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开桐,号子墨、金石,生于1961年5月,山东滕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社副社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院士,北京市石景山区美协主席,京西画派成员,西山逸林画院艺术顾问。
“中国画,重笔墨,重意境。”在孙开桐看来,想要画好中国画,笔墨是灵魂,“真正的艺术品,不能固定在一个意思上,它是灵魂深处的东西,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笔墨不到位,你画什么都不到位。”
爷爷发展我写春联
“我出生在福建,两岁时和父母回到山东滕州。我们家在官桥,这里历史上出过一些名人,像是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等。我们家老祖宗,在清朝时还出过三品官。”孙开桐说,自己的祖父擅长书法,在当地颇有名气,“特别是过年写春联,他写不过来,就想办法发展我。”
一开始,为了让孙开桐学字,祖父不得不拿出乡亲们求字时送来的点心作为奖赏,“爷爷说你写得好,我就给你吃点心。”就这样,孙开桐从四五岁时开始练字,“六岁时,我就跟着爷爷写春联,爷爷也会跟我讲书法,讲古人与书法的故事。从那以后,我就没有离开过书法。”
因为字写得不错,上小学时,书法老师时常让孙开桐代课,他也得下了一个“小先生”的戏称,村里人看他字写得好,更认定“这个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官桥家家户户都有挂中堂画的习俗,孙开桐对这些字画颇感兴趣,经常借来临摹。七岁那年,他将自己画好的一幅中堂画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成想居然卖了六块钱。回家将钱拿给父亲,父亲都不敢相信,却坚定了让儿子学习书画的念头,“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画了画去集市上卖,弥补家里的困境。”
我把艺术当成生命
1979年,孙开桐光荣入伍。在部队里,他绘制的一百多张计划生育幻灯片,得到了军队首长好评,在北京军区巡回播放。这之后,孙开桐跟当地有名的画家张恩杰、黄文庚两位老师学习中国画,“对国画有了全面的了解。”1982年,孙开桐拜李可染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后来又遇到刘牧老师,他的理论造诣极高,实践也很厉害。”
“我把绘画当成一个事业,把艺术当成生命来看待,甚至把艺术看作是第一位,生命看作是第二位。”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开桐潜心研习书画,“字练烦了画画,画画烦了写字,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自2012年退休以后,孙开桐更是一心扑在画室,“创作必须要从造像、造技、造境这些方面下工夫,想要造境,不懂诗是不行的,古人讲求诗书画印,因为它们是同理、同源的。”
“我们今天说要继承中国传统,传统就是古人的画,他们的技法,他们的感悟,但你必须要师古而不泥古,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孙开桐认为,这意味着,生活在现代社会,就必须要有对现代社会的感悟,“想当艺术家,就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笔墨表达方式。”
我要画一辈子荷花
在绘画道路上,孙开桐称自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传统山水画之路;另一条腿走现代画之路,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而荷花,正是他的选择。
“一次我去八大处,荷花吸引了我,觉得荷花对我很亲近,它的性格也适合我,那个时候我就决定,要一辈子画荷花。”为此,孙开桐用了五年时间去画现代荷花,“我脑海里有大量古人、前人画荷花的模样,想从他们那里突破,难度很大,我必须自己去做。我现在用色更加大胆,各种颜色都可以用。荷叶是圆的,我把它变方了,在艺术上,我可以这样去做。用现代的构图,现代的颜色,把这个架子搭起来,但什么时候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我觉得还得五六年时间。”
孙开桐说:“我要继续研究我的荷花,达到一种讲究,绝妙的效果,进入一种娱乐、自娱的精神状态。”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书法,滕州,中国画,笔墨,孙开桐,艺术 书法 滕州 中国画 笔墨 孙开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