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赵广发书画艺术研讨会集锦_赵广发-研讨会集锦-墨竹-书法-铁道兵

编辑:无此用户[701] 来源:新浪收藏 
 
吴悦石(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广发同志学画,是没有他学书的时间长。他

吴悦石(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

广发同志学画,是没有他学书的时间长。他学书是几十年了,书法根底非常好。有了几十年书法的根底,再学画,尤其是梅兰竹菊这一类的画,没有书法根底,基本上学不了。因此他就能够入手比较快,这是不二法门。在广发同志学习创作过程中,其中有一个是我们从事书画专业的人很感慨的一点,我们不如他勤奋。他真是拿出那个当兵的拼劲,还有他自己的领悟,就是非常好。

学习领悟能力,理解能力,都非常好。因此他在作画的过程中,能够由心生发,能够在很单一的课题上,能够说百变的这种变化,这个是非常难得。我们都知道,竹非常简单,但是你要是说自己能够说用单一的一个题材,办一个展览会,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它不像我们其他绘画,可以画的种类多一点,丰富一点,可以拆开了,拼起来。但是画竹很难。这就像是一笔一划硬打实做,就是要下笨工夫,下苦工夫。所以说他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典范。

我觉得刚才王镛先生评点得都非常好,如果说是由繁入简,就证明他又上了一个台阶。简是非常难的,就是大道至简,笔墨至简,笔墨如果三笔并成一笔,五笔并成一笔,非常难。简不是说境界不凡,简是有更丰富的境界。是从简约能看到非常深刻的东西,你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郑板桥题画的时候也说了这个。这是一个高境界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一生的追求。我们都是大家说,历代画论也讲,繁容易,由繁入简就非常难。就是千笔万笔,都容易,它不容易出错。简,三笔五笔,容易出错。一笔错了,就不能收拾。所以说就要有非常好的修养。

简是今后的毕生的追求。我觉得,就是通过这次展览,许多朋友们、行家,包括刚才石夫也跟我说,还是看原作好啊!林阳(音)也在那儿跟我说,他说看了画册,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到展厅现场一看,非常有感觉,非常感慨。他说,我们这是专业的,但人家是业余的,现在你就不能说人家是业余的,现在你得承认人家是专业的了。就是他们俩也在我那儿跟我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希望广发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也更加努力。

赵学敏(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

今天举办的赵广发书画展,就作品巨幅的气势,还是就参加人数之众多而言,都是非常震撼的!

首先,墨竹画出了一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全世界竹子50多属,我国有26属、300多个品种之多。而且,我国有驰名中外的散竹区,丛竹区和竹木混合区,由于我国竹子丰富,直至民国时期还称林业为“竹木业”。竹子挺拔凌云不坠志,竹子凛狂风暴雨不动摇,竹子丛生有节不低头,竹子这些风格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品质。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竹、食竹、画竹和写竹成为传统。赵广发丰富的阅历,在长期的铁路建设中培养出来的品质和精神,渗透在了绘画中。无论素描,还是虚拟,无论是画单竹、竹叶、还是画丛竹,笔下都表现出挺拔的精神,用笔大胆泼辣,构图深谋,看起来幅幅都苍翠力挺,我写了一首诗称赞:

一条苍龙冲九霄,

几多箭叶凛狂涛。

天公造竹凌云势,

妙手谋篇立意高。

其次,书画相通,这是广发书画的特点。书法的功底,体现在画线条上。画的挥洒飘逸,也滋润了书法的雄强圆融,书画相得益彰。“阅历知书味,艰苦识世情。”阅历和磨炼虽然不能代表文化艺术水平,但随着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品质会自然而然在作品的风格上体现出来,这有许多书画家的例子。广发在长期艰苦工作磨炼出来顽强精神,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会发挥作用,广发艺术水平还会上一个台阶。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为什么赵广发跟吴悦石老师学画很快就能入门呢,就因为他有书法的功底。所以他的这个墨竹,基本上就是从书法转化来的。他墨竹的风格和书法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清净刚直。我觉得广发的行草是平正而流畅,有比较深的功力。他的墨竹除了传承了文童、柯九思,还有郑板桥等人的传统画竹方法,尤其那种介字的竹叶,明显的跟书法关系特别密切,赵孟頫讲:自古书画本来同,写竹应需八法通。而且他确实用到了自己的竹子画法里,就像柯九思那样,写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泸沽撇法,虽然画画时间不长,但他对中国古代画竹的方法,应该说是非常地熟悉。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像孙过庭《书谱》里讲的,书法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说这个写字也好,画竹也好,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性格。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么多竹子,而且构图都不一样,但他的笔法是同样的清净,同样的刚直。而且,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我看他画的石头和传统中国画画石的方法也不一样,都见棱见角,他画的石头,竖起来的。给我一个直观的感觉,尤其我联想到铁道兵的出身,特别像那铁道的枕木。这是历代文人画竹很少见的。我觉得他在这个文人画之外,凸显了自己的个性风格,而且在这种个性风格里,又寄托了对铁道兵这个群体的一种缅怀和敬仰。

