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为上海韬奋纪念馆外景,李守白创作的《韬奋纪念馆》水墨画和海派剪纸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2月30日,海派重彩画家、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向上海韬奋纪念馆捐赠了两幅作品《韬奋纪念馆》,一幅为海派剪纸,一幅为水墨写生,均以上海韬奋纪念馆为原型创作。
2018年,被誉为“石库门先生”的李守白与另一位画家范生福共同举办了一场老上海风情画展。为了展览,李守白重走了上海的十几条街坊弄堂,并来到了万宜坊,以韬奋纪念馆为题创作了海派剪纸作品。
“纪念馆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的中学年代就是在马路对面弄堂里的兴业中学上课。每次下课以后我们就会在这个弄堂里面玩耍。我知道有这么一个纪念馆,但是没有触摸过它,没有亲近它。”李守白说,“随着年龄增长,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事业,而且我本身就在做艺术,就想怎么样用自己手里的艺术语言表现我们的地方文化。”
韬奋纪念馆副馆长上官消波(右)代表馆方为李守白(左)颁发了捐赠证书
李守白先用钢笔水墨进行写生,在此基础上构图,再以剪纸形式表现出来。整幅剪纸作品经历画稿、刻制、套色、装裱等多个步骤。
李守白称,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有重彩画、海派剪纸等,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六个字——“中国风,上海情”。“因为我本身也是上海人,我想表达一种上海的故事,把上海的人文用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上海韬奋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人物类纪念馆,于1956年开始筹建,1958年开馆,至今已走过六十个春秋。纪念馆位于万宜坊(重庆南路205弄)53、54号,是1930年建成的新式里弄建筑。
其中54号韬奋故居,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于上世纪30年代居住过的地方。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影响了一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全民抗战》一刊曾达到30万份销量。他还创办了生活书店,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时刻启蒙和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在李守白捐赠仪式的当天,上海韬奋纪念馆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还共同主办了一场“闪闪童心放光彩——李守白海派剪纸迎新活动”
韬奋先生曾在书中提及:“文学与美术所以有特异的价值,是因为文学与艺术代表最美善的欣赏作用。”近年来,上海韬奋纪念馆一直在尝试全新切入点,让当下的年轻人了解韬奋、传承韬奋精神。
韬奋纪念馆副馆长上官消波表示:“首先就是让艺术走进纪念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李守白的海派剪纸和水墨画给纪念馆的形象注入新的活力。剪纸作品主要采取镂空的剪刻方法,以柔美的笔触、流畅的线条、浓重的色彩,表现出了厚重的艺术底蕴,从而展现了韬奋纪念馆作为红色旅游基地的独特韵味。”
在李守白捐赠仪式的当天,上海韬奋纪念馆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还共同主办了一场“闪闪童心放光彩——李守白海派剪纸迎新活动”。全市共20组家庭参与活动。小朋友们学习了剪纸的起源、流派、基本语言,跟着海派剪纸大师李守白亲自动手制作了蝴蝶剪纸。
李守白感慨:“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当下我们在这方面宣传方面,还没有一个很正统的教育体系,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我在国外也待过好长时间,看到国外每到一个节庆,人们都很自觉地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走到街上。我在想我们的这些民族文化也要从小孩子开始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地了解到这个文化什么样子。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也是一个创举。”
关键字: 内容标签:韬奋,海派,艺术,李守白,上海韬奋纪念馆,韬奋 海派 艺术 李守白 上海韬奋纪念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