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开幕现场
2019年9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办,陶溪川美术馆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左正尧策划的“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开幕式在陶溪川美术馆举行。
早在9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开幕当天,“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作为四大平行展之一,已与观众见面。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迁徙泥性》策展人左正尧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平行展总策划、总学术主持白明致辞
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朝阳致辞
开幕式由陶溪川艺术部副部长黄烜林主持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美术界的“奥斯卡”,其中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举办,这也使其成为全国传统陶瓷产区第一个主办全国美展陶艺展的城市。“单独把全国美展陶艺展放在景德镇举办,它所呈现的学术完整性还不够,加上入选艺术家每人只能呈现单件作品,挂十漏一的情况难免发生。为了与美展陶艺展这一重要展览相配合,用好美展陶艺展所形成的珍贵的学术资源,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在美展举办的同时,策划了四个在学术架构下的平行展。其中‘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是最核心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平行展总策划、总学术主持白明介绍到。
此外,“考虑到景德镇是一个迁徙的城市,古往今来有大量艺术家迁徙至景德镇进行创作,景德镇的瓷器也通过迁徙与世界各地的作品进行交流与传播,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将此次的展览主题定为‘迁徙泥性’,其中‘泥性’是陶艺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本质,是陶瓷语言里必需坚守的态度,如果没有对‘泥性’的坚守,犹如水墨画里没有了笔墨。”策展人左正尧说到。
展览嘉宾合影
(更多内容可观看【直播回放】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 开幕式)
“‘迁徙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回顾和梳理了近30年来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脉络,这个脉络并不全面,我们主要关注已经拥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艺术家占多数,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考虑到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的责任担当,就是选拔和推动年轻艺术家尽快地走在平台前面,我认为年轻人才是真正推动陶瓷未来发展的引领者和建造者。”白明说到。
展览采取邀请的方式,选择了19位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是韩美林、白明、左正尧、刘正、吴永平、远宏、白磊、李正文、黄焕义、梁冰、李蓓、陈光辉、戴耘、许润辉、冯澍、朱国东、孙月、陈骁、崔久霄。
在左正尧看来,“尽管这些艺术家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但他们却是这个时代里最有个人特色、个人想法、个人追求的艺术家。”
至于展览地点陶溪川美术馆的选择,展览总策划白明和策展人左正尧也做了多方位的考量。近年来,随着景德镇的发展,它已成为了世界陶艺人向往的集散地,造就了“景漂景归”的国际现象,而陶溪川美术馆是景德镇一个比较鲜活的文化地标,积聚了大量人气。
为了让观众更容易地走进当代陶艺,左正尧在布展过程中,“多方位地考虑了展览场地,尽量尊重作品的空间关系,将作品的学术性与展厅的结构关系想融合,让观众进入展厅的同时,感受到展览的学术追求。”
“景德镇正好缺少严格学术意义和学术态度的重要展览,此次展览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视野、新的展陈关系、新的学术主张,对当地文化和创作的推动有着积极意义。” 左正尧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展览现场
“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开幕当天,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朝阳;著名评论家贾方舟;著名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著名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杨婧女士;《画廊》杂志主编李琼波;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平行展总策划、总学术主持白明;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迁徙泥性》策展人左正尧;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永平;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远宏;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武汉理工学院教授李正文;景德镇陶瓷大学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