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宜宾盛唐刻石_记载武则天新字_宜宾盛唐刻石-南溪-武则天-石碑

编辑:李璞 来源:封面新闻 
 
唐天授武曌异体字戎州碑1937年5月,长宁梁叔子与南溪士绅罗伯希等人在访求歇马石后,无意间在南溪服溪

jOj1PorZJ7NQJSeDZfFqFEcxsnj4w8goiHnjf492.jpg

唐天授武曌异体字戎州碑

1937年5月,长宁梁叔子与南溪士绅罗伯希等人在访求歇马石后,无意间在南溪服溪口大红(荭)山山麓寻得一块武则天天授年间的刻石,将其定名为“武周戎州定界刻石”。后来,伯希搬走了刻石,而拓片藏于梁叔子的“明溪别墅”。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一石一拓,如今分别收藏于宜宾市博物院和泸州市博物馆。

在成都博物馆的《双城记》展上,这方唐天授武曌异体字戎州碑虽略显斑驳,历史的痕迹却清晰可辨。这块宜宾“戎州”称谓的最早刻石,见证了大唐的崛起,也亲历了戎州的荣光。

hIvTJZXreIvxeuYCOTWZNbwAIccmX6EyUF19Ds6R.jpg

则天文字

唐代女皇爱造字

这块石碑是界碑,青石上刻有三列行书夹异体字,单面右起而刻,其上刻字为:“维天授三年太岁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戎州”后二字已漫灭。其中,“天”、“授”、“年”和第一个“月”字为武曌异体字。

“天授”是武则天第五个年号,她在天授元年改国号为“周”。“天授三年”为公元692年,即壬辰年。“丁卯”为公元727+60N年,按推算距离最近的丁卯年应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27年。石碑的年代为武则天时期,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崛起,也见证了宜宾的大好盛世。

武曌异体字即则天文字,也称则天新字、武周新字、武后遗字或武则天遗字,是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创制的汉字。武则天喜欢造字,包括她自己的名字“曌”,取日月当空之意。目前已在各类文献中发现她造的19个字,这些字各有其政治目的及文化内涵。随着人亡政息,这批文字亦失去时代意义而被人放弃,后人遂用回本字。

3Sjp3qJ39bCB1WOHBaax5bJJQ9vZ3Bl9DP6kbKRA.jpg

泸州市博物馆馆藏拓片

见证戎州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真实地出现了“戎州”二字。以前谈到宜宾有“戎州”之称,大抵是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而这块唐代刻有“戎州”二字的石碑,以实物的形态证实了史籍的记载,具有重大的证史作用。

作为一块确切刻有“戎州”二字的石碑,是研究武曌异体字、武周政令和中央文化对唐帝国西南地区的渗透及宜宾古地名称谓沿革、区划管理等不可多得的材料。

从秦汉以降至明清,宜宾各时期有其不同的称谓。秦时在宜宾市境设置了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宾城区。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宜宾正式建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移僰道城,属西汉益州刺史部。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后,于僰道城设戎州。唐代除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南溪郡外,戎州长期设立直到唐末。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在戎州僰道城置戎州都督府,管理64个羁縻州,辖140多个县,跨云贵川三省,戎州辖域范围臻至顶峰,“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之称实至名归。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溪,武则天,石碑,武则天新字,宜宾盛唐刻石,南溪 武则天 石碑 武则天新字 宜宾盛唐刻石
下一篇:一块木匾,见证了李庄版的《无问西东》_《双城记》-四川李庄-李庄乡绅-宜宾-中央研究院-乡绅||上一篇:印度又一贫困邦要打造世界最高雕像,或将招致批评_帕特尔-全球最高雕塑-印度教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