所以,我认为这就显得与众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还有他和许多画家合作的那些作品,我觉得也特别有趣味。而且你看,无论是和哪个画家合作,他那个竹子都起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作用,非常协调。这说明他本身这个竹子就能独立,其他的画家虽然更擅长山水,更擅长人物,更擅长花鸟的画家,但能够完全融进他的墨竹里边,融进他的框架,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就说明他自己的这个结体,构架,都很有想法,也符合艺术的规律。我希望他在吴悦石老师的辅导之下,还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更简约。他的有些竹子很繁茂,但我希望更简约一些。有的时候越简约,这个越有利。就是最简洁的形式,最简洁的笔墨往往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可能更能凸显一个铁道兵的情怀。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画册看完以后,感触还并不是那么强烈。进展厅以后,没想到作品那么大,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当时展厅看展览的时候,有一个书画频道的记者采访我,问的是一个铁道兵的问题,铁道兵的主题,跟广发画画的关系。我说这种关系可能首先体现在人,人的品性上。因为人生阅历,可能造就一种性格和品质。也成就了广发的书画艺术,这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画那么大,为什么要画的顶天立地,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来形容,比如坚韧不拔,坚挺,一种毅力,其实都能体现在这里面。

如果回到广发的书画问题上,我觉得他的路子是非常正的,这种正就是由书入画。刚才吴悦石老师介绍广发的书法已经写了几十年了。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2017年、2018年这两年的,且以绘画为主,书法还不是很多。绘画的作品当中,可能明显地看到广发点踩的很好,就是只画一个竹子。竹子跟书法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你能够坚持在竹子当中,不断地去展开,这种展开就是框架性的问题,这种框架是给人很大的启发。就是说框架是一种开放性的,这在合作画中表现的很出色。

合作画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但这个特色在哪里?首先是广发自身的一种绘画语言在画图上面,你先画竹,其他的人都是补画,就是以你为主,以你为先。这个的合作画是叫雅集雅绘嘛,对于后面补画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但是,如果没有你前面那幅画的一种开放的框架,和启发性的笔墨,别人也很难进入。你看那些合作画,虽然都是大家,但他们都很认真,都很有想法,这是不容易的。因为没有启发,不一定都能够进入到那种状态。而且又是那么大的封面,所以我就觉得你的整个看过去简单的几笔,就是一幅竹子。为什么能够那么生动,那么丰富,而且可以和许多的合作者达到那么融洽的状态,这是很了不起的。

这种的启发性,在其他的画展里面,是很少看到的。虽然我们雅集雅绘笔会的作品,是不少的。但在这么大的容量当中,配合得那么好,而且你就是一个墨竹,不管人物、花鸟,还是书法,都能够进入,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也都能够进入。这种的开放度,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很有意思。比如说像钟馗、花鸟的,什么鸟啊,鹊啊,什么东西都可以进入。且画面的整个立意都改变了。对于广发先生来说,他的那种启示性是最重要的,补画者可能会沿着这个思路走,当然跟他旧有的知识也融汇起来。所以,这些的合作画是这次展览一个很大的亮点。

李一(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观察原主编)

广发先生的这个展览,既是专题展,又是个展,还是一个合作展。专题呢,是纪念铁道兵七十周年。个展呢,是广发先生以墨竹为主的一个个人的展览。他还是一个合作展,这个合作展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诗书画合作,这里边有写的诗词歌赋,如《铁道兵赋》。有广发先生书法作品和墨竹,就是诗书画相结合的这么一个合作的展览,这是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

它还是一个和众人合作的展览。我看了一下,这里边有很多我都非常熟悉的画家,像冯远先生、吴悦石先生、张继馨、郭怡孮、杜滋龄、郭石夫,很多很多。还有我们搞理论的两个老前辈,也是习总书记最近写信的八位教授邵大箴先生和薛永年先生。和众多的名家合作,人数之多,这是我所见到的展览里边,可能是最多的一个合作的展览。原来合作这是中国传统的形式非常多。但是,这么多人和广发先生来合作,可能在当代的展览史上、美术史上也不多见。

