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首次大规模汇集_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呈现比利时当代艺术发展全貌_当代艺术-比利时-致谢-比利时-创作-雕塑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发布会现场2019年10月30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布鲁塞尔WIEL

hPjsOjNRtjgh58Bm9bbye30t1U8MU6yMXblxvltE.jpg

Ab67E6EZDnD9kc2XpxI0btSqecCR8U6CqAt4eGAU.jpeg

pgKpkRiWRAbzSgFDvkYBQ8AURk0Kc05V2pPb8VNn.jpg

“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发布会现场

2019年10月30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启幕。

这次展览是国内首次最大规模比利时当代艺术群像,展示了15位代表性比利时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勾勒出比利时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貌。

bFfTxr5YONCQFvS7koUovhgxf4Q7gxhdN74d8PgQ.jpg

部分参展艺术家

LTqvNTQKXzKq2TVFjB4WLNeD3YvFOlPJfvo5P0E3.jpeg

【直播回顾】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讲座丨比利时艺术家如何表现当代艺术?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雅克·沙利耶(Jacques Charlier)、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若斯·德· 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昆哈德·德多伯莱(Koenraad Dedobbeleer)、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米歇尔·弗朗索瓦(Michel François)、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托马·勒桦(Thomas Lerooy)、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瓦莱里·马奈赫斯(Valérie Mannaerts)、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及索菲·怀特纳尔(Sophie Whettnall)等。

UvkXIRkcQyURIbrSKqkvxGSAb9EVC58rah91UgyE.jpeg

P1ngRg5qhVPqeUHqWd80D3m9uFPCkhL4nXsUXhuL.jpg

Ki2ktr9ZFRbrHRGfcxO0icoW6JAsWaZOhHjI0Oz4.jpg

展厅现场

之所以举办本次展览,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乔志兵表示:“因为WIELS布鲁塞尔当代艺术中心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对两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尊敬。而作为一次国家级别的展览,展览将在两国文化中内在化、强烈的自我意识之间,及外在化、以关系为导向的世界观之间,呈现凸面/凹面的二元关系。”

hzhfyHhmrKKjWAGRCutB004nmR047cJtz8CznHwt.jpg

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及迪尔克·斯诺瓦特导览现场

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及迪尔克·斯诺瓦特回忆,中心与上海的渊源起源于2013年,也为本次展览埋下了伏笔。他介绍,展览主题“凸面/凹面”其实指明了,比利时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相通性。诸多作品也直接或间接地在艺术及哲学理念层面与中国思想传统及古典、当代艺术实践传统遥相呼应。

“凹凸代表的是内在与外在、主动与被动、自我包容和与世相融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展览让观者更进一步地去梳理二元对立关系的世界结构,外化(凸)-内化(凹)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界创作的启迪”,及迪尔克·斯诺瓦特说道。

1Z0iqCPo5tqTjLlj09YQcACly0yG5fQ01mabtBmV.jpg

弗朗西斯·埃利斯《上海,1997年6月24日》 1997年

麻布和木面油画

致谢艺术家和布鲁塞尔Jan Mot画廊

现场作品的呈现方式突破常规,让公众得以深入、完整地了解比利时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作为其世代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像、绘画、行为表演、素描、摄影及其他形式的作品,以测量政治与诗意之间、个体行动与无力现实之间的张力。作品《上海,1997年6月24日》是一幅忧郁的油画,它是埃利斯在环游世界途中在上海逗留期间创作的几幅作品之一。当时,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大规模拆迁,整个街区都在消失。雾霾天里的黄浦江的画面是艺术家在离上海市中心不远的地方记录下来的。这幅绘画既是一种平行而亲密的思考过程,又是艺术家的旅行游记,记录着他行动之外的想法。

