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一定要清晰自己的创作方向、作品定位,要清楚其作品究竟是面向大众的、市场的,还是面向小众的、精英的,是具有更多的学术价值,还是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要有个大致的判断,尽管很多时候并不容易归类。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说,毋庸置疑,面向精英的艺术,注定是小众的,也注定是不喧哗、不热闹,甚至是孤独的、一时所不为更多人理解和肯定的。那么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这样的创作风格,就不要苛求所有人都接受,并为之称赞叫好。即便大众不理解,也不要纠结、埋怨,更不能像一些演员明星那样,到处串场子、抛头露面,以此试图吸引大众眼球,奢望他们能为自己的作品“买单”。这样做就叫“营销不对路”,也是现实中总会出现艺术家与大众之间因审美观的不同而相互排斥、愤怼的重要原因。
传统工艺的内核是“手工文化”
中国美院副院长杭间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传统工艺在现代的发展,它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文化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如何把握传统,并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的问题。他最担心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对“非遗”的重视,都流于表面,这就非常危险,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重视毫无长远的价值,而只会破坏传统工艺积聚千年的“生态”,这个生态的内核,就是“手工文化”,实际上,在中国这样快速现代化的国家,传统工艺大都已经远离了现代生活,而“手工文化”就是如何在当代社会关照自己的传统问题。
“榜书巨制”创作的必要性
北京“意义追寻”大展,“榜书巨制”占10%,在200件作品中不超过20件;而题跋、尺页、竹木简牍等等,则有180件之多,占了90%。但展览之后,社会上大多数舆论与媒体报道,皆是对着这个“榜书巨制”而发。赞成地说它“震撼”“大墨淋漓”,批评地说它炫人眼目,误导书法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曾打趣地说:你们为什么对180件小作品视而不见,却对这20件“榜书巨制”如此青睐有加?你们的“有色眼睛”各取所需,其实不正证明了在今天这个书法的“展厅时代”,“榜书巨制”的出众效果与卓绝的视觉冲击力,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灵甚至也牢牢吸引住反对者的视线吗?既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地去责备“榜书巨制”创作的正当性和是否必要?
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金泽花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创造者既不能迷信传统,甚至是只迷信一种风格,一种师承关系,而排斥其他;也不能一味地提倡“创新”,甚至不屑于传统,从不承认自己是从传统中吸取的营养。也只有在为自己、为民族寻根问底,珍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关注当下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瞻望未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继承”与“创新”和感悟的成果,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丰碑。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工艺,传统,艺术,艺术品,工艺,传统工艺 传统 艺术 艺术品 工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