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河南省密县(今新密市)法海寺旧址北宋塔基地宫出土三座三彩舍利方形塔。从三彩舍利塔的出土情况、塔体造型和装饰,可见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三彩舍利塔北宋初年琉璃器高98.5厘米,底边长30.5厘米1966年河南省密县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塔这种建筑,并不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固有类型,而是随着古印度佛教传入而出现的,但经过中国建筑师的再创造,把外来的因素与传统的建筑特点相结合,则成为中国古代丰富多彩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佛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崇拜”是佛家的至高传统之一。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了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由此可见,塔的高贵,重要原因是由于其中供奉有佛之舍利。
塔(梵文作Stupa),在古代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分别按音译和意译的塔婆、窣堵波、佛图、浮屠、方坟、圆冢、高显等名称。而“塔”字既是塔婆的简称,也是古代中国人给予这种外来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期,“塔”字才被人们广泛使用,直至今日。当时的塔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具有埋葬和供奉舍利的坟冢性质。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记载,“印度僧侣或俗人以土作支提或佛像,或者在绢、纸印上佛像,随处供养。有时将土堆做成佛塔,而以砖围。……或者以金、银、铜、铁、泥、漆、瓶、石或沙雪作佛像支提时,将二种舍利,亦即大师之身骨及缘起之法领纳入。”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载:“依印度之法,以香末为泥,做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名之曰法舍利。”可见印度亦有此种小型舍利塔的建造。
在中国,这种“窣堵波”就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据文献记载,三国吴孙权之时,康僧会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之不碎,乃建塔供养。隋文帝之时,天下诸州建舍利塔之风气极盛。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载,仁寿元年至二年(公元601至602年),文帝并诏敕天下82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之事。
早期的印度佛塔,主要功能是用于佛舍利的收藏和供奉。佛塔传到中国之后,逐渐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丧葬文化、世俗生活以及雕塑、绘画、陶瓷艺术相结合,正如佛教的中国化一样,佛塔也完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中国化的进程。
舍利塔既包括安葬佛陀舍利的塔,也包括安置一般高僧遗骨之塔。从古塔的发展历史和现存实物来看,只要是佛教之塔,无论是否塔中埋有舍利,均可被称为舍利塔,其结构一般为:台基,有的台基上设有基座;塔身;塔刹。往往在塔下和塔上分别建地宫和天宫。
古塔主要结构示意图
塔的地宫和天宫之中往往供奉佛舍利,尊贵的佛舍利都必须首先精心地放置于珍贵的容器当中。特别是在中国,真身佛舍利通常还采用极其精美的宝瓶、宝函、宝盒、宝棺等多重容器相互套叠的形式,多数舍利还随葬有数量众多的金、银、玛瑙、琉璃、瓷器、玻璃器、佛塔、钱币等各种宝物。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宝珠顶方形亭阁式单檐四门舍利金塔,作为八重舍利宝函(由里到外依次为:宝珠顶单檐四重金塔、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六臂观音盝顶金函、鎏金如来盝顶银函、素面盝顶银函、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函、银稜盝顶黑漆檀香木函)最里面的一重,塔内即安置有佛指舍利一枚。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至高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施舍财物建造和供奉佛塔也被认为是一项功德行为。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四门金塔与佛指舍利
从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座三彩舍利塔一起出土的四个舍利盒内分别保存有舍利的情况来看,该塔不是直接用于盛装舍利的容器,而是用于供奉舍利的供养塔。这座出土于宋代塔基地宫中且具有明确纪年的三彩舍利塔,为考证法海寺塔的建造年代以及当时的佛教瘗藏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中国古塔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唐代及其以前的佛塔以方形平面为主,如著名的西安大、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永泰寺塔等唐塔均为方形塔,多边形和圆形平面塔极为少见;宋代塔则以八角形或六角形占多数,方形塔较为少见。此外,中国古塔绝大多数为单门(部分为假门)南向,除了著名的北魏时期的登封嵩岳寺塔、隋朝时期的济南历城四门塔、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舍利金塔,四门塔的形式极为少见,且是早期佛塔的形式。
河南博物院这件三彩舍利塔集方形、四门、彩釉装饰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既保持了我国早期佛塔的古风,又有明显的创新,对研究我国古塔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地宫,出土,金塔,法门寺塔,地宫 出土 金塔 法门寺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