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土地·乐明_I_源美术馆三年实践暨开馆展_艺术家-村民-开馆-基金会

编辑:周欣欣 来源:源美术馆
 
12月15日,在一个远离广州市区的小村庄乐明村,迎来了全国首个参与式乡村美术馆的开馆展。源美术馆开馆

12月15日,在一个远离广州市区的小村庄乐明村,迎来了全国首个参与式乡村美术馆的开馆展。

Oryx1C1lqYq67p1zkSBVbcTtqylPAMes0rNoFHPw.png

源美术馆开馆展

故事从五年前说起。乐明地处广州母亲河流溪河源头区,山高水远,交通不便,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为数不多的妇女和留守儿童。2014年,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芽基金会)选择乐明村这样一个没有特点、资源匮乏的村落作为乡村活化项目的试点时,注定要“背水一战”。但这种选择,昭告了绿芽基金会要为所有中国普通乡村发展探路的雄心,因为乐明的“绝望”是中国绝大多数村庄的写照。

vOm3ogow9Bv7PWcAq8sbDESIr87QWNE404zSiIMK.png

乐明村

绿芽基金会入驻后,以水源地生态保护为突破口,从“垃圾不落地”入手,从改变村民的习惯到改变村民的眼界,开展妇女赋能、推进村民自发组织公共性生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体验游,乐明村逐渐开始从早期的荒漠化状态变得逐渐焕发生机。

eSK8uUD0BXmxQwaM42aeqZfMPqIF560KfZ2DkB1v.png

为乡村妇女赋能

2016年冬,绿芽基金会的一次大胆尝试——邀请艺术家驻村,更是为这个偏僻的村落打开了一个豁然全新的世界。“中国乡村的真正改变,一定不是简单的物资与财力投入,而是始于人心的改变。“一个乡村妇女,能自觉发动起来捡村里的垃圾,一定对更美好的生活充满的向往。”那次的驻村艺术家广州美院副教授陈晓阳对绿芽基金会理事长蔡文方如是说。艺术家们看好乐明村的社区基础,希望“用艺术活化乡村”,于是有了源美术馆的缘起。另一位源美术馆联合发起艺术家银坎保说:“我所努力的,是朴素的希望,让村子的人,特别是孩子们,无意间,捡到半本小说,画一只心中的鸭子,多一种选择。艺术在这里,是一种通道。”

ge9vSsNMqQmKupTtA3RUOoBijOb4PhHGCdGXJCKq.png

2016年第一期“龙眼”驻地艺术家及发起人 左起:普耘、游其、玛丽、李响、银坎保、许越、陈晓阳

三年实践暨开馆展

三年磨一剑,经历了三年的筹备和驻地之后,凝聚了艺术家团队的源美术馆终于落成,迎来自己的开馆展,在新旧两个建筑物里展现三年的成果。

2019年9月陈晓阳邀请郭图图作为源美术馆开馆展的策展人,希望这次展览能讲源美术馆的诞生,讲讲创立过程中那些不太顺利也不太成功的经历。

WEwvOqqzebhtNkTecjQPDqNJw49SqfKDzby6uxNa.png

开馆展策展团队部分成员:

樊林(左二)、银坎保(左三)、邹伟全(左四)、郭图图(左五)、陈晓阳(左六)

在源的创立中包含了许多“失败”事件。比如几经讨论、修改的新馆;比如银坎保和游其的《风雨亭》。但艺术家的“失败”作品,却激发了村民的讨论。在这个转变中,艺术家尝试以作品来“解决问题”,却成为了“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式。艺术家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这些作品郭图图分成了三个部分:“源”、“失败”和“共创”。“源”意为水源之地,代表乐明这块土地。“失败”和“共创”意为艺术家和村民一起探索、适应。

Kjjh45bP73R6epKdOy5XRTNzZ2OEzEnH0QZrLQDf.png

源——水美社区

“源”,本意指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根源,达源。美术馆起名为“源”,既是因为乐明地处水源之处;也希望它能承载我们“用艺术唤醒一座乡村”的愿景,成为乡村美术馆的起源。

