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浙江美术馆线上讲坛启动:愿时疫尽除,男耕女织,国泰民安_耕织图-其耘陌上-网上讲座-翁连溪-艺术的诗情与劳作的画南宋-康熙-西洋-套印本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庚子新春,新冠病毒大疫肆虐华夏,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志成城的中国以超乎寻常的气魄与疫情展开决战。举国抗

eq2OfqigDgUBROr6FCx99fmd07au71dUPWUYCNVY.gif

庚子新春,新冠病毒大疫肆虐华夏,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志成城的中国以超乎寻常的气魄与疫情展开决战。举国抗疫,浙江美术馆也在行动,以艺术为武器,积极开展数字美术馆线上服务,抚慰人们心灵,振奋大家精神,陪伴每个人共度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农历新年之前,浙江美术馆曾举办“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借历史上以“耕织”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反映农耕经济的盛世图景和诗情画意,寄托着新一年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而今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节气可以说是时间的诗意。“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气象意义上春天正式到来了。因此,我们此次“网上讲座”将由“其耘陌上”展览学术顾问之一的翁连溪先生,为我们详细梳理“耕织图”发展脉络,同时选取展览中部分作品,揭示“耕织图”由“实用”向“实用与审美兼备”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耕织图”的内在意义更在于它“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在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此刻,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即是美景,也是对生态失衡引发灾难的警醒。

本次展览策展人董捷教授在策划本次“网上讲座”时曾发信息说:“愿时疫尽除,男耕女织,国泰民安。”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我们的愿望与期许,在雨水润泽万物,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的时间“诗意”当中,通过“耕织图”的诗情画意唤回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画面。

主讲人简介

kbgdcuOd0B7g8oo069B6BDsYnz5sxndO8YoiVGZK.jpg

翁连溪,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古版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文物出版社古籍整理学术顾问、北京华严古籍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在职期间主要从事故宫所藏明清内府刊刻书版的保管与整理工作,提出“书版数位典藏”的保管方案,填补了国内外雕版整理方法之空白。研究方向为古籍版本、版画的鉴定、清代内府书籍的鉴赏、古代雕版与印刷技法的研究、古籍善本的整理与利用等。

出版论著《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代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清代内府刻书研究》《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内府雕版》《中国佛教版画全集》《中国道教版画全集》《欧洲藏冯氏中国古版画丛刊》等,其中《中国佛教版画全集》并获政府出版提名奖。先后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文物天地》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了“清代宫廷版画展”“武英殿印刷技术展”“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等故宫博物院内多项展览。

艺术的诗情与劳作的画意

——耕织图的发展与演变

主讲人/翁连溪

中国古代重视农业,表现农耕蚕作场景的图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画像砖;至宋以前,则多见于壁画,为零散而单一的“耕”或“织”图,并未系统化。南宋时期,《耕织图》形成完整的体系;元、明、清皆有绘制《耕织图》,逐渐成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题材,是中国古代画苑中历史悠久、递嬗有序的一个品类。同时,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使《耕织图》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推广过程中,其版本、载体、功能不断演变;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农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且远及欧洲,在世界农业史、艺术史上大放异彩,为世人所瞩目。

现知最早的刻本《耕织图》,为南宋楼璹所绘;其后历代版本都是以楼图为祖本。楼璹,字寿玉,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他“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创作了诗图并茂,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耕织图》。南宋嘉定二年(1209),其孙楼洪将其所绘《耕织图》以石刻付之墨版,后曾孙楼杓据图再版,南宋理熙元年(1237)汪纲又以木刻复制拓本。

