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真卿特展、到康有为眼中的名碑、到于右任诞辰140周年遗墨展,这个春天,西安一次次发挥其文化古都优势,将中华文明的古典与优美重新上演。4月13日下午,位于城墙下的秦宝斋美术馆开启了“石墨捃华——名家题跋金石碑帖展”,再掀金石碑帖学关注高潮。
【直播回放】看懂那些传世的金石碑拓和名家题跋
展览现场
金石学演变史概况
现今,金石碑帖作为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不仅俱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书法艺术鉴赏以及取法用笔的实践上更是不可或缺。论及金石碑帖,看似可分门而论,实则又归于统一,他们都衍生自同一个广义的学科——金石学。从材质上看,“金”、“石”为两大门类,“金”即为钟鼎彝器,“石”为石刻。清代之前的金石学,对“金”的考据重于“石”,且其研究目的最终指向对经学以及史学的考证,即考经正史,在此“金石”的文献意义是大于艺术价值的。
而至清代时,尤以乾、嘉以后,金石学焕发出另一种光彩,即在书法艺术上的挖掘。清代大兴文字狱,大量文人学者为躲避严苛的政治环境而纷纷投身于金石学研究,他们喜好交游、在途中访碑寻古,互相切磋金石收藏与研究使得他们筑建了一个共同的“金石圈”,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扩大了金石研究的队列,并拓展了研究的精度。乾隆时期的学者阮元更以其“南北书派论”、“尊碑抑帖”的理论影响同辈以及之后的大量学者、书法爱好者,促进了“碑学”的发展。这个时代,金石学不仅催生了书法研究的热潮,同时书法家们又带动了对金石的追寻、研究,二者相互促进,将金石学从另一个方向推向高潮。
现场
“石墨捃华” 题跋与碑帖相映成辉
以“金石”会友成为了文人学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诞生了大量带有跋文的珍贵拓本。此次“石墨捃华——名家题跋金石碑帖展”中,拓本与题跋构成了展览的双重看点。这些拓本或碑文精美、流传数量鲜少,如《董美人墓志铭》等;或来自清至近代的金石收藏家,如翁方纲、陈介祺、端方、罗振玉、吴待秋、于右任、茹欲立、刘自椟等;或题有名家跋文,如文震孟、棱迦山民、祁寯藻、翁同龢、吴昌硕、樊增祥、启功等人之题跋;亦有书法家陈少默、刘自椟研习书法时临写的双钩手本...对于金石碑帖爱好者来说实为不可错过。
这场展览的契机是“几个同学、同事在一起聊天,觉得金石学和考古最近很热,我刚好又喜欢,就想集中一批比较好有名家题跋的碑帖做一个展览,做一个小雅集一起玩一玩。所以就这样促成了这个展览。”秦宝斋美术馆总经理黄熙月说。此展览不只有本地藏家的藏品支持,更有国内一些很顶端的藏家的藏品,内容非常精彩,值得观览。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是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欣宇,据他介绍:一共推出了三十四件藏品,每一件都以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的精彩题跋为主,其中有一部分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化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对碑帖题跋的认识和学习的文字留在了碑帖上,还有一部分是陕西本地文化界的名人在碑帖上留下来的墨迹、题跋。所以这一次的展览是两条主线,题跋和金石碑帖。
展览件件是精品,但依然上有很多亮点,比如两江总督端方收藏的秦权作品,陈介祺收藏的毛公鼎的全型拓和铭文拓,今天在秦宝斋看到这件毛公鼎的全型拓片和名家题跋,也可谓是参观者的一大幸事;还有陕西本地出土的三国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三体石是五十年代由本地的收藏家刘自犊先生捐赠给碑林博物馆,上面有六位收藏家、金石鉴赏家的共同题跋,也可谓是一个精彩之作。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秦宝斋,石墨捃华,碑帖和题跋,,金石学,展览,研究,名家秦宝斋 石墨捃华 碑帖和题跋 金石学 展览 研究 名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