这么多人一起合作,这说明广发先生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这些先生们都愿意和你合作。合作绘画,它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形式,但它的审美内涵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了,这里边它涉及到书法和绘画的结合,涉及到两种风格的碰撞。应该说它是这个展览一个特点。另外呢,这个展览呢,它又是在大馆,展出大作,这也是一个特点。

展出大作品,实际上是美术史上的一个变化,就是说传统的文人墨竹,走向国家殿堂的一个标志。这次广发先生的巨幅墨竹是特为军博的大空间而创作的。历史上画竹子有大幅作品,但是像广发先生数量这么多,篇幅这么大的,也不多见的。这个墨竹这是文人的墨竹嘛,悦石先生起了一个名字,叫清风劲节,它是身有所系,心有所托的艺术大展。

提一点建议,希望广发先生以后能够再画一点小幅的东西。墨竹的形式,还是画点小幅的作品,让这些文人、名家的墨竹,回归到百姓的客厅,能走向千家万户,更能发挥广发墨竹的审美作用。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今年是纪念铁道兵成立70周年,赵广发书画作品展是大路美术作品展览相连接的一个展览。中国美协和《美术》杂志实际上对大路画展和赵广发先生,一直保持密切的学术接触。今天看到赵广发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前面几幅,表现竹子和中国铁路建设紧密相连的主题展览的作品,我觉得特别地切题。广发先生把竹子的文化寓意和时代气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竹子一节一节来表现铁路建设向祖国四面八方,向世界进行延伸。

墨竹的历史标杆意义就是一种形象的象征。像《高路入云端》,同样也是通过竹子来表现铁路建设,中国的高铁发展如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赵广发先生通过写竹表达对铁路生活和铁路建设这样一个主题,获得了一种时代的升华。那么我们今天看这个展览,品读原作,我觉得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看竹子不完全一样。刚才也有很多专家谈到了文人之竹,所表现的是一种文人的一种心境。我觉得赵广发先生的写竹,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和这个时代怦怦心跳的这样一种时代的激情和脉搏。

广发先生画的竹子都特别地高大,画幅也非常巨大,也许容易,也许很不容易,一笔下去把竹杆要挺得起来,一笔下去它的长度,它的力度,都要贯入进去,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广发先生画竹子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胸襟特别地宽广,他的格调应该是很高的。我们看到很多画竹子的画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画得特别地绵软,水墨是淋漓的,但是竹子的挺拔、格调却画不出来。另外一种就是把画竹得特别地枯燥,就是把《芥子園画谱》的竹谱画得更加程式化,仅仅背会那几个竹和枝子的穿插的方法,而缺少笔精墨韵。我觉得赵广发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把竹子画得这么高大挺拔,画得这么有情趣,是很了不起的。我想表达是,他虽然画竹子的时间很短,但他用大半生的历练,人生的体验,文化和学识,乃至从事领导管理的这样一种心境,都通过写竹获得了很好的表现。赵广发先生还很注重层次的一种表现。从天到地,从左到右,是竹子的格局能够拉得开,这说明赵广发在空间布局上是有天赋的。在写竹的前后关系处理上,并不平面。它能够通过几根竹子,尤其是他画最少竹子的时候,或者是画最浓密的竹子的时候,那种前后,上下层叠的关系,还是非常清楚的。我也注意到广发先生画竹子是从宋元起笔的,如文与可、柯九思等。元代画竹画得比较实,到了清代,像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特别是黄慎画的竹,更加注重书法笔意墨趣的发挥。赵广发先生画竹受柯九思和郑板桥的影响比较多,学习近代海派吴昌硕就相对比较少。赵广发先生的书法,是碑学书法,这个用笔力度很重,用笔也很婉转。我觉得画竹子可能是赵广发先生又另外一种方法,因为大家知道画竹,除了介字和个字,有左右撇。那么一般像竹干都是中锋垂直下来,就是容易形成这种用笔的平直的方法,而很少转动笔杆。所以有人说,画竹最难的是画枝,枝是用草书的方法,枝是在竹子和杆子之间的过渡的一个层次。如果说是有问题的话,也就是赵广发先生在写竹和杆之间的枝蔓画得少一些。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仔细看了下,他竹子画到这个程度上,感悟力是很强的。如果还想再提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这个五笔,就是介子的这个五笔,实际上左右两笔是不能像中间这三笔这么正的用笔。它一定要稍微用点偏锋,一点要有一些草书的洒脱的笔意,才会为你这个画竹子的这个五笔带来一些笔法的一种变化。尤其是这个正的三笔,实际上也不能画得过于滑耍,要画得涩滞一些,你写书法的这个点多的那个方法呢,实际上是要画慢一点,画中间这三笔一定要慢,画两侧,实际上是要草书快一点。