今以上诸本无存,现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一部日本延宝四年(1676)狩野永纳刊本《耕织图》(图1)。此本依据明天顺六年(1462)江西按察佥事宋宗鲁本翻刻,而宋宗鲁所据之底本是来源于楼洪或汪纲的翻刻本,因此日本狩野永纳本是据今可考证楼璹《耕织图》最早的刻本。此外存世还有南宋绘本《宋人蚕织图》(今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图2)、元代程棨绘本《耕织图》(今藏美国弗瑞尔美术馆)(图3)、明代万历刻本《便民图纂》(图4)、嘉靖刻本《王祯农书》(图5)等,均摹自楼图或加以改绘。

c0brxj6IdGWLPeklj8btH3YUbBNDPvkRduhygVuU.jpg

OFy7Xo4CAHxuY1bwk5TBLlLDhA8ErbgZkuZvMUTD.jpg

UI4Rs9ayTgKzdTProsOlYSK2Wg622Qrc2dBkRsU5.jpg

0SDjAOCKBbfgzNCYojV1339qa0HoxNJ8TA0E6EvC.jpg

图1 狩野永纳摹写南宋楼璹原作

6ALu8akIbnY1GAXWCTMhRvVbcdZmswng9dFAxMIN.jpg

图2 南宋绘本《宋人蚕织图》(局部)

abEIlkbDKytZtOp8IFnwKsoZ5VgpvG5cuQxUcrtw.jpg

6IqesNwc5HhQlLfric1QYTceCiENSVEGxTym4eRr.jpg

C8Bp9HbB7Fk09dIuOq1aoXMrTtDV9955esoqnwos.jpg

图3 乾隆三十四年勒石拓本(清宫画院据元代程棨本耕织图翻刻而成)

GRCcvmwPG5liLsyGBA12TxMn16YhxUimkdlKllEn.jpg

OS2Hv79dCyiOcEfFg3Tu2IGiH6nRUm0MIutM8Uyx.jpg

dkPg04jS1OFDm1UYMjZGvFWu5CwzWfAGR4lRcnWS.jpg

fnEtE0pOVLyJ22T5bH3RcYzBOkpXih7FGwHMlWiZ.jpg

图4 《便民图纂》

PmYRqmxLzCB7MQncFJkU6NtWsLvxMaXg2B3Fu9SE.jpg

RcN2kfIVOEPldCIZ6IjDHVlAFGDm8OOoEAr6AnY8.jpg

wpgsmnG1jV5aRvmLSGBp8qdmYs2xWSg1NvdSmHaF.jpg

图5 《王祯农书》  

在众多历史版本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刊刻的《御制耕织图》(图6、图7),是历代《耕织图》中最具盛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更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一部传世经典。

是书为木刻套印本,由内廷画家焦秉贞绘图,布图与楼图大同小异,但焦图中的风俗易为清代,在题材选择和内容编排上也有独创之处。楼图“耕”21 幅,“织”24 幅,合共 45 幅;焦秉贞在“耕”图中增加了《初秧》《祭神》两幅;“织”图部分删去《下蚕》《喂蚕》《一眠》三幅,增《染色》《成衣》两幅,合共 46 幅;图序亦有变化,每图除保留楼图的五言诗外,另刻康熙帝御制七言诗一首于图上部。从印刷方法上来看,是书上下各一版拼版印刷(因为诗与图有不相符处,从墨色上下看亦有不同,应套版或拼版刷印)。卷前有康熙三十五年御制序,序文前后钤“佩文斋”“康熙宸翰”“稽古右文”之章;每诗前后钤“渊鉴斋”“康熙宸翰”“保和太和”之玺;“成衣”图下镌刻有“钦天监五官臣焦秉贞画,鸿肪寺序班臣朱圭镌”。

qbmRj0wMynrdQoraa5fSAYrMegf3tTzl82jCxt55.jpg

ZJeZ2d8GkAiCAbXh0h3rOaX5Tqyzd2hSDHBPuEmj.jpg

RcaCRdk9qVDyimbxJKFf9HH5z2weqAbFSGPSoNgj.jpg

5dAPvXf46vrAoHr6ZXEBP1R12YC2BJuRcmhpRnEZ.jpg

图6 康熙三十五年朱印刊本(玺为朱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时,江南人士进献藏书甚多。根据万作霖《农书》记载,其中有陈旉《农书》、秦观《蚕书》、於潜公(楼璹)《耕织二图诗》,三种皆为宋版。推测当时宋楼璹《耕织图》尚存于世。康熙皇帝读后认为“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拳拳于此至深且切也。”遂命内廷画家焦秉贞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同时“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终事,农人胼手胝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其情状。复命镂版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