H6hausoJHS8XOU54RQKlHLstso8TE6veIB9OztNF.jpg

哈罗德·安卡特《无题》,2019年

布面油画棒、铅笔画

287 x 615 cm

致谢艺术家

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的创作不断在诸多艺术媒介之间跳跃,在二维平面及三维世界之间跳跃。其于近年创作了一系列“火柴”绘画作品,此次展览中的《Untitled》(2019)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绘画貌似冷静而朴素,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画面中充斥着惊人的动能。“我们常看见火柴,但并不常去仔细观察这事物。在我看来,好像有无数种绘制火柴的方式,而在你选择了一种之后,你又将发现其中有无数种绘画方法变种。”画面上的火柴看起来在下一时刻就要迸发火星,代表了一种无尽、动态能量的运动过程,并暗示了照亮内心的潜能。

vwSrST6SuAhpATs0tQLob5Th77jbMwk2Z9MBS7bo.jpg

米凯尔·博伊曼斯《供应者》,2019年

布面油画

200 x 120 cm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将绘画视作是进入另一种现实的窗户,或是由梦境和回忆组成的想象世界。此次展览中的《16:24:54》(2019)及《The Provider》(2019)体现了博伊曼斯绘画的经典主题及风格,往往结合肃穆的人物形象、不寻常的特写及让人不安的静物,带有强烈的雕塑感、戏剧感及宗教感,暗示了不同事件或场景的神秘特质,绘画内含的叙事结构因此也传递了一种普世的情感。

qJ8AjDHiePrfYFGLwaA400rV03cIUkbHQtJ20skX.jpg

雅克·沙利耶 《图书馆》,2015年

布面丙烯

156 x 256 cm

致谢艺术家和Herv é Bize画廊

​艺术家雅克·沙利耶(Jacques Charlier)展出的绘画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分析并采用绘画史多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策略性创作方式:来自“Peintures à la mouche”系列的两幅作品精细地仿制了名垂艺术史的著名绘画作品,但仔细观察的观众能够最终通过画面上的苍蝇发现,这些作品不过是沙利耶本人的模仿创作,探索了戏仿与原创、艺术家自我风格确立与风格流派历史等概念。

XdH7nGXY0qThZY5ZtKMoUQVaO5QnoP0jkeNykMGG.jpeg

贝林德·德·布鲁伊克《不朽:双生子之二》,2017年

蜡、布料、皮、绳子、木头、铁、环氧基树脂

约190 x 145 x 570 cm

致谢艺术家和豪瑟沃斯画廊

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的创作深受弗拉芒文艺复兴传统影响,继承了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艺术传统、基督教圣像艺术的遗产,也广泛从神话学及民俗传说中吸取灵感。她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Embalmed Twins II》是一棵用蜡翻制而成的倾倒巨树,其残缺枝干无比平滑——德·布鲁伊克扒光了这棵树,裸露的表面看起来就像是人的皮肉一样。德·布鲁伊克将事物表面或肌肤视作是“心灵的容器”。绑上了绷带、盖有污秽毯子的树木看起来如此脆弱,像是在生命-死亡的历程中陡然停下脚步,被挟持于某一刹那之中,暗示了人类精神肉体的脆弱-强大辩证关系。

As15NB9MgZPqGLVlUNRkKYxM55odmq9eSHRy3szC.jpeg

Cz2lnzQdZDShUfSprfbrFng0q82Bi046fkfPq9nD.jpg

若斯·德· 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

《头像(首)》(之一,共8件)2018年

致谢艺术家和柏林Isabella Bortolozzi画廊

若斯·德· 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双人艺术组合在过去20余年内创造了由21件影像作品构成的艺术体系,探索了共同创作工作形式的意义。二人此次展出的作品《CAPUT (CAPITA)》(2018)中有八个漏了气的头像——这全都是两人影像作品诸多演员的形象。这些头像的陈列方式让人想起罗马帝国纪念英雄人物的神圣殿堂,但事实上每个形象背后都有相对怪异的故事——无头漫游者、带有攻击倾向的咆哮者、疯狂派对者等等。写实主义风格的头像雕塑让这些人物看起来就像是观众生活中的什么朋友似的,鼓励观众去反思日常生活与光怪陆离现实的关系。

