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的颜料粉,是构成颜料的根本的东西。颜料的粉状颗粒,有很多有天然的矿物颜料。像土黄是黄,是可以经过加温,炒了以后,由于温度的变化就变出来,有这个深锗、有熟褐,也属于天然颜料。后来又出现了一些现代的合成性颜料。古代能找到的颜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颜料。像张掖丹霞地貌这些地方,实际上很多五颜六色的天然的矿石粒或者已经风化了的,它本身就有很多的色彩。其实古代的颜料就是矿物,就所谓石色,实际就是一种矿物颜料,是古代画家最先找到的颜料。但是这个矿物颜料里边绿颜色和蓝颜色很少,黄颜色、红颜色和棕色系是很丰富的。赭石、土红,其实全世界到处都有。氧化铁红,是全世界到处都用到绘画材料,包括法国的拉斯科岩洞最早的史前绘画里就大量用了红土,就是我们说的玄武岩土,是天然的氧化铁矿。但是蓝颜色和绿颜色很少,比如像蓝颜色,比较珍贵稀少,实际上是产在铜矿里,中国叫石青。不是所有的铜矿里边都能产生石青。这个铜矿必须伴随着有溶洞的,里边才能产生石青。另外呢,石青里最好的颜色应该是青金石颜料。这种青金石颜料在世界上产的就很少,只产在阿富汗和伊朗。后来这个东西就成为宝贝,后来青金石原料传到中国,一般也不轻易用到绘画上。丝绸之路这里有交易,主要用在佛像雕塑的脑袋上。有些释迦摩尼像的头上是蓝的,那个叫佛头青。这个是真正的石青。欧洲也没这个颜料,等石青传到欧洲,古代埃及有很多墓室壁画用的石青,后来这东西太珍贵了。传到欧洲时候,欧洲的教会规定这个颜色只能画圣母的袍子,就圣母穿的衣服是用石青来画,而且控制得很严,使用材料之后,基督教那些教师是监督画家的,看着颜色用多少地方,避免偷走。等到米开朗基罗画天顶画的时候,壁画面积太大,大量用的还不是石青。因为西方后来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原料,是最早的一个化学原料,表面上出现青颜色。所以像《最后的审判》那个天顶画,用的还不是真正的石青。今天也是这样,国内有好几家这个颜料厂商,做水彩也好,做水粉也好,做油画也好,用的都是德国来的进口色粉。因为德国的这种色粉生产是全世界最好的,其中包括天然性矿物颜料,也包括现在一些很好的所谓化学的颜料。化学原料有一部分是合成性原料,一部分是把染料染到一定的基底上形成的颜料,这样也是属于一种现代颜料。这种原料是谁都可以用的。我刚才讲日本画材料为什么那么多,这是日本画家对绘画材料一个贡献。 他原来用的颜料跟中国画家用的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发现这个品种太少了,而且颜色的深浅是靠颜色颗粒的不同粗细,形成不同的色阶。比如像石青,现在所谓头青、一青、二青等等,就是原料颗粒大的时候很深,颗粒小了就变浅。所以说,石青就是一个颜色,只是颗粒大小不同而已。中国古代画家也使用一些非矿物颜料,比如像藤黄,藤黄属于植物性原料,因为很多植物性原料不稳定。藤黄是比较好的。胭脂都是植物性的。但是藤黄不产在中国,主要产在越南。也是进口材料。日本人做了一种高温结晶材料,就是仿天然矿物材料。比如瓷器上一种蓝颜色,像我们知道的青花什么的,在瓷器上单独把烧,烧完了把他粉碎,成为颗粒。
下面我们就讲到丹培拉。按原意解释,丹培拉是调和混合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调颜色,是调颜色的一个技巧。在西方词典里边,丹培拉的解释是两种,一种就是古代西方胶彩绘画的泛称。西方欧洲也好,埃及也好,最早的绘画找到的媒介就是胶,因为这个容易找到,甚至包括史前人类的画,就是拉斯科岩洞画那些动物,那些画使用了木炭,像我们这个土红直接画之外,有些还是画不上去。古人熬动物骨汤出来的胶冻,混合颜色,就是最早的胶彩。所以,是古代人最早的一种绘画材料。丹培拉属于胶彩,古代人实验了各种各样的胶彩,凡是黏的东西都用,蜂蜜、糖什么的。通过实验,证明丹培拉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媒介。再后来,古希腊或者更早,以及古罗马时期,丹培拉绘画还不是非常成熟。为什么把这个乔托列为西方绘画的祖师爷?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丹培拉这个体系,以及材料的运用才完善。所以后来讲的丹培拉,主要还是讲这一段时期吸收的东西。
丹培拉在古代胶彩中脱颖而出。那它与其它的胶彩,比如皮胶有什么不同?它的特点是什么?丹培拉的乳液胶是水性的,但里边含有油性的成分。鸡蛋为什么成为最早的一个丹培拉材料, 就是因为鸡蛋里边含有油。如果你加水稀释,它就成为油乳的状态。这种天然的乳液状态的胶,鸡蛋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奶酪,乳蛋白,蛋白里没有油分。古代画家也用蛋白,就是蛋清,像古代手抄本的那种圣经、祈祷书上,画了很多植物插图,局部也是用蛋清来调一些植物性颜料,它使用的原料很多是植物性原料。祈祷书画完的时候,拿鸡蛋清来代替上光油做保护层。蛋的用法在丹培拉系统里讲过。把蛋清要反复打出泡沫。但是真正的丹培拉的特点不是用蛋清,而是用蛋黄,因为它里边含有油,作乳化剂,反反复复打,或用一种震荡的方法。装一个瓶子里,不停的摇也是可以的。就是要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形成媒介。