开明陶瓷书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黄焕义;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艺委会主任、深圳市美术家协会陶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梁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学会成员、深圳热土陶坊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师李蓓;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陶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光辉;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雕塑家戴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协会(IAC)会员许润辉;青年艺术家孙月;青年艺术家陈骁; 正田美术馆馆长叶立平;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嘉宾,分别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副秘书长:吴昊宇、郅敏;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员会委员:孟福伟、刘谦先生、陈君、安然等人。开幕式现场由陶溪川艺术部副部长黄烜林主持。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传递艺术的多元性,提高艺术教育的传播。“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延伸了两场配套的艺术活动。一场是于2019年9月28日晚上19:30在陶溪川旗舰店二楼报告厅举办了“创作的秘密”主题讲座,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左正尧作为主讲人。另一场是 “迁徙泥性——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10:00在陶溪川美术馆举行,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就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创作及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更多内容可点击观看:
【直播回放】迁徙泥性—— “创作的秘密”学术讲座
【直播回放】迁徙泥性——学术研讨会
“这个展览最终是要落在对文本的梳理上,我们还为这四个平行展策划了一套书,配合这些讲座和研讨会,试图为大家建立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艺术观,以此来推动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白明说到。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艺术家部分作品理念
01韩美林
《太空鱼》
作品创作理念:“太空鱼”系列作品是以陶盘为纸,刻刀当笔,运气抖腕在陶盘上用刀结合书法、绘画的艺术语言完成的全新创作。每次刻盘皆是一气呵成,片刻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鱼儿便跃然盘上,仿佛远古神话中的宇宙精灵再生。刻画的各种“太空鱼”笔意流转飞动,线条颇具现代感、流动感、节奏感,呈现一种没有秩序意愿的有序和谐之美。作品流走的纹路、舞动的姿态和飘逸的线条不但气韵自足而又动势协调,从中能感觉到一种完全个性化的书写状态。
02白明
《器-形式与过程》
作品创作理念:时间是一切事物的核心,也是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我喜欢被漫长时间浸润并抽象了的一切可以看到的样子,这样子打动我的是阅尽冷暖明暗后洗尽铅华的层次与质地与模糊了一些清晰边缘的混沌,这种“混沌”让我觉得与过去与未来有了真切的恒定模样,是自然状态的无限本真与坦诚,让人自觉渺小又觉伟大。
03左正尧
《过所简牍》
作品创作理念:过所是唐代通关文书的一种称呼。简牍,简指竹简,木质的文书为牍。过所简牍,通关文书的材料,是一种从时间到空间过往迁徙的通关护照,文明进程中不断自我行走迁徙的凭证。人类从迁徙中留下了文明的足迹和璀璨的文化,文化的高山是迁徙的结果,也是迁徙途中国度与边界过所流布的简牍历史。
04刘正
《钟馗》
作品创作理念:《钟馗》雕塑作品是作者对体积、线条、黑白与陶瓷语言无穷兴趣的结果,是向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与精神的致敬之作。
《惊蛰》
作品创作理念:惊蛰是生命力勃发的时节,以此象征人的无尽的激情。
05吴永平
《文化和艺术用了一种最快捷的方式》
作品创作理念:往往最脆弱的东西会有最坚硬的外壳,陶瓷的属性就是这样。坚锐的外壳一旦遇上强硬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瞬间会变得粉碎。这组作品的寓意就是这样,在常规的视觉下是用陶瓷材料创作了一组貌似弹头的一种形式,一来陶瓷材料容易通过外力变得脆弱,二来如果艺术和文化不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其脆弱的一面也可想而知,用一种快捷的方式能否达到我们想要传播的效果呢?
06远宏
《黄泥黑土系列》-1
作品创作理念:《黄泥黑土》系列作品以黄河流域沉淀泥料作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的成型方法并以黑陶工艺室内渗碳的烧制而成,我喜欢拉坯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旋转文理与表面的肌理,以及烧制过程中火的痕迹呈现的温度。作品阐释了对黄泥、黑土、大地的敬畏与尊重,质朴、自然、浑厚。体现了传统成型与烧制技艺,在现代陶艺创作所拓展的更多可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忠实于陶的本源。
07白磊
《平钵上的风景》
作品创作理念:我试图用陶土和窑火去感知和对接最初的人类文明!
