对象既有人物,也有风景,或者可以说是人在景中,景中有人。但他却固执地把他的人像和物象定格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所以,他画中的日出月落、细雨熏风,还有午后的漫步、夜半的琴声,以及在庭院和巷口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过去时,都是民国味儿。
庄弘醒的故乡在浙江的南浔,一个最为经典的江南小镇。他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也目睹了民国的仓皇落幕。在他的记忆中,故乡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既有小桥流水,也有庭院深深。传统的淳朴民风与现代的文明潮流在那里交汇,构成了简朴平静而又丰富萌动的民国乡村生活。但对庄弘醒最为致命的是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个人的磨难,他始终沉浸在他的童年记忆中,难以自拔。而且,这种记忆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隐退化,反而因为时间的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最终仿佛凝固成了一张刻录着如歌岁月的唱片,随时可以回放,随时可以沉醉。就像普鲁斯特那样,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用细腻入味的文字去描述、去丰满儿时的记忆,庄弘醒则用如歌的画面去还原、去放映记忆中的故事和场景。如果要说乡愁,这才是一种无可挽救的乡愁。
作为策展人,李安源以沈行工、方骏和庄弘醒三位老先生的作品来诠释 “江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他对 “江南”的理解和立场。
江南的风景,在沈行工、方骏、庄弘醒三位先生的画笔下,如春兰秋菊,各擅其芳。一般意义的江南,只是一个人文地理的概念,但是面对他们的画作时,我们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心灵属性的江南。这江南,视觉呈现的是意象,感触到的却是厚重的乡愁,这乡愁,饱含着他们对江南故园深挚的情感,以及对中国传统审美家园的眷念与执守。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20天,2018年12月21日至2018年1月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京,作品,风景,金陵美术馆,沈行工方骏庄弘醒,南京 作品 风景 金陵美术馆 沈行工方骏庄弘醒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