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黄庭坚古道
2018年8月24日-26日,六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青年水墨画家,在策展人鲁纬、学术顾问清华美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特邀学术嘉宾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带领下,来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龙尾山,深入了解歙砚的原料开采、工艺制作和历史传承。
“观复雅集——新锐水墨画家东方墨语创研会”成立于2015年5月9日,以立足本土、返本开新为己任,于2016年开启非遗探源之旅,曾赴安徽宣城泾县小岭考察曹氏宣纸,浙江湖州善琏镇考察双羊湖笔,以及安徽绩溪考察胡开文制墨。
联手策划本次“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活动的是婺源县砚山村歙砚制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锦华,他曾参与清华美院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三期(笔墨纸砚)研修班,在笔墨纸砚系列论坛中与清华师生及行业名家交流研讨。
与传承人吴锦华合影
龙尾石自唐代开始开采,是制作歙砚的首选原料,润泽如处子肌肤,既有优异的材料特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入宋后出现诸多关于龙尾石的著述,如米芾《砚史》、唐积《歙州砚谱》、黄庭坚《砚山行》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与吴锦华合著的《龙尾石谱》,系统梳理了龙尾石的开采历史、地理分布、石品、石质、石色等,为当代文献中了解龙尾石的重要参考。
吴锦华于1978年生于砚山村。砚山村周边为龙尾石的重要出产地,遗留了宋代以来诸多开凿遗址和制作遗迹,至今在溪水中还能捡到宋坑滚落的子石以及历代工匠留下的边角余料。晚清民国时期,龙尾山歙砚生产走向衰落,20世纪60年代恢复生产,1975年成立婺源县龙尾砚厂,80年代龙尾石开采进入高潮期。
与靠砚石为生的许多山民一样,吴锦华自幼随父母拣选山料、子料,对龙尾石留下了最初的印象。读中学时,吴锦华对制砚产生浓厚兴趣,到龙尾砚厂拜师学艺,从此走上了制砚的道路。砚山村的人多以贩卖原材料为生,不愿沉心于艺,吴锦华多方拜师学艺,与一流学者和艺术家交游,成为在专业圈颇负盛名的治砚人。在藏家和行家看来,他有灵气,悟性好,眼界高,学养深,善待每一方砚石,深得天人妙趣。
观吴锦华制砚
在吴锦华带领下,参与本次非遗探源之旅的艺术家和嘉宾们,走上了黄庭坚古道,观瞻了宋代坑口,还在溪水中见识了品类多样的子石和遗石。走过小桥、稻田和鱼塘,大家来到民风古朴的砚山村,到吴锦华的家和工作室——雨华堂——继续讨教。在雨华堂,大家亲手触摸了来自龙尾山不同坑口的石料,观摩了不同石质、石品和石色的砚石标本,还有吴锦华和家人、友人们在此创作的艺术精品,从一方方质地精美、巧夺天工的砚台到充满山林志趣的书画、拓片和金石篆刻,每一件都带给人愉悦和享受。
参观雨华堂
参观雨华堂
何先球、刘心泉、尹鹏、周文学、严基享(韩国)和金娟我(韩国)等青年画家在试墨、试砚之余,兴致勃勃地以书法形式留下了此行的感悟。策展人鲁纬先生则借李煜的评语写下一行大字“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在场诸君均觉龙尾石不虚此名,自己不虚此行。至此,“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之旅已完成了笔墨纸砚四个品类的考察,接下去还将观摩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以此加强青年画家的传统文化修养,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艺术家挥毫
雨华堂合影留念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庭坚,探源,砚石,观复雅集,东方墨语,水墨,黄庭坚 探源 砚石 观复雅集 东方墨语 水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