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伯安124米遗作《走出巴颜喀拉》捐赠清华_历时十年的生命“天路”_展览-水墨人物-李伯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走出巴颜喀作品-人物画-艺术博物馆-长卷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开幕式现场“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

5sXKjnwkYcZmAmVaVFTGC3PMAkjnjrP0gIIEh8p4.JPG

“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开幕式现场

“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它就是李伯安的水墨人物《走出巴颜喀拉》。

一年前,李伯安先生的家属将他的这件创作十年之久的遗作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月6日下午,“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开幕式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颁发李伯安先生作品《走出巴颜喀拉》捐赠证书。

P2h6Ex2RauYkDRZLTrnfjRYASWJ4bw2HAInLi271.JPG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开幕致辞

pFaDxH2IBeVroQjs3LBaBmyqGSzBmUmY8qxHsn22.JPG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开幕致辞

3qXjYwPwqEtKdB9imeGgKsfjnE1RKN8PRkmjyWEh.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开幕致辞

Gtf6TTKknSL544cgFb3MOpycScm5B9aP9o9TG5hr.JPG

展览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主持

fZawWnYRl30JBJbHwVBYQk5xYAsynVLymzmAOBOi.JPG

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颁发李伯安先生作品《走出巴颜喀拉》捐赠证书

eQtvzdRIzaBzEmik6Db2m52F1M32wbpq4OZH4lf2.JPG

嘉宾合影

李伯安(1944.7-1998.5),生于河南省,是20世纪中国书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为人极其平和低调,美术界皆知其为河南省著名的美术编辑,却罕有人知其能画。

1988年至1990年间,李伯安连续三年三次奔赴青海和甘南藏区体验生活,搜集整理研究画报、摄影和文字资料。自1991年初,他开始在租用的两间弃置的教室里动手创作长卷《走出巴颜喀拉》。这一创作就是近十年之久,1998年5月2日,54岁的李伯安突然病逝于未完成的作品前。次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其画名横空出世,震铄一时。

Y9dRUI1DEFumF3r1fqFCI0DKvJ9fHb84arTSvBh5.JPG

L11jlC7Yy4xASW89C6hq0amoNcqks2QKmXD4zPA2.JPG

KfxX69j8CAQlnfjgiybNVkKxB5KNH4GWWWOFFwVY.JPG

展览现场

“《走出巴颜喀拉》(1.88×124米)的确是当代美术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意义首先在于用民族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历史命运。

李伯安把这种形式(长卷人物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层次,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极致。他画的虽然是藏民的生活现实,但在作品中寄寓的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的是中国人抗争、希望、奋斗的生命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评价到。

这是一件传奇的作品。它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大写意等多种艺术语言,涵括了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也跨越了信仰与文化以及人性与心灵之间的沟壑,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史诗性水墨人物作品。

“如果说,20世纪水墨人物画以徐悲鸿、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矿工图》)为代表的话,那么,中国人物画在相对沉寂一个时期之后,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出现,把写实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走出巴颜喀拉》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一个大写的句号,它的经验和启示,又必将迈出世纪的门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评价到。

ivjgiY3ZlcIe5YoUzyGlmIWlLsKB7Due1tbrTSkq.JPG

Nvgfkgcka312U1YWANWMIM57qWeeh7DqukUo59TS.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李伯安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入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后的首次亮相。“能够收藏这样一件具有美术史意义的重要作品,是本馆的幸运,也是伯安先生与清华的缘分。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李伯安及中国人物画的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经常性地展出其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以方便广大观众和美术界同行观摩学习研究。我们相信,李伯安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将不断被更多人所认知。” 杜鹏飞说到。

“清华大学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学,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我父亲的水墨人物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能够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在此顺利展出,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主持的‘李伯安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研究’的博士后项目也招收了第一个进站研究者张苛博士,希望我父亲的作品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得到更多的研究、交流和展示。” 李伯安之子李飒对做出诸多努力的同仁表示感谢!

v9hefApyo7rF797TpMYCUTIrHKG1Afk0FBKZV4Xg.JPG

YCu2x0h1f5lo7RX6I9x04tNkp0m6xf0CCU1UL0hL.JPG

KfB6Nl4Ts9bzKDY0IPOwdvVRGG4XHacqKISRjImI.JPG

76IuEZBeaRn0eKpjrWHFzFvdAsDLu9LTPTMGu7oU.JPG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美术界、艺术界和文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首先致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对李伯安进行学术介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厦门大学教授李文绚,《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对李伯安先生的艺术生平、绘画创作及美术史意义给予深度的阐释与评价。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最后致答谢辞。研讨会由苏丹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徐虹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者、清华师生及社会观众200余人聆听了研讨会。

