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并持续至31日。图为展览现场
“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8日至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报告厅(拉姆咖啡旁)举行。图为研讨会现场
“非常遗憾,其实应该站在这里的不是我,而是我的父亲。”
清秀的王婉立于展览开幕式现场,如此说。
王中秀先生之女王婉 图为其在“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开幕式上致辞
她的父亲,正是去年驾鹤西去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王中秀先生。他自1994年起,整理编辑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宾虹捐赠艺术文献,遍读近现代报刊档案、走访宾翁遗属门生、故人旧友,寻觅书信、手札等遗稿文存,建成以即时报道和可考史料为基础的“卡片式数据库”,同时以黄宾虹为中心,以点及面对中国近现代画家群体作了全面的梳理和考证。
“治学之路是漫长而寂寞的,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也许是只有傻瓜才会去选择的道路。”正如王婉所言:文化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从远古第一个在岩石上刻下第一条线开始,人类以绘画表达对宇宙、对世界知我思从未停止过。“我想这些杰作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照亮了浩瀚的宇宙,点缀了无限的黑夜。”他的父亲,无疑是繁星之一。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心里,他最推崇的是“王中秀先生对黄宾虹的画学、画论以及艺术创作中现代性的研究。”因为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从传统的笔墨层面去理解黄宾虹,“其实这是不充分的,因为黄宾虹面对的时代及身处的社会角色,决定他承担的身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家,所以王先生更注重的是黄宾虹作为艺术史论家的身份。”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右)向汪韵芳女士授予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
王中秀原工作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主持开幕式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开幕式现场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王先生先后主笔编撰《中国画名家作品真伪:黄宾虹》、《黄宾虹年谱》、《黄宾虹画传》、《虹庐画谈》(黄宾虹著、王中秀导读)、《黄宾虹年谱长编》、《黄宾虹文集全编》和《编年注疏黄宾虹论艺书信集》等著作,以上成果都是研究黄宾虹“绕不开”的案头书。
然文献展筹备期间,王中秀先生遗憾于2018年11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2019年3月1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承办的“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开幕,并持续至31日。“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18日至20日在南山校区南苑报告厅(拉姆咖啡旁)举行。
开幕时,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洪再新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分别致辞,获两位作者授权,艺术头条得以全文发布。(为便于理解,标题为编者所加)
“神州国光”开幕致辞
文/洪再新
尊敬的各位来宾、领导,汪韵芳女士、王婉女士:
大家早上好!
张坚馆长让我作一简短发言,我非常高兴。首先,和汪韵芳女士、王婉女士一同参加 “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开幕式,见证中秀先生的幸福家庭,是一个荣誉。王婉女士以多年来在青海玉树藏区做教育工作的大乘理念,这样总结她父亲纯粹的人生境界:“很多灵魂迷失在五光十色的人间,从此世世流转不得自主。有些灵魂则恪守信言,完成了此世的任务,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去年元旦,中秀先生给我发来电邮,分享了同样无怨无悔的追求:“寂寞也是一个小世界,守得住守不住寂寞,关乎性格也关乎从事的事情特性。寂寞里也有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热闹所得的快乐浮泛,它具有一种深沉的秉性。至今我难忘1995年在藏书楼翻检《神州日报》和《时报》时的惊喜。第一次发现宾老未被人发现的批量文章。对这些文章半个世纪未被学者和宾老友人发现,我独自拥有的那种感觉非常美妙。”数月后,他又电告所捐赠得黄宾虹研究文献已由张坚馆长及其团队运到杭州,说他没有一丝牵挂的感觉。如同王婉女士所说:“肉身都会离去,能为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亦不失为自豪的离去。”
从这次文献展我们可以看到,中秀先生谈论黄宾虹的第一篇文字,题目是《追求内美的黄宾虹》。在去世前不久,他回答了友人提出的问题:“什么是黄宾虹文化自信源头”?指出 “文化自信在黄宾虹从来不是问题。”因为黄宾虹“重建的是民学理念,即现代审美理念,即其内美画学观。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的确,90年前,黄宾虹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在历史上的定位,不仅在1929年《虚与实》一文中有理论的建构,而且通过《艺观》杂志,介绍《神州大观》“为中国现代艺术泰斗黄宾虹先生主编,其所选材,均为中国历代名画最精美之真迹。故而无论何人,得此[《艺观》杂志、《神州大观》]两书即可以翱翔艺术界之苍穹,而高瞻远瞩,俯视一切。”
认识黄宾虹这样的历史定位,基于对个人与制度之间张力的把握。91年前,蔡元培先生明确地设定了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性质,使之建成为学术研究的机构。建校三十年之时,也就是1948年,黄宾虹加盟,担任国立艺专的中国画教授,成为学院的丰碑。就像同年黄宾虹草拟《西湖文艺美术馆简章》的理念,到他决定将所有收藏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奠定了个人与制度相互关系的基础。1991年来中秀先生之所以能在黄宾虹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正是和黄宾虹的无私捐赠互为因果的。换言之,个人的长时段理念,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延续也端赖个人的全身心投入。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从成立贡布里希教授纪念图书室、高居翰教授纪念图书室到王中秀藏黄宾虹研究文献库,正是体现了这种内在张力。
从2001年我和中秀先生在他位于上海宾阳路50号梦蝶苑寓所结识,到他最后一次住院,我们的交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去年11月28日他遽然离去后,我每天清早起来都仿佛若有所失,因为再没有来自他的电邮、微信。可以想像,这种辞别,对他的家人来说,更为不易。令人欣慰的是,因为“王中秀藏黄宾虹研究文献库”的成立,新知旧雨能相聚杭州,参加“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人会来此分享他对黄宾虹的热爱,对学问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通过他的学术著述,他留下的资料文献,他提出的许多待解的问题,激励更多年轻学子,摈弃诱惑,专注学问,做一个纯粹的人。
去年12月4号,中秀先生的追思会在沪召开,我和内子献上一副挽联,传达与这位前辈同道多年来共享的理念。今天,我借相同的意思来作结语,也是对包括黄宾虹研究在内的现代艺术史研究的展望:
虚实同构探内美
中西一体求至真
谢谢大家!