08李正文
《幻——叶如花》
作品创作理念:在创作中把当代意识,传统技艺与个人追求融合在一起,在泥性上采取写意方式,创作中把现实与幻想,技艺与随性,细致与粗放,在泥性传达情理中自由表达。
09黄焕义
《躺着的梅瓶》
作品创作理念:《躺着的梅瓶》作品,把传统梅瓶造型重新塑形,平放在基座上,创造一个似梅瓶又不是梅瓶的新形态。造型用印坯与手工成型手法,青花装饰绘有传统吉祥纹饰,基座涂上重调子的色釉突出梅瓶的青白色。
10梁冰
《远古的痕迹》
作品创作理念:当一种熟知的文化载体在受到其他外来强劲多元的文化冲击影响后,仍显示其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深厚底蕴,并在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和发现当代审美趣味,这是我所热爱和关注的母体。对于泥性的现象和美感追求始初并无深刻认知,但遇贤士后点石成金,方觉省悟,仿佛在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中寻觅到了一丝本真,如落叶般轻吻感觉大地,可仍有无限的秘密等待寻源,我在行,我亦在行。
11李蓓
《光系列——日常7.3》
作品创作理念:用胶片捕捉时光,在某种意义上总透着宿命的悲剧色彩。在记忆和忘却的边缘,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又仿佛那样遥不可及……。 生活总是匆忙,美好似乎永远在前面。歇脚的时候,疲惫的我们,是否曾奢望一种久违的补给?
12陈光辉
《漂移的大陆》
作品创作理念:我的创作应该是在消解陶瓷,或者说是在消解艺术家的存在,作品是泥土和火自我形成的容器,我喜欢导演库布里克的太空场景,我觉得容器与身体紧密相关,也与宗教里最后的时间概念粘连。 与一个朋友聊起过身体的作用既是铭记事件(语言标记事件,思考消解事件),还是自我拆解的处所,同时也是一个一直处于风化中不断形成的器物,身体在最后的时间概念中生成了容器。因此,容器作为一种谱系学的血统案例分析,连接了身体与历史。它应该揭示一个完全为历史打满烙印的身体,和摧毁了身体的历史。
13戴耘
《静物七》
作品创作理念:艺术家近期的作品是将收集到的,拆迁过程中的砖块、木料等杂物取势就型做的一组器物。也许是随着自己的心境,来得更自由、随性,使作品从之前红砖与水泥格子的理性排序中,得到更多的关于材料本身、物的彰显和释放。
14许润辉
《时间的声音》
作品创作理念:这两年的作品是把过去器皿题材的作品做了拆分,一个完整的罐子经过拆分后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同时也想摆脱之前作品的形式感和符号化。特别是类似《一线天》的作品,这也是我未来感兴趣的方向,把陶瓷当做材料和媒介去探讨更深层的内容。作品风格不局限形式的一致,而是传达一个观点或个人对事物理解的方式。
15冯澍
《秩序》
作品创作理念:此系列作品更像是一个艺术实施计划。虽然最终以作品成果展示于观众,但是制作过程则更能展现作品本身意义。制作实施过程大致有这样几步:一、将泥板随机切割。烧制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瓷片。二、将瓷片按照边距大约1.5公分的原则,摆放在一个不锈钢圆盘中。三、用锡丝围绕、固定瓷片。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以其中一片瓷片为例。首先它被从最初的泥板割下时,大小和形状完全不确定(灵活的秩序)。泥片与泥片之间也失去了在一整张泥板上的位置关系。将泥片烧制成瓷后,瓷片的形状、大小被永固下来(秩序的固化)。而摆放入不锈钢盘的过程又是完全随机的(灵活的秩序)。当用锡丝一圈圈盘绕瓷片时,瓷片在不锈钢盘中的位置又被确定下来(秩序的固化)。此时任何一块瓷片在泥板上的位置已无从查找……整个艺术计划的实施过程像极了我们的社会。任何一个个体一生的演变就是被“秩序”左右的。只是换做人类社会,我们管它叫道德、规矩、法律。每一个人受它的束缚,也因它的约束而展现出了美。
16朱国东
《无尽1》
作品创作理念:陶瓷这种材料对我来说,更像是对象而非载体。这源于长久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外转述我对事物的某种感受和认知?我对于这种自然而然和偶发性的“东西保持着尊重和思考。正因为这样,我总是在思量如何去把握这个“度”,而陶瓷的工艺过程和材料属性,给了我充分的余量去处理这种关系。我试图通过作品来准确的传递我所感受到的,但是无法看到的却真实存在的“东西”,这源于我总是被滴水石穿这类自然现象吸引的结果,就是在石头坚硬的外表下,居然存在一个如此“自然”的一个空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如此的天然,而这个空间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自然力量才能形成,而这个力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让我非常着迷,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之后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想要表现我对这种“自然”的感受,而陶瓷工艺中的注浆工艺,恰恰适当的传达了这个感受。