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穿形——王春杰 何为民 刘洪志当代水墨作品巡回展”在库伯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三位艺术家的水墨作品17幅,呈现了水墨在当代的另一种模样。虽都为水墨,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面貌却全然不同,王春杰“借鉴西方以润中”,何为民“中西融通以求变”,刘洪志“回归传统以出新”(策展人语)。此次展览将于2020年夏日的英国开启巡展第二站。
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陈孝信开幕式致辞
陈孝信在开幕式介绍了展览缘起和“穿行”的含义。他说道:“这次展览的由来实属一个巧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王春杰,到他工作室后看到他的作品很吃惊,非常有体魄、有深度、有学术追求。后来又认识了另外两位艺术家。因此,就有了这次展览。实际上,这三名艺术家都接续了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表现性水墨的脉络,又杂糅了自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了他们的不平、愤怒之气。因此,展览取名‘穿行’,他们在古今之间,在你我之间穿行,在东西之间穿行。说到底,每个艺术家又都是个体的,所谓的‘穿行’也只是其表而已,‘独行’才能真正体现这个巡回展的意义和价值。”
陈孝信特别提醒观众在观看展览时,要谨慎细致。他说道:“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粗看起来比较杂乱、出格、模糊,但当你仔细琢磨时,就能发现作品是非常有水平,有意义和价值的。”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开幕式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方白开幕式致辞
张方白在开幕式说道:“这次展览为我们呈现了表现性艺术的另一种方式。希望我们每一个艺术家的神经都能保持最敏感的状态,一起为中国艺术添砖加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参展艺术家之一何为民开幕式致辞
何为民解释了此次展览的缘起,与三人的创作理念。他说道:“这次展览的缘起还要回到3年前的一次聚会。我们三人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天各一方,30年里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我们又走到了一起。中国的当代艺术整体上缺乏世界性,根本原因之一是传承的束缚,应该为自己松绑。因此,我们三个在过去一年里不断探索,希求找回自己,拒绝追逐潮流,创作出真正探求心灵的作品。”
展览现场
王春杰、何为民、刘洪志皆来自东北大地,虽属“同根生”,却在艺术上伸展出了不同的枝叶。在创作道路上,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展览现场
《无题 Untitled》 王春杰 123x110cm 2019年 纸本水墨
王春杰原本主攻油画,主要接受西方造型艺术的熏陶。十几年前,才转向水墨、宣纸媒介,从事“都市人物”的创作。虽然材料、媒介转变了,“西画”的视角、方法却没有随之而变。这种做法的优势十分明显:其一,在观念上不再受到传统的束缚,可以接续现、当代;其二,西画、中国画的“壁垒”不再存在,对材料、媒介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甚至可以互用、互渗;其三,摆脱了中国画千篇一律的陈旧感,容易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同时,也在某种程序上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现力。
《无题 Losting》 王春杰 44x60cm 2012年 纸本水墨
众所周知,水墨性的物质之一,就在于情绪氛围的烘托和渲染。王春杰在他的创作中,体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画面上,或泼,或晕,或染,肆意而为,略加控制,便造出了一派冷峻、灰暗、迷离,甚至有点暧昧的情绪氛围——亦即是作品的“调性”,这与上述的情神性表达相得益彰。
《忧伤 Sadness》 王春杰 78x96cm 2012年 纸本水墨
陈孝信如此形容对王春杰水墨人物的第一印象:“这些作品的长处是:不矫揉做作,画得轻松、随意、率性,有才情,也有一定的深度,剖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忧郁和孤独感,呈现出了复杂而苍凉的内心世界。处理手法果断、明快、干净、利索,较少拖泥带水的现象。常常只是寥寥几笔的勾划,加之几处关键部位,如五官,或是后背的墨层处理,便凸现出了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或忧郁,或孤独,或感伤、失落,或彷徨、无着,或冷漠、猥琐……都市里的芸芸众生,弥漫着普遍的负面情绪,这就是都市人的精神困境!艺术家无情地剖示他们,亦是有情地救赎他们。同样的道理,这也是在救赎艺术家自己。”
