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场策展布展都在5G云端的展览__国博“永远的东方红”拥抱星辰大海_航天-线上-国家博物馆-云端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发布
 
50年前,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深深铭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年后,国博

50年前,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深深铭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年后,国博利用新科技、云策展,再次让东方红奏响于新时代“云端”。

4月2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启幕。不同于此前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呈现,国博此次展览从“策展”“布展”到“观展”均从线上完成,可谓一场真正的线上“云展览”。

JsaEUvC1N9fquaaSO2T9S8Mdp2FqQb6DBL9rEeN8.jpg

PRutGJTe6sG7JLaa59SswUF0yHpnC5JNYCE3cL1h.jpg

1UEoIeXtspqdEUreEy9KQmpOlQmBZ43qEOcSBf4H.jpg

0AFfKZEmOLMSp0jDfluLKNCLwbQrfUe1wSKDnATo.jpg

tSBDvEfeh7TDHP8LVLXqWJtprY6WHLHYtoraw4vk.jpg

展览精心策划了太空奏响东方红、五十年砥砺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强国立新功四个单元,通过数字媒体展出“东方红一号”到“嫦娥”、“神舟”系列航天珍贵物证近50件套。其中有国家博物馆藏品近20件套。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充分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汇聚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VR等媒体资源,在无实体展厅的虚拟世界倾力打造线上云展,第一次在5G通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与多平台联动对云展开幕式和专家导览进行现场直播。

cJ3pFkA5rBFBy2VgfkD9kiwxa51tkmE87xUC5EIV.jpg

在晚8:00的云端开幕式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先后致辞。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表示,当前,在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里,重新回顾那段中国航天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完成“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光辉历程,既是鞭策更是鼓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国家博物馆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群众靠近,把线上展示传播作为新阵地主战场,在云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此次东方红云展在虚拟展厅创意开发了多个热点互动环节,开启博物馆“云策展+5G直播导览+沉浸体验+深入参与+线上互动”智慧时代,引领文博“新业态”。

随后,王春法和张洪太共同开启这场云展览。

3SLSX43gn0VeJeiVcN0mdmD27wUapmXRMWwkGHtw.jpg

1BzZHpYe6r0cYmZJ8wCJjNvoDh7Lt3r0UTDGPtEP.jpg

QBDHgf1XoyOUCLBwOaLEktKd1W5sn0K3KJi0boHI.jpg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近20件,包括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穿的舱内航天服、神舟七号搭载的丝绸版中国地图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试验队队旗及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队徽、“掌中苍穹”雕塑等。

kEr6qFea7SAFRTWdpVCWR69nIsTix8DsR5yzu5zf.jpg

云展览第一单元“太空奏响东方红”,回顾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历程。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并在后续工程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R74qreFXmAFUcl4Ei22Anama795JKlqODUretX1U.jpg

第二单元“五十年砥砺前行”,展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年来,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五十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信广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取得的成就。

LgeWcigbRPSewkjX9X13mSWHMti68MTQxPpVxXGQ.jpg

第三单元“精神的力量”,阐述了在重大工程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的内涵。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航天人之所以能够开拓创新、突破前进,归根到底在于航天精神的支撑和引领。航天精神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而孕育发展。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相继提出,使航天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其中“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探月工程研制建设过程中又培育形成了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这些精神,既拥有连贯的思想内核,又具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同时,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根据时代背景和国家任务的要求,不断延展各时期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象。

XprpBf8vAtenlBy2iGvsURo0QXLMGFN3hZgZaMTu.jpg

第四单元是“航天强国立新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这一部分通过展示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月球科研基地和载人登月的相关物证及模型,向观众展示航天强国的蓝图。

“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在内容、设计、观展方式及体验上具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国家博物馆首个无实体展厅的云展览,“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云展厅为虚拟坐标,没有实体展出,是一场在虚拟展厅倾力打造的云端展览。此次云展览从筹备到展出均在云端进行,策划团队 “云策展”“云布展”,观众“云观展”。近50件套航天珍贵文物,分别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云展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让不在一处的展品荟萃一堂,让不在一处的人们同步观展。

nRtJtvDQe610UiqRE0qwkMZY7BzhlUTclsez8VOH.jpg

“东方红一号”卫星

Ccty1KUdmisBt4O0hUKraZH1aENf94TTY6HMdOMp.jpg

qUVnaArTqiWJCJ4BvcWvHSC1PdZ8iMHaUJUoZrhA.jpg

PtdAf5O0QcLRkyKW0IJ59NRMAUgDR1J8IdNBqIAG.jpg

HlxpLuQvwGPz47UP73asVkdyicLKKUAGVanCzDhX.jpg

《人民日报》联合《解放军报》发布的喜报

二、5G通信技术为云展览启幕&导览直播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多路直播信号平稳抵达多家直播平台,此次“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启幕&导览5G直播,满足观众线上看展、互动交流的需要。

三、“卫星”造型的云展厅设计,“永远的东方红”云展厅设计紧扣2020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云展厅造型取自“东方红一号”卫星形象,依展览架构设计为环形,各个单元依序排列。

lWKdCjaJ8ObgQzh4JL6EEEQrwoWFKkyHCle2l6mN.JPG

《东方红》乐音盒

HCwemNdJOI0zm7Ngx2QZdPoXMDvAyLW6YRSj76CU.jpg

s8mUu4mGo3ZVTfrvUVFHebTjN98X4X9vaY8m9Ebv.jpg

“东方红一号”文物

四、8段珍贵视频、10余个3D展品模型、多款H5小程序,邀观众多角度趣味体验云展。此次云展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汇聚融合了图文、音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数字资源,其中内嵌的8段短视频展现了我国太空探索的多个珍贵镜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与成功发射,如何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等均有揭秘;卫星、火箭、手摇计算机等10余个展品的3D模型,供观众720°观览、互动。

配合此次云展览,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出品了多款H5小程序,邀观众细数“东方红一号”研制历程,尝试在五线谱上奏响《东方红》,在云端“穿上”航天服与“东方红一号”合影留念,为“东方红一号”点赞,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加油。

足不出户仰望星空,拥抱星辰大海,在“云端国博”跟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Gytq4n9UXzv7nRqG7UjMxADhpYIFNMPNaGChviW4.jpg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穿的舱内航天服

sUnScHdWWNuDdpExQuIImQTBuuCZfl8KaU5bglD7.jpg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N3hXMcKTsDHpecJtQxBobF5Sb9IddKnnOFfk6hKY.jpg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航天,线上,国家博物馆,云端航天 线上 国家博物馆 云端
下一篇:“诗意禅心——贺泽海先生师生作品展”在亚明艺术馆开幕_亚明艺术馆-展览-馆长-展览-文联-副主席||上一篇:圆大西香港个展《超越无形》:每一笔随心而出都来自心灵深处_李安姿当代空间-油画-作品-思想-书法-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