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我陪同安尼施·卡普尔先生在太庙艺术馆这个宽广的空间里散步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特别有一个共识:希望在太庙和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他的个展。这也是太庙艺术馆建立以来第一次大型的世界级艺术家个人展览。当然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开幕式的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已经拥有大量的观众,我刚刚从那个空间过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览开幕之后,的确在北京也包括在中国艺术界形成了一股‘卡普尔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太庙艺术馆安尼施·卡普尔个展开幕式上说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太庙艺术馆,安尼施·卡普尔个展开幕现场
享有国际盛誉的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于今秋在北京举办大型个人展览。作为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个展,呈现了艺术家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展览已于10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展,呈现气势恢宏、自成一体的装置作品;随后,为推广大众美育,展览从11月11日开始也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展出情绪饱满、源自心智和灵感的雕塑作品。
《狭板》(2013)
不锈钢
太庙艺术馆,安尼施·卡普尔个展现场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担任艺术总监,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和北京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伦敦蛇形画廊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Hans Ulrich-Obrist) 担任策展顾问。本次展览是对卡普尔视觉艺术语言的深入探索,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安尼施·卡普尔为嘉宾导览作品
“今天我们来到了一处‘记忆之地’——这是一处充满着古老的远古的记忆的地方。它实际上是所有人的一个记忆之地,哪怕你不是中国人。我能够把我的一些作品,一些同样能够引起人们回忆的作品带到这样一个记忆之地,它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进程,代表着一种自我反思的进程。我认为有的时候一件艺术作品它可以本身并不携带任何的信息,它仅仅是一个催化剂,催化出一场对话、一场观者和这件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而观者也是这个对话的一部分。”安尼施·卡普尔说到。
《非物质(两极)》,2008
不锈钢
《S曲线》(2006)
不锈钢
《非物质 (门)》(2008)
不锈钢
《狭板》(2013)
不锈钢
《非物质 (尖顶)》(2008)
不锈钢
《C曲线》(2007)
不锈钢
此次个展的太庙艺术馆部分,卡普尔通过一系列不锈钢与颜料雕塑对空间的反射和折射,与宏伟的建筑与历史进行前所未有的对话。他在概念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组相互呼应的作品《S曲线》(2006)和《C曲线》(2007)将被放置在太庙的中庭。《S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两件艺术品两侧的凸面与凹面,则分别直映与倒映出周围的景象。围绕着这些作品的将是另一组卡普尔的重要不锈钢雕塑作品,包括《狭板》(2013)、《非物体 (尖顶)》(2008)、《非物体 (门)》(2008)。这些作品皆呈现了颠倒的映象,将观众融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中,挑战观者的感知体验。
《天使》,1990
板岩、色粉
《天使》,1990 局部
板岩、色粉
在太庙艺术馆享殿的两侧配殿展区中展出颜料雕塑。卡普尔对颜料的运用是其许多开创性作品的基础,并凭借富有创新性的颜料系列《1000个名字》(1979-1982)名声鹊起。这个系列表现了印度教之神毗湿奴的1000个名字,并暗指这些作品不仅拥有超越物质本身的超凡力量,而且属于一个艺术之外的更大的领域。延续此系列的其他颜料雕塑作品,包括蓝色的《天使》(1990)和多形多色的《反射红色的一个私密部分》(1981)都会出现在此次的展览中,绚烂多姿的作品将充盈着古老的建筑空间,不同的形状与突起迷惑着观者的双眼。
《1000个名字》,1981
综合材料、色粉
“每天去我的工作室工作,我不断地告诉我自己,实际上我去创作什么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创作本身!有两个概念是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的,其中之一是我意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美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突然之间生发出来或者是突然之间创造的,美就在这里!与此同时,死亡也就在这里,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作为艺术家所要去做的就是去观察、去探索这场美与死亡之间产生的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为媒体导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为媒体导览
在卡普尔看来,很多时候他对自己的作品都没有什么话可说,他认为一个艺术家本就不应该去阐释自己的作品,“我认为真正的意义是生发于这些作品或者艺术实践之中的,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声音,有的时候它甚至是完全不受艺术家的控制。”
《1000个名字》,1979-1980
综合材料、色粉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站在同一个场景之中,各自不同的背景放在一起去寻找一种创造性的全新的语言。我本人来自印度,我在英国生活了很多年,这一次我也有机会将我的作品在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古代宫殿之中进行展示,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我认为在我们的未来,艺术的语言应该是跨文化的,而不应该是用于某一个文化的,我们的艺术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卡普尔说到。
《无题》,1993
混合材料、色粉
《反射红色的一个私密部分》,1981
综合材料、色粉
而在范迪安看来,卡普尔的艺术在观念上连接了古老的东方和非常现代的西方,也在艺术的表达上有发自艺术家内心的真诚。对于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尽管有许多观众可能还看不懂,但是首先能感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知音是最重要的。
《虚空》,1989
玻璃钢、颜料
“安尼施·卡普尔 先生自始至终很重视这个展览,他带着他的工作室同事们和中央美术学院张子康馆长所率领的团队可以说是通力合作,形成了这个展览非常精美的结构和非常壮观的视觉景象。可以说这是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英文化艺术交流一个最新的成果。我要感谢北京市总工会和太庙艺术馆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范迪安说到。
《母亲如山》,1985
木、石膏、黑色色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馆,色粉,美术馆,不锈钢艺术馆 色粉 美术馆 不锈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