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开放再出发: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主题,以文化品牌、文化改革、文化创新为关键词,“第九届上海文化发展研讨会”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探讨如何激发上海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展现“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基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包括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展现形态,代表了城市文化的高度;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要有国际知名度,必须要打造通畅的传播途径,进行品牌宣传。”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看来,上海是电影文化发源地,应利用上海消费性城市特性,加大电影节影响力,更要提高电影原创力;同时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比肩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步伐也不能停止。塑造节庆品牌,提升知晓度、扩大参与度,需要打造重大节庆的主场,在固定地点举办活动,有利于产生集聚力、向心力。文化发展关键在于人,上海还必须集聚一大批文化人和艺术家,让国际级的艺术家对上海有认同感、归属感。
2018年10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未·玩城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行。
上海的历史发展使其民俗与心理构成较少束缚,勇于接纳新事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认为,上海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就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总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变革,正是上海文化的活力所在。他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发扬上海先人和前辈的开拓创新精神,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则认为,既要关注“树根型”文化所代表的历史积淀,如激活传统戏剧影响力、重塑苏州河等文化地标;更要重视“未来型”文化所代表的引领效应,走在世界的前列,挖掘时尚文化的潜力,以此塑造上海文化品牌。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
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关联是研讨会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以古代太湖经济区为主要范围的“江南诗性文化”,善于处理和协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社会和个人”的矛盾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发展。充分吸纳优雅的江南文化之后,有助于上海建立高品质的都市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也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面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赵义怀提出,上海文化发展的格局应当是立足国家战略,放眼世界,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博会”等国家战略中体现上海的文化担当,开拓新机遇和新空间。他强调,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需要激活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多向融合发展,建立与新型文化业态相匹配的人才机制,进一步探索重大文艺作品生产机制。
《闪闪的红星》排练照 上海芭蕾舞团 提供
研讨会上既有宏观的真知灼见,也不乏从局部举一反三,献计献策。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表示,上海戏剧学院作为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国家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在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中做出更多贡献。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提出,剧院是对接艺术和观众、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阵地。剧院应发挥演出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作用,既要有效地了解市场需求,利用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效地扮演戏剧生产的组织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发展,海城市,剧院,,发展 海城市 剧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