最大限度的弱化“我”对于作品的制作,最大限度的表现自然的感觉。而这个又非常符合东方人对于物质,时间,空间等等抽象概念的特定感受,我们总是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用“实”的方面去表现“虚”,这个“虚”是东方艺术家追求的品格,也是艺术家思考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我感觉找到了能够恰当表达我艺术感受的方法,我想用实在的物质和方法来表现说不清而又合理存在的一些“东西”。
17孙月
《时间切片》
作品创作理念:从我的角度看,人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无能”的,苟且在天地之间。亦如在陶瓷这种材料面前,我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干燥,陶瓷这种材料似乎发展出了自己的意志。正是陶瓷的这种不可控性让我深深着迷。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时间的主题,作品呈现一个过程,或者是衰败,或者是累积。我更喜欢一些随着时间发展形成的一些变化,我会给作品一个能让它产生变化的可能性,然后让他自己发展变化。也可以说用这种方式让时间可视,一种人为的,非线性的可视
18陈骁
《祭红》
作品创作理念:酒神圣诞日,春光共徜徉。群星欣然舞,苍生皆欢畅。这首是狄奥尼索斯的新生之歌——《酒神颂》,也是我这组作品取名为“祭红”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我都延续着对“逃窜“这个主题的创作,用立体形态随视觉转变的陶瓷雕塑表达着因情绪状态而产生的一个梦境:在梦里,我被关在黑暗中,突然一大片红色的线条从黑暗深处涌出,迅速且有力,唰的一下就涌向了一个光点,消失了。包括之后青花系列“溺”,似乎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状态一直很凝重,而这次的“祭红”,想更多的是展现着自己如“春之祭”般的强烈富有生命力的愿望,红色是对火的暗示,这种充满着张力的色彩和陶瓷釉面那种光滑、冰冷的质地形成了微妙的冲突;配合着陶瓷这种漫长等待的材料以及对烧窑破损率的恐惧,两者拥有着相似的情绪以及仪式感。简单有力的造型配合着神秘的色彩与质地,作品非常主动地将观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想象,感受着陶瓷所带来的不一样的爆发力。在中国陶瓷的色卡中,“祭红”是一种釉色的专有名词,因此有一定陶瓷背景的人看到这个名字就会知道这是陶瓷材料的作品,这也是作品名字的原因之二。
19崔久霄
《重建的秩序》
作品创作理念:拼接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拼接的灵感,并非源自我对作品的修补,而是一种跳脱模式化的本能。在我看来,这股叛逆就具备“行为”的力量。质疑与反思过后的“行为”是在尝试重新建立,用绘画的语言处理不同碎片之间的关系,每一小块与小块实际是冲突的、不安的,但是整体拼接之后又是紧密的、结实的,视觉上是统一的,并且可以传递安详、激烈或是沉重。我其实是在处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思考安定与不安、整体能量与不同个体能量的过程中组合新的面貌。
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
艺术顾问:韩美林
展览总策划、总学术主持:白明
策展人:左正尧
学术主持:张子康
展览统筹:程晓媛、黄烜林、谢玉琳
策展助理:林景然、王秀媛、魏艾萱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
承办单位:陶溪川美术馆
协办单位: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0日至11月30日
展览地点:陶溪川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9年9月28日下午16:30
参展艺术家名单:韩美林、白明、左正尧、刘正、吴永平、远宏、白磊、李正文、黄焕义、梁冰、李蓓、陈光辉、戴耘、许润辉、冯澍、朱国东、孙月、陈骁、崔久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全国美展,左正尧,当代陶艺,白明,陶溪川美术馆,陶瓷,,迁徙,景德镇,创作,中国全国美展 左正尧 当代陶艺 白明 陶溪川美术馆 陶瓷 迁徙 景德镇 创作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