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人工智能是威胁还是福音?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国博开幕_中国国家博物馆-人工智能-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清华大人工智能-人类-时间-宇宙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2019年11月3日上午11:00,由清华大学与中

IcQ6rRNvreWxkZ3zy2EfRPgeAFsAbGgDDUPxXK17.jpg

0IdXGM3doJ0C57ePNPq2U4D2TMgKliW919c8KK0m.png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2019年11月3日上午11:00,由清华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来自20多个国家,4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品120余件。这些作品均围绕“AS-Helix: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这一命题进行创作,是世界各国各行业学者和艺术家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前沿实践成果。

SvwAWsw2FVZCOlAPRq0krbvEHJIDjVdPLImBGwit.jpg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颁奖现场

7MDAaaegwJcpcOjfOzOMtLJD2EB6kqv9ROthOmgb.jpg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颁奖嘉宾及获奖艺术家合影

展览开幕前,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评审委员会从这些作品中评选出了最能够体现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阐述本次展览主题的9件展品,并被授予“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它们分别是:

《城市记忆》王之纲(中国)、孙瑜(中国)2019

《存档梦境》勒菲克·安纳多尔(土耳其)2018

《来风·夏·芒种》刘润福(中国)2018

《索菲亚机器人》大卫·汉森(美国)2016

《时间永不停歇72》人类 1982后(德国、瑞典)2014

《多重宇宙.pan》浮思* 工作室(意大利)2019

《共享感官》兰塞& 马特(凯伦·兰塞& 赫尔曼·马特)(荷兰)2014-2019

《重现化学》朱文婷(中国)、梁琰(中国)2017-2019

《脑机接口》格雷格·邓恩与布莱恩·爱德华兹(美国)共同创作 2018

九件获奖作品抢先看:

8Z8DJ0gRItpQKlDZtaLrGwWk8KWP77V0pQ0r73BP.jpg

B8M8gHLjD9miGhVLLuM8guRhJEiGwbIyoN96uF1h.jpg

Gpf4O23vU60U9UwjS2C9PkOkH0TW0egWo0VcO10u.jpg

《城市记忆》王之纲(中国)、孙瑜(中国)2019

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城市记忆》是对人与科技互动发展关系的艺术化探索与表达。作品以沉浸式全景声化作为打开记忆大门的钥能。经典的文学作品凝结为情感诉说的桥梁,光阴碎片里隐藏着属于北京的记忆空间。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的创意化数字视觉记录属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剪影,建立人与空间、信息之间的认知桥梁和情感联结,引发观众对未来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UvDEuUjiojlxorHfnqD4kVQx4kYciW98oHdnYRA5.jpg

RCg0aJ8vbYE28YRm4i92z9WzY4bfjcIRfkSfB9Sz.jpg

《存档梦境》勒菲克·安纳多尔(土耳其)2018

受委托与 SALT Galata研究所的合作中,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馆内170万文档进行搜素和归类。档案中的多维数据交互转换为一个沉浸式媒体装置。在欧盟“文化计划”的支持下,《存档梦境》在“艺术的应用:最终展览”上展出。该作品意在让观众主导,不过在空闲状态时,它也会自己“走入梦境”,在文档间找出意想不到的关联。由此产生的高维数据和交互将在建筑式沉浸空间中得以呈现。

s8g18iymjQ70txXdHhv2VLh8tQSp4G9BTMxP6ZCT.jpg

ruecmrtV4FShkpkucpV0dJjOq8wxULznBcOcGil8.jpg

《来风·夏·芒种》刘润福(中国)2018

《来风・夏・芒种》运用中国文化符号的陶瓷元素,通过对陶瓷材料的再构筑,尝试表达陶瓷本有的脆弱、轻盈、洁净。也尝试跳出传统形式,运用新的当代形式,表达中国审美意境。

1dCXjTnW4QJOWzpNTAxJERAlOGovTFksCp24pQUn.jpg

pspZ9QPcNO9jAHLV7uTKfav50c0NQgXEQcY0TRED.jpg

B5pQbfNjDsNwsoYH2L1CtogX2UAgR8ZWQtr8meoW.jpg

《索菲亚机器人》大卫·汉森(美国)2016

Sophia是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一种架构和平台,用于帮助 Hanson Robotics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可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大学和公司展开合作。 Sophia是一个正在完善中的科幻角色,用来探索人工智能和仿真人形机器人的末来,吸引公众参与等问题的讨论,她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研究,发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Sophia曾受邀参加 Charlie Rose主持的CBS(60分钟)、《吉米・法伦今夜秀》、《早安英国》、《我是未来》、《对话》等节目,担任世界知名会议主讲人和小组成员,向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北约组织的成员发表演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其“创新大使”称号,iTutor Group(全球领先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英语学习机构)任命其为新形象大使和未来的人工智能导师。2018年荣获 Edison Award年度机器人类别金奖。

gHiNtdVbvgnzlPJX2b46VFpwRD9E6ySql0qMtvOx.png

《时间永不停歇72》人类 1982后(德国、瑞典)2014

《时间永不停歇72》是一系列不断更新的动态雕塑中的一个作品。该系列作品中的时钟不再只是单纯的功能性实物。在该系列中,“1982后人类”工作团队通过编程让时针和分针单独地转动,实现了对钟面这一全球公认的时间象征的巧妙运用,让其在报时的同时亦能直观地体现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从这一刻到下一刻,模拟表针不停地旋转,一会儿像波浪的浪尖,转瞬又像漩涡或同步的舞者。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表针转动似乎都与上ー次不同,最终,这些表针会完美地同步对齐,以数字的形式准确地显示时间。通过将概念探索与颇具技术挑战的设计与工程流程结合在一起,《时间永不停歇》不只是显示时间,更多地是对时间消逝的捕捉。