50DZ7Ak1twuGtVBwDzI0s934WXeQ3lpftlwIJqt9.jpeg

昆哈德·德多伯莱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2019年

昆哈德·德多伯莱(Koenraad Dedobbeleer)创造雕塑、物件、场域特定装置及摄影作品,其艺术实践中充满隐喻、观念性联系、幽默的评论及艺术史意象。其创作于2019年的作品《What Is Manipulated Is the Real Rather Than the Symbolic》(2019), 《Man Coincides with His Simulation》及《Every Theory Has its Historical A Priori》均是在中国制作的;而后,艺术家再进行“定制”及挪用工作。此系列雕塑指向了被剥离了装饰功能的常见家居物件。作品上的不同层次元素部分是由艺术家本人制作的,部分是艺术家从各处觅得的——艺术家在不同物件之间建立观念性联系,而这些物件因此也变成了阅读不同语境的工具。

XOdQ5Ey6qX3OoxDDbpJROpP39IN1SDCQjEqNrdmZ.jpg

伊迪丝·德克因特

《浓缩形式的非物质能量(第二部分,蒂诺斯岛)》,2019年

三维动态物件 180 x 40 cm

致谢艺术家和Greta Meert画廊

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对几何、光线等艺术主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作品《White Gold on Pink Blanket》(2019)、《Silver Leaves on Pink Blanket》(2019)及《Underground “Bas du Roé”》 (2019) 均以土壤为基础,或破土而出,或被掩埋在土壤之中。出于对稍纵即逝现象的兴趣及对自然现象自主性的尊重,艺术家让这些雕塑物件在展览的时间空间条件中自然演变。她的另一件作品《Concentrated Form of Non-material Energy (Part 2, Tinos Island)》(2019)以3D立体成像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在希腊拍摄的火光;其十余年前的作品《Provisory Object 04》(2004)则记录了人类双手承载薄薄一层肥皂水的轻柔运动。这些作品均探索了万物中的脆弱之美,也促使观众去思考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飘摇地位。

OE2Ek8qf1uqHetnoLrjocHSOpqqfDfZNqz7QCs6P.jpg

米歇尔·弗朗索瓦《即刻满足》,2012年

青铜

151.5 x 275 x 3 cm

致谢艺术家和布鲁塞尔Xavier Hufkens 画廊

米歇尔·弗朗索瓦(Michel François)不以单一作品风格为创作原则,墙面雕塑《Instant Gratification》(2012)是艺术家以热能冲击手段制作的——弗朗索瓦直接将滚烫的液态金属倾倒于冰冷的地面上,因此,这作品内含了一种微型爆炸的动能。艺术家创作于2003年的影像作品《Déjà-Vu (Hallu)》则通过中轴对称处理镜头画面探索了对称性审美原则,以及感知的暧昧性质。

OEjd6GhV2jCVpZatWzWg7ZpYUP78caIRKuftqn3M.jpg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

《西代(工作室版本)》,2006年

投影、彩色、视频、无音频

2分54秒

致谢艺术家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关注身体对周遭世界及其自身的感知经验。而作品《Side (studio version)》(2006)由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委托创作,在这件带有变换色彩的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于2006年3月29日在土耳其西戴地区拍摄的日全食景象,反映了詹森斯对于天体运动的兴趣。

rJCYel9Rn78N4IyHSYK05VVWLoIKccneuTAKKxqV.jpg

托马·勒桦 《飞不起来》,2016年

青铜、金属涂层、漆

25 cm (直径)

致谢艺术家和布鲁塞尔rodolphe janssen画廊

托马·勒桦(Thomas Lerooy)的素描及雕塑作品揭示了一种关于人类生命质量的认识——这种沉重的质量在罪恶面前是不能逾越的,而在死亡面前又是可笑的。在艺术家的《Fairplay》(2017)、《Goal》(2017)等雕塑作品中均使用了塌扁的球体,以及或被困住或已死去的鸟类。这些作品的轻快、幽默作品标题与相对黯淡的作品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传统。

