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美术馆精品馆藏云集中华艺术宫_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华艺术宫-美术馆-刘海粟-改革开放

编辑:无此用户[358] 来源:澎湃新闻
 
展览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展,此次展览集结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上海

yzosO9lTJL6fA2E4GlXOYF60pwHksOQFPPwwuc9O.jpg

展览现场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展,此次展览集结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筹)等单位的精品馆藏,以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著名美术家在各时期创作的120件油画、10月30日,“风生水起逐浪高—国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作品,并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展项目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长三角地域相连,文化同根,共生互养。谈起长三角文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长三角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地域,现代艺术院校发端于长三角。作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油雕院成为一个艺术创作的高峰,中国油画展(1987年)的举办形成了一种文化气候,以及上海双年展更是以东方的方式诠释文化命题。如今中华艺术宫倡议的长三角联动,亦是大胸怀和好创意。以合作形成文化优势,把这片土地变成文化高峰。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别提到了四幅作品,其中方增先的巨幅作品《祭天》(宽达12.5米)是首次展出,这幅历经近十年的创作,几乎融合了方增先的各式笔墨语言;许江作品《晚风为谁而追》投射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畅想;沈行工《小镇春深》描绘了江南小镇的新气象;徐文华的《晨》以上海图书馆为背景,表达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知识的向往。展览以“时代大潮”“百花争艳”“水乳交融”三个部分,讲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变迁和建设成就,以及美术事业的变化。而长三角地区美术联盟也是把藏品盘活、公共教育互动共享的一种方式。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张兴来、浙江美术馆党委书记杜群、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安徽省美术馆筹备处负责人 王岭也均从各馆特色出发,谈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的历史和变化。

时代大潮——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而歌

展览中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的《畅想·浦江》采用了浪漫主义色彩,描绘了邓小平同志坐在黄浦江旁抽烟沉思的形象。画面存在着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之感,以及对伟人的怀念之情。改革开放赋予了文化艺术新的时代特色,最显著的就是宣传画开始摆脱以往红、光、亮的形象。张安朴的《书籍是知识的窗户》正体现了这样的创新构思,在色彩斑斓的书籍(知识)海洋中,翻开的书本喻意知识的窗户为知识的追寻者而打开,青春少女明眸闪亮,对新知识充满企盼与渴望。画家全山石八赴新疆创作风情画。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高原丰庆图》是为新时代创作的画作,画家冯远积极推动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两项创作,顺应新时代的艺术发展方向,立足当代民族艺术。

浦江两岸沿线45公里贯通的风景、不一般的城市公园、亚信峰会在上海成功举行、质子重离子医院建成、国产大飞机成功试飞、“一颗核桃”里的精准扶贫、新航母编队大洋巡逻……一一均被艺术家付诸笔端。

新样式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伤痕艺术”、“八五新潮”催生了新的样式和艺术上新的探索,与此同时,各种西方艺术流派、文艺理论突然涌入国门,为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刺激,也恰好满足了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觉醒的艺术家们学习的渴望。

国画家张培成回忆上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之初,大量介绍西方艺术思潮的报刊杂志填满自己青涩年代的艺术阅读,那是他的大学。一本《美术译丛》上刊登的《马蒂斯论艺术》的节选是张培成第一次看到西方画家亨利·马蒂斯的艺术理论。他和许多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如饥似渴地读着,被那些陌生的句子感动着,从中吸取着能量。“我了解到美术家的感受力可以从接触对他有吸引力的古代作品里,尤其是从接触对他有吸引力的很古老的作品里而得到巨大的好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太大了。”这些句子改变了张培成,也改变了当时的美术界。

此次展览展出了潘公凯、张桂铭、卢辅圣、张雷平、王向明、余友涵、周长江、杨剑平、金田、丁乙、蔡枫等一批画家的探索,其中潘公凯的《疏雨过湖西图》、周长江的《互补》、余友涵的《圆》系列、丁乙的《十示》等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形成当代艺术语言,并关注社会现实。

蔡枫和沈立功合作的版画《古树祭—天目山古树被非法盗伐纪实》截取了一棵古树的横截面,一圈圈年轮向人们讲述了非法盗伐的罪恶行径,诉说了一棵古树的悲哀,呼吁国人保护植物。在“百花齐放”的时代所诞生实验艺术,也是引人注目的一笔。

水乳交融——江南文化之根,血脉相连

从六朝开始,长三角城市就处于政治、经济的中心或枢纽,同时也能够集聚大量的文化资源。兼容并包的文化开放,使得上海在近代开埠后,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都市,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窗口和码头,使得美术在这座城市得到飞速发展。各地画界名家云集沪上,赵之谦、朱熊、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他们延续了各地的艺术传统,并互为影响融合。

改革开放后,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钱松喦、陆抑非、赖少其等一大批艺术家重拾画笔,刘海粟画了《香山红叶》,朱屺瞻画了《春风至则甘雨降》,王个簃画了《百龄献颂图》,赖少其画了《岭南花似锦》……

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仅仅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海派文化”是长三角文化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是“江南文化”继续发展的一次新生。江苏的新金陵画派、水印木刻画派,浙江的中国画、水彩画代表作来到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与海派绘画交相辉映,彼此交流,共同寻根溯源。中华艺术宫等上海国有美术机构以及苏浙皖三地美术馆等其它艺术机构纷纷打开馆门,拿出自己的精品馆藏,向长三角人民共享艺术资源,让更多藏品惠及百姓,提升生活幸福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术馆,刘海粟,改革开放,海派文化,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华艺术宫,美术馆 刘海粟 改革开放 海派文化 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华艺术宫
下一篇:大千三兄张丽诚擅画少人知_绘画-历览-书画-墨竹||上一篇:碑林“千年国宝”《开成石经》不搬了!留在原地进行保护_西安城墙-文物保护-西安-孝经-儒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