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岩
龙须岩观音阁内古钟
龙须岩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翔云镇的象运山上,与安溪县接壤,附峭壁而立,前临陡坡梯田,稻谷飘香。
主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双檐间置“蟠龙古地”横匾,正面墙上堵嵌有多幅镂空石雕,下堵为浮雕,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正面廊道立着六根蟠龙绿辉石柱,中置三脚双龙石香炉,展现出龙须岩的神韵。
岩壁上石刻“龙液”,一股山泉沿龙头汩汩而出。沿着登山石阶山崖上的石刻:“宁为龙须,不为蛇首”特别醒目,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勇于拼搏争取更大的辉煌。
最高处是观音阁,玻璃橱里供奉手持净瓶的观音神像,两位侍童立于两旁,柱子的木挂联:“雪造观音日照化身归南海;云成罗汉风吹移步往西天”,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象征,普渡众生,有无量神通的智慧,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灵,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阁中的古钟高1.3、直径0.8米,重八百多斤,北宋时铸造,是镇岩之宝。据墙上《古钟传奇》载:“此古钟重八百余斤,为南安古钟之最。原闲置于中峰院。昔者,有一牧童常持竹枝到院中敲打吵闹,老僧不堪其烦,责曰:‘你终日敲打吵闹,有能耐你以竹枝把大钟挑走,钟就归你。’牧童曰:‘此话当真?’老僧曰:‘老衲何曾说过假话。’只见牧童以竹枝把大钟轻轻挑起。清风过处,牧童古钟俱皆不见,老僧称奇。三日后,老僧闻古钟已高悬龙须岩殿中,知为菩提祖师显圣,乃焚香遥祷:‘向承嘱托,幸尚完壁,物归原主,固应乃尔。’”
龙须岩始建于唐武宗六年(846),属禅门临济宗。据《泉州府志》载:“象运山有岩曰龙须,石罅须草,泉循草滴,因名”,这里风景独好历代名人墨客纷纷到此挥毫泼墨。
宋泉州郡守蔡襄游览此地留下“法超象外三千界,神占龙头第一峰”“虎啸龙须动,鹿鸣象运开”等诗篇。蔡襄(1012—1067),字君馍,莆田仙游人,端明殿学士,在泉期间主持建造洛阳桥,留下《茶录》《荔枝谱》存世。
明张瑞图题“龙须古地”。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白豪庵主,晋江青阳人,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擅书法有“南张北董”之称。
清康熙重臣李光地在中举前曾到此求签问卜。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安溪湖头人,官至史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留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存世。
关键字: 内容标签:泉州,大学士,大钟,龙须岩,泉州 大学士 大钟 龙须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