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观博物馆,以后考试都难得高分!”今年高考众多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让一些家长和学生发出感叹。不过即使参观了博物馆也未必拿得到高分。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余位高考考生,超过8 成孩子表示,中小学期间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但多是“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国家博物馆发布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也显示,八成以上博物馆仅提供单次参观学习,只有四成博物馆提供系列教育。(6 月13日《北京日报》)
这篇报道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缺位。2015 年3 月20 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目前许多博物馆,基本上只发挥了供专业人士研究、供普通游客欣赏的功能,而教育功能则往往是付诸阙如。一些博物馆即使发挥了所谓的教育功能,其实也只是像上述新闻中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到博物馆“一日游”与“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是什么?除了让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简单地了解一下历史,认识一下文物, 首先要把博物馆的历史、文物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据新华社前不久报道:在法国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直接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带领学生对着艺术作品授课;有的博物馆则将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现代生产工具摆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使用……这些新颖做法,就是让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如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经常性地“亲密接触”,中考、高考中那些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就不会让学生们深感为难了。比如2017 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以“车”作文,聚焦“车辆与时代变迁”。这让不少网友联系到北京汽车博物馆,以及该馆今年进行的展览“车@城@人——讲述车与城与人之间的故事”。又如2017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多文本阅读,涉及去年的“热展”海昏侯、妇好墓。如果当今的学校语文教育也将这些博物馆展览当作课堂,是不是可以收获意外之喜?
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还应是常态化教育,而非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或其他某个重要时间,象征性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一日游”“一日学”。2015 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加强文教结合,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可到了一些地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仍停滞不前,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短缺,教育能力也不高, 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如此,博物馆资源便难以与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如果馆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其灵魂。为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国家博物馆在调研报告中建议: 应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有关部门应加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拓宽资金来源; 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 注重培训, 建立评估系统。为让青少年享受到更多的“寓教于博”,这些确实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教育工作,学校,文物,博物馆,教育工作 学校 文物 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