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影响了中国几代艺术家,罗曼·罗兰称她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鲁迅曾不遗余力为她编集画册,许江称她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偶像”…
这位女艺术家便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
展览海报
珂勒惠支上一次在中国举办个展还是10年前,110件作品齐聚中国美术馆,成为当年中国艺术界的一大盛事。时隔10年,珂勒惠支个展又一次在中国举办,只不过,这次是在上海。
1月11日,珂勒惠支作品展在上海无用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其作品50余幅,作品类型涵盖铜版画、石版画等,经典作品《织工起义》、《暴动》、《死神与女人》皆有展出。
此次展览策展人马俊开幕式致辞
无用空间艺术顾问童雁汝南开幕式致辞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开幕式致辞
关于为何在2020年的首次展览展出珂勒惠支作品,无用空间艺术顾问童雁汝南说道:“中国与德国在历史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经历过战争,有过十分沉重又悲怆的历史记忆,珂勒惠支用如此短小精悍的作品将战争中底层人民的情感如此精到的刻画出来。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敏感度,对人性的关怀,即便在今天,依旧充满力量,依旧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展览现场
珂勒惠支的艺术:从“反抗”到“母爱、救济、死亡”
关于珂勒惠支的艺术关键词,美国进步作家史沫德莱如此写道:“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展览现场
关于从“反抗”到“母爱、救济、死亡”的转化,鲁迅曾问过珂勒惠支,这段回忆,鲁迅记在了《死》里:“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暴动》 珂勒惠支 29.9x31.8cm 1910年 铜板蚀刻版画
《死神和女人》 珂勒惠支 44.8x44.6cm 1910年 铜板蚀刻版画
珂勒惠支与中国
珂勒惠支对于中国现代版画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决定性的。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把珂勒惠支的绘画带入中国,当时的青年艺术家尤其是版画家们以珂勒惠支为榜样,掀起了一场新兴木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新发端。
《双手叠交的女人》 珂勒惠支 28.6x22.8cm
1898年 铜板蚀刻版画
珂勒惠支如鲁迅一样致力于为一切悲惨生活中的底层人民呐喊。她的创作直面人间的苦痛,充满人文关怀。她的版画多为“生与死”、“骨肉亲情”、“压迫与反抗”等沉重的现实题材,以此展露世间的饥饿 、疾病、压迫、战争、死亡……体现她对妇女儿童及一切受苦受难人命运的悲悯。
《俘虏》 珂勒惠支 33x42.7cm 1927年 蚀刻版画
珂勒惠支在艺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并非只因创作题材的震撼力,更是因为她极高的艺术造诣。她的版画在构图形式、刀法、以及黑白的排布都有高度的把控能力。正是这种技法能力和艺术敏感度,才使她单靠黑白,就能把人物的悲哀 、愤怒、绝望、反抗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力量。珂勒惠支精湛的技法仍为今天的版画家们受益。 我们对珂勒惠支创作的展示、了解、讨论、研究,相对于她对中国现代版画的意义来说仍然是不够的。透过珂勒惠支的作品,我们能更加清晰全面的理解中国现代版画走过的近百年道路。举办珂勒惠支的作品展既是对我们自己的回望 ,也表达对我们对所受润泽的致敬,因而尤为必要。”
《反抗 蚀刻》 珂勒惠支 48x56cm 1921年 尘蚀版画
《53岁自画像》 珂勒惠支 32.4x24.3cm 1920年 石版画
“不同于无用空间往常展览,这次展览在前期,并未做太多宣传,希望观众能静静的感受珂勒惠支作品中的力量”,童雁汝南如此说道。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无用空间,版画,珂勒惠支,鲁迅,,展览,汝南,艺术,作品无用空间 版画 珂勒惠支 鲁迅 展览 汝南 艺术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