6piI4UlrlzjxV4GnHlEvNM3fIAAAdCci5s1EYNz0.jpg

qGKwjCE1dyWzyJPaUJYwTVqsnSXIY3zTqDOJZ1iD.jpg

《多重宇宙.pan》浮思* 工作室(意大利)2019

上个世纪,涉及我们宇宙本质的几种假设已经形成。一些理论假设存在多重宇宙一一由无数个在我们的时空之外同时共存的宇宙组成的体系。

《多重宇宙.pan》是一个视听装置,创作灵感来源于以上概念,通过创建一系列实时生成的数字绘画,来尝试描绘无限平行宇宙的永生和永逝。永恒和无限的概念也通过观众和艺术品互动的形式得到了体现。本装置包括两个投影和两个大型镜面,可以产生无限的侧向反射。本作品旨在给人一种印象,即装置冲破了物理意义上的墙体,将自身投射到了无穷空间,从而增强人们对现实的认知。

《多重宇宙.pan》由fuse'与BDC- Bonanni Del Rio Catalog共同创作。

iIRNOdVveh29vzVsv9TDNWoFxwZyi1hRHbAP4sgL.jpg

seR4IQRqhgTy6gvJJaymyDZwhakrXtd3WtfgAkrr.jpg

Ztc5rOUJz6x7sZypjbTx04LTZr2kAslhI6oNq7Xj.png

《共享感官》兰塞& 马特(凯伦·兰塞& 赫尔曼·马特)(荷兰)2014-2019

AI和机器学习系统被应用于脑机接口(BCI),以便“客观地”挖掘、阐释并归类社交行为、

情感识别、远程信息交流体验和会话式人工智能。如何搭建出(多脑)BCI,实现亲密体验共享?兰塞和马特于2014年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清华神经科学实验室启动了名为“亲吻脑电图”的跨学科研究,对“多脑”、AI/BCI共享亲密体验的研究基于“亲吻和抚摸时产生的亲密感”。两位艺术家邀请全球各地的观众在移情互动环境中参与实时的亲吻和爱抚实验。参与者戴上脑电波帽,相互感受、注视彼此、相互抚摸、一同分享多模式、多感官的亲健验并对话。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经过测量实时转换为可视化数据、地面投影和基于算法的声景。在共享的镜像神经反馈系统中,他们一同奏响“亲密感数据交响曲”。

2x9q7WD1zSweG8kWgRGSJb9xTSDf5bZJ6iqoQdNr.jpg

ZvEw3BHSKBDcMhc97R32yRBG9inD7OX0zlmeBAJu.jpg

Do0U84A02351gEDfJXy5hgq6avb8ArsnodCWBQcf.jpg

《重现化学》朱文婷(中国)、梁琰(中国)2017-2019

《重现化学》是美丽科学与中国化学会的合作项目。通过摄影,从客观的角度发现并展现化学之美:沉淀朴素的色彩与千姿百态,是飘荡在夜空中的精灵;纤细的银针散发着靡丽的光辉;乌黑的铅叶勾勒出原生的棱角;虚实闪烁的泡泡,熙熙攘攘地舞动着,变化着,宛若无息止的生命……本片共5个篇章,展现了四个化学实验,气体反应,沉底反应,金属转换反应,电沉积反应的美妙画面。

重现——在新的视野下,一切发现都没有边界,一切探索都不在于诉说一个答案。

aNfAaAcf37nLSKX3o15wCXVj1wJ8z9IMOluYBhZb.jpg

《脑机接口》格雷格·邓恩与布莱恩·爱德华兹(美国)共同创作 2018

《脑机接口》采用反射微蚀技术,以未来人脑互连为主题,描述强大的神经接口技术惊人的优势和潜在的危险,提醒人类以谨慎的乐观态度发展这一技术。观众从蚀刻画左侧向右侧移动时,神经元的突触会形成类似恐惧面孔的形象。这象征普通人对人类/机器进化未来的恐惧,特别是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更具侵入性植入技术的恐惧。随后,蚀刻画会转变为对进化成功的敬畏、释然和喜悦的表情比如成功恢复失去的功能、成功增强人类的认知和交流能力,成功提升我们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等。

最后,电流从面部喷涌而出,象征进化会增强人类的潜能。当观众从右侧到左侧观察蚀刻画时整个过程是相反的:人类通过使用这些技术达到了神性化状态,最后却由于不合理滥用这些技术而沦为了受害者,导致了人类灵魂的堕落。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AS,Helix,中国国家博物馆,人工智能,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人工智能,人类,时间,宇宙AS Helix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工智能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 清华大学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人工智能 人类 时间 宇宙
下一篇:海上画家联展亮相刘海粟美术馆_亦师亦友展现华侨中国情_亦师亦友-第九届海上画家联展-画家-上海-艺术家-展览||上一篇:20余位杰出艺术家云集:打造深圳的“城市会客厅”_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深圳-艺术家-作品-开幕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