展览自9月6日将持续至10月20日。

作品赏析:

jksD1i0CAZ7DJBPQIPVOA2J0dhjxQtziouq66cXu.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ー《圣山之灵》

188cm×1300cm,创作于1991-1994年

巴颜喀拉山可谓中华民族的圣山。从这里走出了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母亲河——黄河与长江。圣山之灵自然指的是居住在高山之上的神灵,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三组朝圣的藏民,歌颂在世界屋脊上世代繁衍顽强生存下来的真正的圣山之灵。

yqNhmkqoB5Zu9F3UQ8dBND5oMAYCVOs7W4bqn5ED.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二《开光大典》

188cm×1900cm,创作于1991-1995年

画面展示的是一个盛大的开光大典的场景。开光大典是藏民最为神圣的宗教大典。佛像塑成后,择吉日致礼供奉,名“开光”,亦称“开眼”。画面通过衣袂飘飘的喇嘛、虔诚伏地的藏妇,表现这一庄严神圣的宗教仪式。

Kwb1omb2hFu3eHISAEIQRftMo6PBWntM4FtLte8d.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三《朝圣》

188cm×900cm,完成于1996年

朝圣是信徒为了祈福、赎罪、感恩或还愿,到圣地朝拜的行为。藏民的朝圣更是融入他们灵魂中的头等大事。画中飘飘荡荡的经幡后面,走着一群虔诚的朝圣者,人们历尽艰难,满怀希望。

jwLrNeV5eg7rbAyT3y5NTxjvfemkWh04p46k6b8B.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四《哈达》

188cm×800cm,完成于1990年

画面上,充满了宗教热情的人们,手捧哈达,献给他们心中的神灵。画面左边的巨大头像,表现了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神灵的崇拜。人们披头散发,如痴如狂呈现出藏民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献身精神。

WJMyxQmoh3pQ53h4R3WwJGiUOJ9rvlVBFQFpwdq4.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五《玛尼堆》

188cm×900cm,完成于1994年

玛尼堆是藏民用石头堆起来的崇拜物,是藏民礼拜的地方之ー。画中的藏民手中不停地转动着转经筒,将自己的虔诚和诉求上达神灵。

2WeAyZXMNF8axy6wv7ltALxbBuLhD4Eez9nkPBYL.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六《劳作》

188cm×900cm,完成于1997-1998年

在春播节前几天,藏民会酿好青稞酒,身着华丽的衣装,并将准备好的食物和用具一起去祭祀农业神和土地神,之后,人们一起到即将破土的田地向天敬酒。最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分成几堆喝酒饮茶。画家在这里将不同时段的场景安排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劳动场面。

clamjYZVpJh7es7sMj1FLQLWuOiQgMrZF8uQ95PM.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七《歇息》

188cm×900cm,完成于1998年

此段是表现藏民休息的场景,画面上的人物多在聊天说笑,主妇则在和帮她打水做饭的人们拥炉待炊。画面中人物神态自在悠闲,表情轻松愉快,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IIojS99hce4Qf9rtX2eVN9Oh06d99wTNgFExIGoy.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八《藏戏》

188cmX900cm,完成于1996年

藏戏是一种广泛流行在藏族地区的歌舞剧。藏戏既可以弘扬佛法禳灾驱邪,又可娱乐民众。这一部分是表现藏民族节假日藏戏表演时的画面。

UDsW6MSR3sG4vZLkM6uzfQlZKwtv99QDBZGGyQeF.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九《赛马》

188cm×900cm,完成于198年

赛马是青藏高原节假日时非常重要的传统体育和娱乐项目。李伯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侧面去描绘赛马的场面,而是出人意料地让跑在前面的几位剽悍英武、神采飞扬的骑手全部一字排开,正面向观众狂奔而来。

WHs2Da4nA5dqeinYSiPfVZoi60sh8wq66RMSMwYi.jpg

《走出巴颜喀拉》之十《天路》

188cm×3000cm,完成于1991-1995年

此部分是长卷2-9部分的第一稿。从开光大典、劳作、歇息到天葬,表达出人的生死轮回的全过程。未尾的天葬,于长卷而言,实际上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形成了长卷内容(从生到死)的自然结束和升华。反复斟酌,不忍舍弃,故在整理时排在卷末,名之《天路》。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展览,水墨人物,李伯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走出巴颜喀拉》,,作品,人物画,艺术博物馆,长卷当代艺术 展览 水墨人物 李伯安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走出巴颜喀拉》 作品 人物画 艺术博物馆 长卷
下一篇:时间的旅行者_屠宏涛个展亮相重庆龙美术馆_屠宏涛:时间的旅行者-重庆龙美术馆-龙美术馆-现场-美术馆-油画-艺术家||上一篇:京城之脊•_一脉绵延: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在景山举行_北京市文联-景山公园-申遗-范迪安-特写-创作-全景-活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