《国朝画征录》载:“焦秉贞,济宁人,钦天监五官正。工人物, 其位置之自近及远,由大及小,不爽毫发,盖西洋法也。康熙中祗候内廷,圣祖御制<耕织图>四十六幅,秉贞奉诏所作……旋镂版印赐臣工。”特意强调了焦秉贞绘画是“西洋法”。《国朝院画录》中也称 “参用西洋法……善于绘影,剖析分寸,以量度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形之所著而色,分浓淡阴暗焉。故远视则人物、花木、屋宇皆直立而形圆,以至照有天光,蒸为云气,穷深极远,均粲布于寸缣尺楮之中。”

正是因为焦秉贞绘画兼采西洋构图法,中西合璧,使《御制耕织图》成为一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之作。比如,楼图大都为正面取景,焦图多以成角透视,按远景、中景、近景顺序取景;楼图人物多以正面,焦图则多是四分之三侧面。不过,在这种单线的线条图中,西洋透视画法难以得到更彻底的体现。据考证,焦秉贞绘《耕织图》原作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该图纸本设色,西洋画法的特征就更为明显。楼图简约粗率,焦图工细纤丽,可谓各擅胜场。或者正因为过于追求工丽秀雅,焦秉贞笔下的农夫多显软弱无力,举手投足之间更似书生;农妇则婀娜娉婷,宛若大家闺秀,却难称神肖形似,为粉饰太平刻意雕琢而反失其真,正是殿版画——官刻而且是“御制”作品的通病。原因无它,唯在于焦图追求宫廷的审美趣向;就反映农家现实生活气息而言,反而不如楼图。据清道光间《胶州志》卷三十八《冷枚传》载:“秉贞奉敕绘耕织图,冷枚助之。”冷枚为焦秉贞弟子,也是供奉内廷的画家,在《耕织图》绘写中,他应该是参与了其事的。朱圭的镌刻刀锋流畅,宛转如意,末图署“鸿胪寺序班臣朱圭”,以刻技供奉内廷而得到清职,在历朝历代的刻工中未闻有第二人,清朝廷对版画的重视,于此也可见一斑。

JySuBIXUrDkrRgBgWBBc486nIiUMdhu3wHm8CofA.jpg

6lD9EUPISZRYmYX3teMERmwjj1uCGLbkQtZbN07H.jpg

keaerhZABsTZW1rLzSBslCiMHMOGIv0bkOg86ziZ.jpg

FZq4kqNjUGJRcbxmJCw6pYmUk0LbWegfy7MjOOR8.jpg

图7 清乾隆朱蓝套印本(此本是由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缩摹而成)

《耕织图》歌颂农家劳作,经过宫廷审美的改造后,成为了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版画名作,为农事题材的艺术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自康熙三十五年初版后,坊肆私家多有摹刻,故传世版本极盛。在康熙本朝,就有三十八年(1699)张鹏翮翻刻本、五十一年(1712)内府刻本、内府白描本、彩绘《胤禛耕织图》;乾隆年间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题诗刻本、内府刻《授时通考》本(图8)、四年(1739)内府拓刻本(图为刻、诗为拓)、三十四年(1769)刻朱墨套印本、木刻填色本、圆明园拓本、欧洲铜版《耕织图》(图9)数种等等;另乾隆时宫廷画家冷枚(图10)、陈枚(图11)亦绘有《耕织图》46 幅,但并未镂版,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edLDrLHEFcmVkrFo0xa7PG8Md9EQWdYq8AxIPzgR.jpg

