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的“上海五人油画展”合影
2019年12月4日起,上海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了一个有故事的艺术展,也是首个当代艺术展。
这个展览要追溯至32年前(1987年),正值85新潮,与其他地域翻天覆地的当代艺术不同,上海格外地“冷静”。然而王达麟、李山、周长江、洪基杰、夏葆元5位具有创新活力的画家,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五人油画展”,打破了上海“冷静”表象。
当时媒体形容,展览是处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作为现代人的一种追求…展览轰动一时,现场签名簿上全国各地来现场的人士签名多达几十页。时任美协绘画艺委会主任朱膺为展览留言:“是纯正的艺术,它是我国油画艺术的曙光”。
今天,贾方舟评价那次展览时表示:“上海五人油画展是最早意识到,将展览作为一种语言元素,让展览本身成为一件作品。”
“重聚此地”上海五人画展现场合影
12月4日,时隔32年,上海历史博物馆内5位画家
重新聚首,以“重聚此地”上海五人画展来对30年前的展览进行温故知新、回顾与展望。本次展览策展人李晓峰认为,一个都没少再次举办展览是一份幸运:“5位画家是一个特殊的组合,他们经历各异、个性鲜明、面貌各异,而展览现场也将是特殊的现场。”
展厅入口处
5位画家早期代表作
历史文献资料
5位画家的生活物件
32年前的展览签名簿
展厅入口处墙壁上是画家各自自述,一层展厅除了5位画家的早期代表作、老照片、老画册和画家各自生活物件,还有当年签名簿,而开幕当天,现场嘉宾可以留下签名墨宝,续写这段历史。
夏葆元作品现场
周长江作品现场
李山作品现场
洪基杰作品现场
王达麟作品现场
现场主要展示5位画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部分代表作,以及2019年为展览专门准备的新作,共30余件。展厅布局设计围绕这座充满上海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空间度身定制,从展品内容、规格、数量,到展陈形式,都与建筑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5位画家在艺术创作历程、艺术思想理念上依旧不同,但对绘画的初心仍然不变。
艺术评论家陈孝信认为,展览是海上文化的一个切片,“作品追求复调性和多义性,语言性、开放性、包容性、随机性均是展览的特点。”
王达麟《宇宙方案之白马像》、《宇宙方案之文字像》、《宇宙方案之奶牛像》
夏葆元《告别手工时代》
夏葆元《早起的女裁缝》
1987年的5人展是由王达麟牵头发起,王达麟格外关注身边物品,作品中体现出无意识地随意性。当年他在现场用刮刀将白色涂料随意创作了巨大茶杯,名为《白色圣诞》。展览结束后,王达麟去了深圳美术馆任职视觉艺术总监,近些年才回到绘画创作中。
夏葆元的作品延续海派特性的发展,讲究情调、韵味,画面里有“灵气”和上海人独有的情怀。
周长江《互补构图18.9》
周长江《互补构图19.2》、《互补构图19.8》
本次展出的“互补”系列作品,是周长江在1980年代开始的创作,已经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对周长江来说,“互补”是他在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后所进行的反思,是基于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而提出的艺术理想。今日再看“互补”系列,周长江已深入本土海上抽象艺术,画面所传达的气息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李山《新疆写生》NO.6
移居美国的李山,其艺术作品风格跟随自己心性、兴趣、爱好而不断变化,例如,正展出的“新疆写生系列”。“在新疆动笔,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天山的白雪、有底格里斯河的缠绕,还因为有洪荒,有故人埋葬在碎石沙土下的意识和散落在山间峡谷中的精神”,李山介绍这批作品时如是说。
洪基杰《子夜》
洪基杰《吵音与废弃之物》、《离开镜子的自画像》、《无法看见的视角》
洪基杰是5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美院毕业后,他的创作风格以法国19世纪古典油画为主。但32年前的展览中,他突然拿出大批很有想象力和表现主义的油画作品。后来,洪基杰去了美国,边创作边开餐馆,始终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发展,“反而让我转换了对画画的思考和认识”,洪基杰谈到自己历程时表示。
这个展览连接起中国艺术现当代进程的历史与未来给人的反思,也许就如艺术评论家刘淳所说的,“今天的艺术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每位艺术家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悉,本次展览12月1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家,作品,互补,艺术画家 作品 互补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