其中包括乐明的相关资料,为“起源”,包括记录乐明、绿芽基金会与源美术馆的文字资料。艺术家的驻地作品,为“源的再表现”,作品为艺术家们通过不同使用媒介记录水、感受水。

银坎保的作品名为《河流》,却不见河流。而是从呼啸的林间、燃火的秸秆、劳作的村民等等侧面记录了乐明这个水源地。王澈的《流溪河》拍摄以流水的镜头为穿插,拍下了他在乐明的所见所想。吴青峰的《溪流》用石膏“复刻”水的痕迹,将水从溪流“引”上了地面。

资料和作品中并不实实在在存在着“水”,却可以看到绿芽基金会和艺术家如何从自己的角度保护、记录、爱惜这片水源地。

起源:

绿芽基金会

源美术馆成长日志

广州市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源的再表现:

《河流》,银坎保

《溪流》,吴青峰

《流溪河》,王澈

《乐明溪山图》,银坎保

《互联纪》,康靖

kNPRB5wFGa2x4aYj0uX9cg4ERAXHzFZubufxTico.png

“失败”

失败一直是成功的反衬,极少被当作独立个体。可为什么呢?失败明明很可爱啊,它还很有逻辑、还有因可循。

我在翻阅作品的时候一直想,失败与否对源美术馆的过程重要吗?我认为失败这个悲观概念是普世的价值观教我们的,我们面对和反思失败的时候,也是反思普世价值观的过程。

“失败”以源的背景来讲,或许是结果没有达到艺术家预期,如《风雨亭》;或许是改了又改的方案,如源美术馆改造。这些“失败”不一定解决了问题,但是它们带来了转变:找到并提出了问题,激发了村民的讨论、参与。在这过程中艺术家从创作者变成参与者,村民从旁观者变成讨论者、参与者。大家愿意停下来讨论、协商、共创。

我认为这正是“失败”在乐明的价值。

对失败的成见就像对乡村的成见一样,所以我提出这个反思。反思失败,也反思我们对乡村的认知,和反思我们。

“失败”:

源美术馆改造方案

《风雨亭》,银坎保&游其

共创

在所有作品中,参与式作品有强烈的“交融”的气息,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和媒介与村民交流、互动的结果。

《兄弟》,是普耘和大明通过镜头的交流;《牛屎粪墟》则是李响和玛丽给了大家一个“特定开场”,接着任由村民们和艺术家们自行创造、延续互动;季怡雯的《乐明影像》展现了村里的日常琐碎,穿插着他们对艺术、公益、生活的看法。

《角柜计划》是源美术馆的子计划。角柜的原型被发现在乐明的草丛里,出于对它的好奇,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从前人家生活方式、从前木工工作方式、角柜结构源流考证等等的调查。展场里的是成功的复制品,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联系我们,角柜计划提供定制服务,它们卖。

emCXG0B7kIXNAncpC64Mx8pkZ1yjF6VqTezRbYlc.png

共创:

《兄弟》,普耘&何灿明

《牛屎粪墟》,李响&玛丽

《角柜计划》,陈晓阳&银坎保

《玲姐你真棒》,胡尹萍

《乐明影像》,季怡雯

此次开馆展开幕,村民、艺术圈、公益圈、企业、政府、媒体等各方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了见证。

sdDmduKyK0fqW1YkGy4DQ3WNUbnEciabkyXQXG9m.png

大家在一片山野农田间的乡村美术馆里,晒着冬日的暖阳,看着展品,体验着时光。这也许,又是另一个缘起。

9qf7ppaUWRnioNcirMUYMyGzkulmmBkgLfnTu7h3.png

​我们有无数的空间可以想象,无数的可能性可以探索。就像乐明村村民玲姐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源美术馆对于我们村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我肯定,我的孙女儿在它身边长大,一定和别的村子的小孩不一样。”


关键字: 内容标签:源美术馆,,艺术家,村民,开馆,基金会源美术馆 艺术家 村民 开馆 基金会
下一篇:“社会现场:艺术教育地志学_”2019年川美专题学术论坛开幕_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地志学-空间-美术学院-地志学-现场||上一篇:在上海博物馆_走进日本唐招提寺_东山魁夷-唐昭提寺-御影堂障壁画-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鉴真-和尚-佛教-天宝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