J8RKtXltV91EyFGdlwGVS7S1tRnOwAMlFTfVu6gP.jpg

vr85P5XeSBASmoCvKcEBlcoIrbGd6d7FfC15VHKD.jpg

NkPvqDmxTgPrXZAKyzPCsSFmRE6nXx9fM8ehq036.jpg

图8 《授时通考》本  

JaD1aGjKtszCNtt5j1dNNGpVr8eiZO9TDAtYibgS.jpg

ufAnb0dmICNlawvBlLUrL2XfkO5M0AIEGxVOWztt.jpg

图9 欧洲铜版  

49bqDEYY2mnnI3NDaeMFbc5cTKjiUrIvhZyDU7Wn.jpg

Ctp0PBWen1vgLhCMQsCWMMAzWqMk6u0ZhFpgf43W.jpg

KkEIMH2yW7sdY7BqaohyryJzJi2rWvs5nFaIpnnh.jpg

图10 冷枚绘《耕织图》

MttFZHqLwTB4UmpFTEtcU9OE7307oPu1dIF91gWr.jpg

ntoB2TwQNWLVl8Rlqp5y7gWOaqWN1fi3UBD2lC1c.jpg

25mjW7NpPQo3Z49BwlarqmMiwBC4jdbFCKVhc8Hl.jpg

图11 陈枚绘《耕织图》

自乾隆之后, 刻本、铜版、石印本先后迭出,难以枚举,大致有嘉庆十三年(1808)《耕织图诗》补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光绪五年(1879)上海点石斋《御制耕织图》石印本、光绪十一年(1885)上海文瑞楼本、光绪十二年(1886)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图12)等。入民国后,有武进陶兰泉刊本。此外,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地区亦有《耕织图》的摹本、翻刻本。如日本文化五年(1808)樱井绚刻套印本、明治二十五年(1892)东阳堂石印本等。

PsWRvIT1PZNZGqWutzc1hiS9LUtOHJisUlbtjfuf.jpg

AVv3392EZK4D6EDsZb7DCPsfrbBr0IDIJGk3auAL.jpg

OdWZixzfB87UusDkQmnKJz2DSAgZk6DOubudDHwn.jpg

Cwq6J6jKLZfSOQBoUcA8xzUqOnKVf33MtZazaQuF.jpg

图12 民国点石斋石印本  

翻刻本不但版本诸多,版式也不尽相同,有上文下图、左文右图以及朱印本等多种形式;而巾箱本套印耕织图更为稀见。巾箱本开本小巧,将《御制耕织图》精华部分浓缩,刻印清丽绝伦。如清乾隆年间黄履昊刊蓝墨套印巾箱本(图13),刻印精细,远景用蓝色,近景用墨色,使整幅画面颇具立体感。使用套印技术来表示深浅远近的景色,在版画史中并不多见,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认为这方法未曾用过,亦是一种创作;明治十六年(1883)日本响泉堂铜版印巾箱本,周围以红框套印诗文,图像细致入微,精巧秀丽,与木刻版风格迥异。

r0z31qrT9i6JKnIUpUnYQtlKsw5BPYrG6nvQPA69.jpg

Ck55nf8UljrYfm1t6wR860ABIrjxfykndYsmLmRU.jpg

dxUDXe3tzTH58SKkjhrkDsbj2MmDeB9PDWU0y0wZ.jpg

图13 黄氏巾箱本  

从南宋到晚清,《耕织图》形态纷呈。今可见与其有关的陶瓷、墨锭、墨彩瓷板书、扇面、屏风、石刻等一系列衍生作品,更有清漪园耕织图实景(清末已毁,仅存石碑)。通过这些实物载体,不断传播着中国古代耕作、织绸等生产过程。《耕织图》作为教民农桑的科普性绘画,由文人画家参与制作,并得到帝王的推崇;由民间走向宫廷,又从宫廷传播至世界,完成了实用与审美兼备的过程,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农耕文化遗产。

ArIV5JkPAfiKDa8rZHygJC8hGOQ7rc4qCv1DvjcS.jpg

0psPqu2tCsMSRT9hgp8AOLUsabJFGA5wEjrxYuwk.jpg

KS7B1jAoRXOnBfKGsYErl8mp0kgUp84j63Y2OYbt.jpg

展览现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浙江美术馆,耕织图,其耘陌上,网上讲座,翁连溪,艺术的诗情与劳作的画意,,南宋,康熙,西洋,套印本浙江美术馆 耕织图 其耘陌上 网上讲座 翁连溪 艺术的诗情与劳作的画意 南宋 康熙 西洋 套印本
下一篇:江苏省美术馆“抗疫”主题创作网上作品展(第二部分)_江苏省美术馆-线上展-国画-江苏省-冠状-阻击战||上一篇:浙江省博物馆公开征集战“疫”物件将办展:为明天收藏今天_战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抗击-捐赠-展览-浙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