日本对丹培拉这个体验就要比我们引进的早。而且应该说,他们这个课程做得比我们要深入。蛋黄丹培拉是最古典的丹培拉的一种。但是同时还有别的材料也可以做,就是干酪素,它同样也可以做成乳液状态的胶。另外,皮胶在加温的情况下打进油,也能做成一种丹培拉乳液。所以现在丹培拉体系里,用鸡蛋用入奶酪,叫做天然的丹培拉材料。另外,丹培拉除了我们讲的各种各样的乳液状胶类的东西,还有一种也纳入在丹培拉系统里。我们知道古代埃及有一种蜡彩,在埃及法尤姆的地方出现了一大批木乃伊棺上的人画像,据考证有一部分是拿丹培拉材料画的,但是绝大部分是用蜡彩画。蜡彩一个好处就是埋到地下多少年,不腐败、不坏的。古代使用蜡彩叫做烧色法,就是蜡融化以后,调颜色趁热画的画,等凝固以后形成一个蜡的表面。因为蜡这个东西容易保存,所以中国做中药蜡丸。所以,蜡彩到今天有时候看,几千年了还保存的挺好,木板都烂了,色成还都很漂亮。后来出现了一种叫冷画法的蜡彩,把蜡在冷却的状态做成一种乳液。这种乳液加点胶以后可以调颜色,就是不用加热的情况来画,这个画也是属于丹培拉体系。所以就丹培拉体系的绘画技术来说,是很宽泛的,里边很多很多方法,材料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油性丹培拉怎么出现的呢?就是后来发现丹培拉是里边含油的一种胶,里边是不是含油能再多一点?蛋黄里再打进去油,一个鸡蛋蛋黄可以容纳跟它体积接近的一多半的油。打进以后,它里边的油份更高。这种媒介画出的那种色彩的色块离胶彩就远了一点,离油画更近了。凡·艾克时期,底子其实是严格的丹培拉的底层,但是画得很丰富,变化很多,从这里面发展出油性丹培拉的技巧,丹培拉和油就容易结合的很好。另外一方面, 13世纪,出现了用油来调颜色。但是,面临一个不易干的问题。凡艾·克在油里加进了树脂,就像我们今天这个漆里,加一点树脂是一样的,就叫合成漆。凡·艾克时期把丹培拉这种胶弄得比较油了,而把油里又加进树脂变得不那么油了。所以,这两种东西很好的找到了一种结合的方法。严格讲,凡·艾克的基本的绘画原理,并没有完全摆脱丹培拉状态,是一种丹培拉和油的混合技巧,后来就慢慢形成古典油画。
丹培拉的油性胶究竟有什么特点?这种油性胶的一个特点,就是干了以后形成不可逆性。这我们普通的用皮胶或者水彩和水粉画完了之后,颜色不满意的话,可以拿水洗掉,这种胶水就可以溶解。但是油性类胶加了水,干燥以后,画可能很稠,也可能很稀。蛋黄加了油也好,这样的丹培拉加水稀释后,可以画得像水彩一样,不一定画得很厚。但是它的一个特点是干燥以后拿水再洗洗不开,好处就在于适合多层覆盖。其它的传统那种胶类,画的变数太多,就被底下颜色带起来了,就和泥了。油性丹培拉不会,它可以分层来画,这一层干了画下一层。
丹培拉这种材料易于跟罩染更好的结合。丢勒,他的画也属于一种古典油画的体系。他渲染画面,底层是用丹培拉画的,反复要罩染七十、八十层,一张画要染多少遍?中国的绘画也讲三矾九染。三矾九染是画重彩绘画的时候画了一层,为了怕把底子带起来,画完了一层以后,要上胶矾水,然后在上面再加颜色,这底下的颜色不一样,其实道理和丹培拉是接近的。我们知道任何颜料调了媒介剂之后都要起变化。油画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颜料加了油后,变黄变棕,年头越多变的越厉害。但是,丹培拉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保存绘画颜料鲜艳度最好的一种。80年代,我在法国看到波提切利的画,那张画刚刚是被修复、洗涤,看上去就像昨天新画的一样,颜色太漂亮了。而油画作品上涂了一层光油性的保护层,当保护层老化,就变乌了。西方油画的修复有一种技巧,就是要把这个透明保护层去掉,重新上光。关于油画的寿命问题。特别是近代油画,寿命是100年。原本大家认为油画比较结实,其实不是这个情况。相反呢,中国还有一句话叫纸寿千年。纸寿千年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胶彩绘画相对保存时间要长,除非他被水淹了,被火烧了。一般保存起来, 它的年头比油画寿命长。西方美术馆里有很多五、六百年的那个油画,怎么还在呢?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说,这种时间长的大部分不是油画,是丹培拉绘画或者是丹培拉和釉染结合的。凡·艾克时代的油画,今天看着除了有裂纹之外,几乎仍旧是非常漂亮的。油画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油的性质决定的。凡·艾克发明油画,其实那个时候的画家都坚持做油漆匠的工作。所以,现在西方的“画家”和“油漆匠”是一个词。油画用的那些材料的名称,包括光油和油漆的名称都是一样的。古代画家他不但要管画画,还要管到做这个油画框子,怎么去做,底层怎么做,他都得管。