中国画他奇妙就奇妙在一个竹子,在西方人看来,这个竹子就没有什么可画的地方。但是中国人能够用书法的八法,用几种书法的笔力来贯穿进去。大家都知道,中间的杆是要用篆书的。竹节是要用隶书,实际上是让你充分把中国书法的几种字体、用笔的方法和这个碑帖的传统贯穿进去,你的这个竹子才有味道。所以,我想说,赵先生画的这种墨竹,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深墨的层次上。画面的浓淡枯湿,还应该再增加些变化。刚才大家说这个合作的画,你的竹子画的特别地精彩。比如说吴悦石先生给您画?的仙鹤,这个仙鹤的脖子,它不是一笔下来的,他用了很多这个隶书的笔给它点上去,这幅画一下子厚度就有了。

画面虚的地方也要有,就是说在这个浓淡枯湿,变化之间,实际除了画竹,还要让你画出那种画在背后的没有画出来的那种虚的味道,所以我也建议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再点几笔墨啊,要泼几笔,就是让它圆润一些,丰富一些,画面的这种气象,那种风雨的感觉,它就来了。所以我觉得,画竹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既有人格的修养,也有你学识和经历的积累,更有你在书法上各种笔墨章法的研究,你研究得越深,那么你画的竹子才越精彩。所以我觉得你画竹子,在吴悦石先生的指导下,从元人开始,一直画到了清代,那么你现在可以适当地接受一些海派画学的画竹子的一些方法,再破你的这个法的一种格局,那可能会更加精彩。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开这样的一个展览研讨会,让赵先生的竹子和大路美术作品展览,以及中国铁路建设这样一个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赵广发先生在写竹的意象上所体现来的时代精神。

王登科(荣宝斋书法院院长、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

《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是知人论世。所以,我觉得在研究赵广发先生的作品之前,大家要了解他这个人,我觉得是最好的介入。他是一个军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我曾给广发先生写过一个小文章《笔底波澜唱大风》,所以我了解广发先生个人成长的经历。他从西北辗转,然后参军,直到中国铁建的总裁,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战士,从苦难中超拔而伴随着整个时代的奋斗和成长起来的人生历程。

当我们了解这些之后,再走进展厅看他作品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广发先生和他画的竹,不是让人归隐的竹,反而是一种让人入世的竹。他赋予竹一种新的精神。如果广发先生是另外一种纯粹的书斋里的画法,可能就是不适合在这样的展厅里边。我觉得一进大屋厅,就有一种东西在鼓蕩,非常博大,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这也是广发先生个人的修养,这个文人画传统,或者是叫中国艺术传统,它所散发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吧。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领导,作为一个老军人,用这样一种形式向铁道兵来庄严地致敬,我相信广发先生这种感情,是一种非常真挚的。广发先生虚怀若谷,他画竹画出了这种君子气象来,我相信他画了这么多竹,自己也会有一种心志上、人格上的升华。

广发先生学画画时间不长,但能很快地进入到一种状态,体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圆融与无碍,这可能是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上,所体现了的一种特质吧。

彭利铭(北京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祝贺今天这个展览的圆满开幕。我与广发先生接触时间最长最多,也是了解最深的人之一吧。广发先生把这个展览取名为纪念铁道兵组建七十周年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个铁道兵人的一个情缘。我们家也有铁道兵情缘,我父亲最早当兵就是铁道兵。父亲经常给我讲,在大兴安岭无人区修小铁路的时候,零下48度,那种艰苦的生活。广发先生从铁道兵走出来,从一个铁锹一个镐走出来的,使中国铁路、高铁走向世界,广发先生有很大的贡献。在他担任中铁建总裁期间,他是极力倡导修建高铁,特别是高铁达到高速,他后来在“两会”的时候还专门呼吁要恢复高铁350时速,这都是他的情缘。

我们在他身上充分地看到了铁道兵人的这种精神,铁道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带到了他的书画艺术的创作当中。他从一个军人到一个企业家到书法家,又从书法家到画家,他的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是是他丰富人生的一种展示。他这种认真刻苦做事的人精神,胆大细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的这些事业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

吴悦石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花鸟画大家。他自己不仅画的一手好画,那种因材施教的课徒能力,也让我感到惊叹。我们在座的里头还有很多悦石先生的学生,悦石先生把他几十年对艺术的理解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弟子们。唯其如此,广发先生的画才提高得这么快,达到这么一个高度,这是我非常感佩。

