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让人看到了西南联大时期的大师风骨和青春力量。其实在四川的华西坝和李庄,也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陈寅恪、萧公权、李济、梁思成等大师在这里上演真实版的《无问西东》,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令人慨叹。
宜宾市李庄镇村民何详祖家中保存了一块木匾,将这段历史再次拉回人们的视野。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校长赠予李庄乡绅罗南陔的木匾上,400多个楷书雕刻烫金的文字,是研究李庄抗战文化的极为罕见的文献资料。
民国三十四年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木匾
蜀学在两地兴盛
蜀地自古学风兴盛,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石壁九经之胜,名家辈出,文章惊世。经学、文学、医学、史学成就斐然。汉代已堪与齐鲁相埓,唐宋更有“自古诗人皆入蜀”之谓。宋代儒学中,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堪与与新学、理学相撷。明清时期,以杨升庵、费密、刘沅等为代表的蜀学成就斐然。
到了抗战时期,国家文化教育西迁,东部大专院校与高等研究机构泰半留驻西蜀。其时国内四大文化中心,成都、宜宾即据其二。华西坝与李庄群英毕集,教育科研,盛极一时,中华文脉存续不绝。
华西坝上,同学们虽历经重重困难和艰辛,但依旧满怀着希望和英雄气概。那时候的华西坝,不仅有大厦,也有大师。陈寅恪、萧公权、钱穆、梁漱溟、吴宓等在这里上演真实版《无问西东》,展现出中国教育美好韶华与几代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
彼时的李庄,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云集,成为抗战时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等留驻李庄达六年之久。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其他学术机构广泛合作,组织科学考察、开展学术研究,为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在此创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掀开了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研究的序幕,成就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光辉。李庄乡绅的贡献
在成都博物馆的《双城记》展览上,民国三十四年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木匾,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与李庄的渊源娓娓道来。
整块木匾采用楷书雕刻并烫金,共计484字,完整可辨的为458字。“李庄为蜀……播迁兹土,得与地方贤达相过从,深自幸也。越明年,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入川,而李庄巨宅足以应学校之需要者,征用尽矣。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附职师生始克絃诵不辍,谊至深厚也……”文末除了落款,还有徐诵明、祝元青、轼游、逊蓝的印章。宜宾市博物院的专家研究之后发现,木匾上的400多字记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既写明了同济大学内迁李庄的历史背景,赞颂了李庄乡绅罗南陔对内迁“下江人”的鼎力支持,有记载了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迁建新舍的校史,并说明撰书本木匾的用意,即赞誉和致谢罗氏家族在保民、兴学等方面的壮举。
木匾上绝大部分文字保存完好,实为一份有确切时间的、研究宜宾李庄抗战文化的极为罕见的文献资料。而木匾着重提及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对内迁事业的鼎力支持,用实物佐证了李庄作为四大文化抗战中心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为宜宾深厚的文化抗战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留给李庄的《山高水长·留别李庄栗峰碑》原物已不复存在,更突出了木匾的珍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宜宾,中央研究院,乡绅,成都博物馆,《双城记》,四川李庄,李庄乡绅,宜宾 中央研究院 乡绅 成都博物馆 《双城记》 四川李庄 李庄乡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