油漆跟油画颜料有什么不同呢?油漆强调的是流平性。我画一个柜子,你这颜色得从头画到尾的一样,你不能这深那浅。油画颜料是在里面加进了某些让它能够加强凝固的材料。这样,油画才能出笔触,才适合表现。凡·艾克把油漆这种材料做了一些调整,调整到更适合于绘画。立邦漆属于现在的丙烯类一系列的涂料,这种涂料向外是稳定的,因为它不是油性的东西,是水调性漆。严格讲它不是油漆,已经不是跟油画一样拿亚麻油熬制的东西了。实际上,现在都是类似丹培拉的所谓现代的丙烯、或者乙烯类这样的合成颜料。
《绘画材料与技法》这本书是我从法国进修时带回来的,原来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技法材料工作室的一本教材,是宾卡斯的前任教授瓦克尔写的。写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由宾卡斯接替材料工作室的教授。这本书我觉得挺好,但是很多人不重视,因为它是个小薄本。后来我请人帮助我一起翻译了这本书,91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瓦克尔在书里提出很多观点,对我们来说很值得参考。他谈到一个观点,你如果要画画,最好不要画油画。如果一定要画油画,就要画凡·艾克式的油画。他是从绘画的生命力的角度提出的,虽然油画的表达技巧以及它的表现性都很好,但是它不结实,寿命短。所以,他是在提倡丹培拉或者其它胶彩材料,他觉得比油画更好。瓦克尔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现代材料,完全可以取代凡·艾克当年用的材料。他说这种现代材料有它的优越性,所以,他主张古法,但是用今天的材料。当时,他做丹培拉的乳液,用的不是鸡蛋,没有传统的材料而是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在化工材料商店很容易买到。它是一种类似塑料的材料,一种化工材料,是拿天然材料做的。国外是用树皮来提炼并做成甲基纤维素。
丹培拉的使用非常宽泛。有传统的丹培拉,还有现代材料制成的丹培拉媒介以及绘画技法体系。现在看欧洲的绘画,很多画家画的不是油画,而是丙烯画。丙烯就是模仿丹培拉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学材料,实际上它是石油的副产品。丙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油溶性的,后来改成了水溶性,因为水溶性的更方便画家作画。
今天我们重新来探讨和研究丹培拉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有几点。第一,就是我们对于认识西方绘画的传统,绕不开丹培拉。中世纪的拜占庭绘画和东正教圣像画主要就是丹培拉绘画。我是主张研究和推广这种画法。但是你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取其中某些对你最合适的东西。必须有你自己主动研究的过程。另外,研究丹培拉,还要看你自己的语言。不是说老师一传授,一教,你就全都会了。比如这次曹吉刚老师来了,曹老师严格来说也算我的学生。他原来都是画油画,画得挺好。但后来他接触丹培拉绘画,画出另外一种风格的风景,我就很佩服。从理论上,我知道丹培拉比它早,但是他把丹培拉运用得很好。这里就是你怎么学,要学门道,学到点子上,这还要靠每个人的觉悟力。最后,任何技巧都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开班两个月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你们会涉及临摹和创作,真正的绘画技巧,必定同语言能够很好的匹配与熟练运用,最终才能得到自己的创造性发挥。这是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这就是为什么强调绘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同阶段的探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加索有句话是对的,有道理。人家问他,说你的画是怎么画成的?他说我画画就像从楼上往下跳,到底是脑袋先着地,还是脚先着地,不一定。他的每一种绘画都是都是在进行试探。顺便说一下,毕加索画了好多丹培拉的画,他什么材料都用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就有一个你怎么样学习技巧和掌握技巧的思考。所以,我希望这次参加这个活动的各位学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这种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将来能够取到很好的成绩。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绘画,颜色,油性,丹培拉,颜料,绘画,绘画 颜色 油性 丹培拉 颜料 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