《无声的呐喊》 何为民 69.7x60.2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同王春杰的“借鉴西方以润中”不同,何为民的作品呈现“中西融通以求变”的气象。
在此次展览中,何为民带来了一批新创作的表现意味浓烈的人物画作,重点表达了“心象”何以称之为“心象”?陈孝信解释道:“理由之一,它们其实并无‘母本’可依,即是不以现实中的场景为对象,故无须再用具象的方法。于是只有一个途径:回到内心,从内心深处寻找‘画面’。理由之二,既然是内心深处的‘画面’,那就不可能再是客观的存在,只能是虚拟出来的一些片断的幻象。而这些‘残片’所宣泄出来的,是内心积压已久的各种情绪:苦闷、愤懑、惊恐、悲哀、乃至绝望……除此之外,‘残片’也必然是有所喻指的,甚至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何去何从》 何为民 137.5x69.5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心象”的表达给水墨媒介带来了一层新的意义,且是“有感而发,词达意足矣”。
《因特那熊在哪儿》 何为民 137.5x69.5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在语言风格上,这批作品虽称不上成熟,但已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它们以单纯的水墨为主,故东方的韵味更浓。部分作品结合了赋彩,二者相得益彰。人物形态怪张、扭曲、变形,局部还予以了夸张的表达;画画气氛紧张,乃至让人窒息;构图紧凑而饱满,有突破画幅之势:加入了几何形,强调了轮廓线,营造了一种快节奏感。以上这一切,赋予了画面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同上述两位艺术家相比,刘洪志无疑是最亲近古代文人画传统的。他的创作是对古代文人画“写意”与“以书入画”的开掘、利用和再创造。
《步调(一)》 刘洪志 68x45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写意又可以细分为:大写意与小写意。刘洪志所汲取的正是大写意。他并不在意对象的形态细节,而是删繁就简,写其大意,同时又重点凸显自然物象的生意,让画面透发出了一派勃勃生机。取象拟形,往往只是寥寥几笔,物象神态,便可呼之欲出。这些大写意花鸟的构图十分率性,虚实相生、疏朗有致,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无一处刻意为之,常能于小尺幅之中见出格局与匠心,殊为难得。
《步调(二)》 刘洪志 92x68.7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刘洪志擅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别具一格。这为其“以书入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他的花鸟画,在笔墨方面,颇有造诣。往往是“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笔随心动,笔笔相续相生,处处照应,皆有节奏。
此次展览,刘洪志带来了一批最新的人物画创作,但却没有明显的“都市”特征,因而更加具有了一种普世情感。
《步调(三)》 刘洪志 92x68cm 2019年 纸本水墨
他的这批人物画的特点在于:采取了意笔与塑形相互结合的办法,这样做,既能发挥出他大写意的笔墨优势,让画面显得既酣畅淋漓,又硬朗坚挺,同时还透发出了一种难得的霸气。通常的意笔塑形都要借助于素描,但他却能做到直接用笔墨的浓淡、层次变化和节奏感,几乎看不到素描关系,来把握人物的特征、情态,乃至直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
《在路上(一)》 刘洪志 68x45cm 2019年 纸本水墨
这批人物作品的视角相对地客观、平和,艺术家的主观态度被有意、无意隐藏到了画面的深处,但这并不等于精神性的缺失。仔细体会,依然可以感受到画面深处的情绪和主体精神的一种敏锐度。此外,人物形态的夸张处理和动态的把握,也给画面增添了视觉冲击力。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人物,库伯美术馆,当代水墨,水墨,穿形——王春杰何为民刘洪志当代水墨作品巡回展,表现性水墨,陈孝信,,为民,作品,开幕式,画面人物 库伯美术馆 当代水墨 水墨 穿形——王春杰何为民刘洪志当代水墨作品巡回展 表现性水墨 陈孝信 为民 作品 开幕式 画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