tAG8aYHmMgWQJuDVprVY0puixaya1lJZ6S9IIVAP.jpeg

rVQcyIFUrMn2b3616fffkMmKMg4NqPh0Fxb7VOVV.jpeg

eVEFq498HFTOGbOiSaTRmb6vo1p6JPtneyC8L9ln.jpg

马克·曼德斯《铁椅子上的粘土人像》,2009年

雕塑:青铜、漆、铁

177 x 59 x 81 cm

装置:金属支架、木头、纸板、塑料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以雕塑、静物画及建筑蓝图等形式发展了一种无尽的自画像艺术。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其青铜雕塑作品《Clay Figure with Iron Chair》(2009)模糊了现实与幻象的界限,看起来就像是用湿黏土制作而成的一样,丝毫不像是青铜作品。作品外表带有的新鲜感也让人误以为这作品是艺术家刚刚完成的,或是刚刚废弃掉的雕塑作品草稿。表面上某处貌似已晾干的黏土也让人误以为这雕塑是脆弱的,似乎马上就要崩塌、化为尘土。

QZtTiQ7SO7a6wUZ4KwTI9KAqk0DdYXrqvBuGxofI.jpg

瓦莱里·马奈赫斯

《真实的一些事(蝴蝶结)》 2017年

布面油画、复合媒介

196 x 149 cm

致谢艺术家、Bernier/Eliades画廊

瓦莱里·马奈赫斯(Valérie Mannaerts)旨在创作中探索事物的外在特质,质询有机与无机形式的关系,讨论物件的存在方式,独立自主性,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历史沉淀。其作品《Private Human》(2016)的沉重布料元素从展览空间上空垂下,让人想起马戏团或是魔术表演的现场。这藏有神奇事物的帘子反映了马奈赫斯对著名幻术师、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的喜爱,也反映了她对于著名逃脱魔术师胡迪尼的长期兴趣。

ftVyOTKWZyzj3WdpfyjSWRwLST6axA0qI4eQMfVs.jpg

吕克·图伊曼斯《诊断的视线之五》

1992年  布面油画

58 x 42 cm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被广泛视作是1990年代绘画艺术复兴先驱之一的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基于摄影等现成图像开始作画,其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失焦、褪色的面貌,就像是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抽象实践一样。其作品沉默、克制,时而令人感到不安,不断探索历史及其艺术再现的关系,也常探索寻常事物在诡异环境及光线下展露出的陌生特质。图伊曼斯于此次展览展出的九幅作品有两种倾向:1990年代早期创作的小型作品更为尖刻而细致地描绘了人物和物件与所处世界的关系——无论是空洞的目光还是有序摆放的餐碟,克制的绘画姿态让这些人或事朝向画面框架外展开。而2000年后的作品,尤其是2018年创作的《Seagull》等颜色清淡的作品——甚至就算是沉稳的《Foundations》(2008)也是如此——则在集中体现地心引力的同时消解了引力的影响,让事物飘浮在孤立的内部虚空中。

9MNCOEqEydPkrzCfuujU13J6qv1x1f25UJxVYYvq.jpeg

79IEEDOiAjYNC5ERIA1G1ijxR9kshOwLtqsHhvmX.jpeg

索菲·怀特纳尔《黑灰(油罐项目)》

2019年  黑色喷漆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现场项目

致谢艺术家和Michel Rein 画廊

索菲·怀特纳尔(Sophie Whettnall)在艺术生涯之初进行绘画创作,后转而进行摄影、影像、行为表演及特定场域装置等纷杂的艺术实践。怀特纳尔的《Projected Landscape》(2019)是一件带有雕塑性质的素描作品,这件探索了材质肌理的作品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在作品形式上也与中国山水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Black Dust》系列素描作品以黑色喷漆绘制了树木的阴影,以一种饶有趣味的方式探索了透视法、视觉幻象以及眼睛的观看机制。短片作品《Brainstorming》(2009)中静止的长发女性背影及其身旁呼啸的狂风形成了鲜明对比,既感性又暗示了一种危险,甚至暗示了长发蛇妖美杜莎、被石化了的人等意象。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 2020年1月1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当代艺术,比利时,,致谢,比利时,创作,雕塑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当代艺术 比利时 致谢 比利时 创作 雕塑
下一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艺术产业新型实践人才培养”结业论坛暨展览在清华举行_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产业-艺术产业新型实践人才培养-艺术品-万达-酒店-为例||上一篇:想象力学实验室全新升级,把想象力作为行动的起点_艺术-空间-版画-月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