广发先生的竹子主要是在写,中国画真正的精髓就是在写意。中国画的意境是写出来的。 广发先生画竹很有气势,很有胆识,具备了中国文人的这种写意精神,也达到了这种境界。

广发先生非常纯朴厚道,他乐于助人,帮助过无数的人,很多人忘不了,为什么,他是真正地在无私地为大家,为朋友!他的这种精神,这种品格,也像竹子一样。所以,他选择画竹,跟他的人生的轨迹人生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在这里我想用一首五言小诗来结束我的发言。"雨露竹林萧,节须品自高,潇洒君子气,来日更逍遥。"我祝愿广发兄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社长)

在军博办展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朋友办展览。因为我们都知道军博的房屋的高度,比美术馆还高。在这里边我们感受到,像四尺的,或者六尺的,平时觉得已经很不小的作品在这里感觉就像一个小品。虽然我们在座的都是专业方面的人,但即使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广发先生的这些作品令人震惊的。应该说是超乎我个人想象的。这么多的巨幅,都是非常成功的。

何绍基曾经就对书画有一首诗:“从来书画贵士气, 经史内蕴乃外滋。若非柱腹有万卷, 求脱匠气焉能辞。”书画境界的打造,除了诗文修养,还要有阅历、实践和生活。而这些方面我觉得恰恰都是赵广发先生的强项。我觉得这次展览,对书画界有一个启发意义,就是以书入画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书法的工夫不会白费的,赵广发先生多年在书法上的功力,特别是画竹当中,集中的在这次展览地创作中爆发了,当然也是吴悦石老师辛勤教学分不开的。

我刚才看了书里面的一些评论,也听到大家的一些评论。我都非常赞同,赵老师的书画作品,具有朴实无华和淳厚真诚的风格。这或许也是他多年来务实精进、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他平时宽厚无私,待人以诚的日常行持的自然写照。从一些作品的内容、题材、立意的选取上,我们也能看到广发先生书画创作是与伟大的时代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也体现了赵广发先生的胸怀与担当,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或者说是他的艺术观,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本体,超越了一种小我的笔墨艺术享受。较好地发挥了艺术的教化作用,发挥了书画在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复兴中的引领作用。这种精神和做法其实是值得我们专业从事书法和绘画人学习的。大家都知道,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信中就提到要加强美育工作,特别是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追寻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关于美育的培养,其实《论语》有一段大家都所熟知的话,就是“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觉得从事书画艺术的传承,既要注重书画本体的研究,更要在道德和仁义上下工夫。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一定是真善美统一的作品,给人以合道如法的启示,有益于人们身体心灵的增长。

我觉得,赵广发先生在从事文艺的同时,能够心系党,心系祖国,心系铁道兵,心系高铁建设,心系这个伟大的时代,相信他的这种大爱之心也必将进一步地融入并体现到书画创作中,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杨中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职工书协常务副主席)

进到展厅以后,看到眼前所呈现的这些作品,的确不是一个泛泛之作。它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一个笔墨的锤炼。吴先生跟我们讲,书画见笔墨,笔墨见性情。我们从这个画作当中能够看到赵广发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的修为、素养,非常地了不得。我觉得这么大一张画,能够表达得那么充分,真的是很不一般。我觉得广发在绘画上,立意非常好,就是选择墨竹作为一个突破口。墨竹看似简单,容易入手,其实画好非常不容易。长时间从事中国画创作的都知道,这个墨竹想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表达,有一个个人风格的体现,一定是经过长期的训练,长期的创作才能有一个结果。

我们知道,赵广发先生是画了几千张画,这种短时间大密度的训练,其实非常地不容易。我觉得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有这样一个表达,在我们中国画的行话里面讲,他是得法,他是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绘画训练的方法,才能有这样好的一个收获。另外,我觉得这个展览形式非常新颖,里面有很多与名家合作作品,这种合作其实也代表了一个作者,选择跟谁合作,如何合作?也代表了一个审美的取向。而且他的这种合作画,没有那种违和感,非常地和谐,能够融汇在一起,这种表达也非常地不容易。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赵广发先生再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更好的呈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墨竹,书法,铁道兵,书画艺术,赵广发,研讨会集锦,墨竹 书法 铁道兵 书画艺术 赵广发 研讨会集锦
下一篇:周振华:作家书法应“有味道”_作家-味道-艺术-文学-书法展||上一篇:海内外珍藏的五件青铜象尊_象尊-象鼻-象形-西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