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宋版开元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简考_演义-私刻-福州

编辑:陈小利 来源:收藏快报 
 
​宋版开元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四川成都肖伊绯《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华严经随疏

XOYkE98sXrPOEf37j6PlYIqPeZbLnTylrvj8pUyQ.jpg

​宋版开元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

■四川成都 肖伊绯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是唐代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所撰述的,一部分章逐句阐述华严经教义的重要著作,在佛教界与佛学研究界均有相当地位。此著目前所见年代最早者仅有“赵城金藏”残卷一部,后世已知刊本均为明代“永乐北藏”以来的重刊本;清代之后,《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与《华严经疏》合辑为“会合本”,称之为《华严经疏演义钞》,成为后世通行版本,《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也基本就此中断了单行本历程。

蒙友人慨赠,笔者近日奉请两纸《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珍藏。此两纸古经,从版框规格、行格特征、刻字风格及印制纸张综合考察,均符合宋版特征。其版框尺寸:高24、宽11厘米;行格:每半叶6行,行17字(双行小字夹注)。用纸:硬质黄纸。

这两纸《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的基本测据经比对,与今北京大学所藏,原为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木犀轩藏书的北宋政和三年(1113)刻福州开元寺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残本完全一致,基本可以确定其为宋版开元藏残页。

据考,在宋代300多年的历史中,共刻印佛教大藏经五种,即开宝藏、崇宁藏、开元藏、思溪藏、碛砂藏五种。其中,碛砂藏因尚有一定规模的存世,且民国时期又有过翻印刊行,已广为人知;而其他四种因传世不多,亦未有过翻印本行世,故知者甚少。其中,崇宁藏与开元藏是两种关系密切的宋版佛经,均在福州雕刻完成。这里,有必要对这两种宋版佛经的来历做简要说明。

崇宁藏由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僧冲真等募刻,从神宗元丰元年至徽宗崇宁二年(1078—1103)刻毕,历时25年;这是继第一部官刻佛经“开宝藏”之后,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私刻藏经。竣工以后,又请得政府允许给予“崇宁万寿藏”的名称,后世简称为“崇宁藏”。开元藏则是由福州士人蔡俊臣等组成刻经会,经福州开元寺僧人本悟等募刻。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到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5),历时40余年,仿照崇宁藏的规模而刻成。因版存开元寺,后称之为“开元藏”,又称“毗卢藏”或“福州藏”。

作为民间大规模私刻佛经的肇始版本,崇宁藏与开元藏的版刻特征是极其鲜明的,迥异于中规中矩、端庄谨严的官刻佛经面貌。仅从这两纸《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残页来考察,就可见端倪。

首先,从版刻字体来看,楷体中时有朴拙的隶意,又时有行书的轻微变化。刻字的底本字体结体虽方正,却又时有快速抄写之下的笔画改变的痕迹。如“行”“顿”字的最上端横划,有写作短撇者;如“此”字的首笔竖与横提,有合笔为一划竖提者;如“所”字首笔短撇,有写作点或顿划者;如“了”“子”“之”等字的横折一划,大多在横划头部略出头作飞挑状等等。这些特征,从一个侧面体现民间私刻佛经时的急切心情,也体现民间书法家在字体运用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其次,版刻中大量出现非规范字的、非正体字的刻字,如“根”“恐”“器”字缺笔,“瀑”字添笔等现象,对于研究宋代俗体字,也都是极可宝贵的实物资料。

仔细观赏这仅有200余字,却距今已900余年的两纸残页,得以如此近距离亲睹宋代民间私刻本佛经真容,对于惯常只在拍卖图录上偶尔看到图影的笔者来说,是何其有幸之事。事实上,崇宁藏与开元藏存世之稀少,即使大型拍卖会上也难得一见,公私藏家均视若拱璧、秘不示人,普通读者根本无缘一睹真容。由此不难推想,作为研究者而言,要想更为深入、充分地研究宋代民间私刻本佛经,也只能寄望于更多、更完整的宋版佛经被发现、发掘,并公布出来才行。

笔者始终以为,要让后来者研究或了解如宋版佛经这样的珍贵古籍,只有将这份极其有限的历史遗产,尽可能地放在私藏公藏共享的资源平台上,才能更有益于研究者与读者。当然,无论是公立图书馆,还是私人藏家,在国内要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前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演义,私刻,福州,,演义 私刻 福州
下一篇:延安芦山峁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_宫城-延安市-河套-营盘||上一篇:张大千的画猿人生_黑猿-老树-荤腥-香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