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大家都知道,12月30日晚上19:30分,小川川的三组国宝就要在《国家宝藏2》里和大家Say Hi,并迎来自己“守护人”。毕竟,这三组国宝一直养在深闺,都还没有成套展出过,这是第一次集体亮相。所以,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国宝周边,让大家更懂这三套真•宝宝。
先从年龄最大的国宝——东汉制盐画像砖说起。
东汉制盐画像砖小档案
出生年代:东汉,就是那个东汉末年分三国的东汉。
出土地点:四川邛崃
国宝背景: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东汉时期,那个时候“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商品。然而,产盐的地方并不多,其中四川盆地的自贡和临邛(今邛崃)所产井盐品质极高,可以为井盐“代言”。
因为产盐,刺激了四川盆地的贸易往来,让蜀地变得更加“壕”;对于吃货而言,因为四川盛产井盐,所以当年的蜀人可以在菜肴制作中加入盐,定味、提鲜,原始的川菜就这样形成了…如今,也有人把“盐”称为川菜的灵魂。
四川不仅井盐丰富,天然气资源也是储备满满。下面是敲黑板划重点的时间:世界上已知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就是蜀人。而且,在东汉时期使用天然气可是当时极高端的“黑科技”。
国宝意义:东汉制盐画像上描绘的蜀人治盐场景,不仅反映了秦汉时代四川人民的生活,还从侧面反映了蜀地当年的富庶太平,更“秀”出了早期蜀人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灿烂成就。
接下来是三套国宝中年龄居中的“五代后蜀残石经 ”。
五代后蜀残石经
出生年代:五代后蜀
出土地点:四川成都
国宝背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对于统一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能会被刊刻。
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斗”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为什么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
这要归功于四川盆地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御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所以,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
只有好的经济条件,还不足成为诞生蜀石经的理由,还要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才可以。后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视教育。国宝“后蜀残石经”就是在毋昭裔的主张下,请当时注明的书法家手写之后刊刻完成的。
国宝意义:蜀石经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内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当然,后蜀石经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绝非徒有虚名。石经还首次在典籍之外,将注释同时刻于石碑之上,方便公众阅读理解,同时还是中国历代石经刻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最后压轴介绍的国宝是“格萨尔唐卡”
格萨尔唐卡小档案
出生年代:清代
《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传说他一生英勇,降妖除魔,保卫人民。在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之前,格萨尔的史诗故事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说唱而得到广泛的流传。
唐卡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藏族特有的卷轴画,题材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仲唐是专门描绘格萨尔故事的唐卡。这套登上“国家宝藏”的格萨尔唐卡,绘制精美,构图巧妙,色彩细腻, 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仲唐中的精品。
这套唐卡的非常之处在于:首先,它是一套完整的系列绘画,共有11幅,这是非常稀少的;其次,这11幅唐卡内容丰富,描绘了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波澜壮阔的一生,数百个故事场景被巧妙地安排在这一套唐卡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每幅画面都有详细的题记,对画面进行解说,对正确辨识画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宝意义:格萨尔唐卡见证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融合的民族,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想要更加了解这三套国宝的前世今生,就在12月30日19:30分,通过《国家宝藏2》欣赏国宝光华;或者,来到四川博物院,一睹国宝真容。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井盐,格萨尔,儒家,四川博物院,《国家宝藏2》,井盐 格萨尔 儒家 四川博物院 《国家宝藏2》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