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家艺术基金“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在南京开幕_画家-南京-色彩

编辑:王明亮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南师大校

MWGxdiJdy5CXfjDk7S6KE4Eq5vnzMsf1jhHDEaSj.png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南师大校副校长孙友蓮教授,薛亮、陆庆龙、于友善、徐建明等专家,及广大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da83qTRuAa5aVRADPxzs6xmQ41Enii0H2DELQZ0O.png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薛军伟教授主持画展开幕式

PpcRUiUsZkcWmOHh1bBFHY1iqbuW2EOgGxMA3YMB.png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陆庆龙教授致幕辞

v8i2jUPoYaZmnqDC3PirPGTJIPJD78FUbbNh4XTZ.png

项目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赦教授致辞

MImimrPiXd4wnzS5EXviLnwET6O8BJg7lfg85K4I.png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孙友莲

墨魂彩韵——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艺术创作培训与展览

薛墨

去年故宫的年度大展中,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罕见地被陈列出来供大家观览,一时奔往鉴赏,有万人空巷之势,激起了国人对青绿山水画的关注和强烈的好奇,媒体和专家也纷纷答疑解惑。大概同时,由刘赦教授领衔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当代青绿山水画艺术创作培训,正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在他的带领下,二十余位学员齐聚金陵,研究青绿山水画的当代价值和创新之路。他们一边闭门研读经典,一边游走南北,对景写生,潜心创作。两者看似巧合,却又带着必然,传统的复兴不仅停留在欣赏与膜拜,更在于推陈出新。

xPB3wjrLtizjUdIj7TnkxmZuP2sHsSkWINLGJIS2.png

展览现场

绘画是自然的写照,所以自古以来就以设色为主,以色涂画“皆天地自然之文章”,且唐代以前多为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逐渐开始推崇水墨,但青绿绘画依然是与水墨画并列的主要画种。从隋唐至明清,留下了大量青绿画杰作,从现存最早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二十世纪张大千的泼彩画,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青绿山水艺术虽经历了时代变革,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却并未退出历史,而是时有新的面貌。

7CjcXVFkUp0ceuLAUuCRvMrVsSybrZdzk25AVppG.png

展览现场

青绿与水墨并无高低之分,意趣相类。传统绘画观中,推重文人画,贬低院体,甚至认为文人和画匠之差别就在于色彩的使用。从董其昌“南北宗”论提出以来,文人水墨逐渐成为画史的主导,青绿一路日趋边缘化,但我们检索艺术史发现,除了一些专擅青绿的画家外,很多文人画家其实也擅青绿,或重青绿,或淡青绿,或浅绛。其实青绿与水墨并无绝对的分界。清代张式说,画笔墨时“当为青、黄、赤、白之色”,画色彩又如同挥洒笔墨;恽寿平说,施彩“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滞”,其旨趣无疑与墨色同。但我们也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代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确实相对有限,这是因为中国人的色彩观与西方不同,并不是完全追摹自然的物理色相,而是用色彩去图画心中的山水,并且有程式化倾向,也削弱了画家的色彩感受力和表现力,影响了后期青绿山水画的推陈出新。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绘画形式和材料的大量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改变了中国画家对色彩的认识和追求,同时也为中国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dtXjbYYMjBRoIBwpstkORVhBOiYLsYAzyrM5qyiT.png

​展览现场

当前有两种倾向在画坛并行。一是认为艺术应表现当代人的境遇与感受,所以不应受手法、材料、形式等的局限,大胆突破,甚至吸收了大量西方艺术的观念和元素。二是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在青绿山水艺术上表现为对线条、晕染的强调,在格调和意趣上追摹古人。但问题在于,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用艺术真诚地表现当下人的生活和感受,其艺术语言的品质和意境又不输于古人。本次培训项目的初衷,一方面是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另一方面,意在探索青绿山水画新的形态。本次展览和画册所集作品,是我们探索创新青绿山水艺术的尝试和开始,王安石改革变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艺术的变革又何尝不如是?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家,南京,色彩,,画家 南京 色彩
下一篇:孟浩然为何一生未入仕?散漫任性_情商不高_长安||上一篇:巨大苏绣《孔子》现身南京1865_艺术-蜀绣-湘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