“神州国光”开幕致辞
文/高世名
首先,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对王中秀先生及其家属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王中秀先生我只见过一次,是由于洪再新老师的介绍。从洪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们的相知与相交,他们那种真学者之间的友情令人感动。如今可谓“举手谢时人已去,相逢一醉是前缘”。
王中秀和中国美院的前缘是黄宾虹研究,我们今天所有人团聚在这里,共同的缘分是对黄宾虹的热爱。黄宾虹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最重要的先师之一。他不止是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是了不起的画学家,他不止是人们所说的传统派大师,而且是一位开创性的宗师。有些艺术家的伟大是因为他自身是一座高峰,有些艺术家的伟大则是因为他为后人开辟出一条道路。黄宾虹先生可谓兼而有之。他的作品为中国画史立起了一座高峰,他的工作又为我们这些后学者开辟了一条道路。
黄宾虹先生是鉴古名家。通过古金石器物的研究,他一方面超越了中国画的中古起源,将书画之文明基因追溯至高古;另一方面,他又说“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他还是一位不断实验的艺术家,栖霞岭下的蜗居是他的实验室,他留下的上万件作品就是他的实验报告。他以他的实验所开辟出的这条道路,通向一个无限丰富的境界。如同大家所知道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首先在于笔墨。他将“笔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如此。笔墨打通中国画的形而上下,它通达于中国画最根本的气息与神韵、秉性与品格。通过笔墨的论述与操演,黄宾虹先生创造出了一套山水画的“语言”。纵观千年画史,他是在语言建构的层面对中国画有所贡献,而不只是在技术、手法和风格。
这许多年读黄宾虹先生的作品,我一直有个模糊的感觉:寻常画家们纠缠于“虚与实”,而黄宾虹着力于“隐和现”。虚实、隐现是不同的次第。无是生非,于实中化虚,又运虚于实,这是通常画家们追求的本事。而黄宾虹先生却重在返虚入实,因实转虚;似非而是,由是而非;其中的返转变幻,全在显隐之间。他说“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中的“月移壁”,应该就是一种显隐生化之间的状态。所以他在画中所求的不止是画面上的天光云影、龙蛇起陆,更是绘画根底处的浑厚华兹之道——自笔笔生发之际应和造化之纹理,于层层铺陈之中横生自然之姿态。
然而,黄先生的探索绝不止于笔墨、语言,也不止于造化隐现。他的领悟不止于此,他说: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我们看到,黄宾虹先生不只是以书入画,而是以六书指事之法入画。在此黄宾虹先生给出了一个深邃而宏大的命题。这正体现出黄先生的卓越之处——他的视野一直追溯到文明源头,在那里,金石器物、古文字通达于造化之理,图与画、物与象显化为天地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源头处,黄宾虹还找到了画学通达于文明的真谛——“浑厚华兹”乃民族之性,“不齐之齐”乃民学精神。我想,这才是黄先生所倡导的“神州国光”。
在1948年的《国画之民学》中,黄先生指明了他所期待的未来:“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画西画之别的。各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现在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
----------------
除大量珍贵文献,展厅内,黄宾虹极少露面的23幅原作与傅雷著的《观画答客问》亦交相排列。观众们可见诸如“返本以求”、“虚实之变”、“五笔七墨”、“不齐之齐”、“叠进·蝶境”等关键词,其下,则是一段文字诠释,旁边,便是黄宾虹的原作,文图相映,感悟直接,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没有公开展示过。
展览启幕同时,神州国光:“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步启动,并将持续至3月20日。它将围绕4个议题展开:黄宾虹画学、画论和画史思想与黄宾虹艺术文献研究、报刊和档案中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及其方法论的思考与研究、画家革新与现代性的冲突和危机、研究型图书馆的建设(专题艺术文献和数据库,学术出版,展览项目,及学术活动)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展览现场
部分展品
《西溪纪勝》黄宾虹130×51cm 1950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藏
黄宾虹写朱竹垞诗意轴 65.9cm×32.7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52年黄宾虹水墨娥嵋洗象池记游图轴 91.1cm×40.6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52年黄宾设色绛山水轴 87.9cm×36.9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52年黄宾虹临安山色图轴 76.2cm×31.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神州国光:“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及张坚馆长导览直播现场
研讨会直播现场(1)
研讨会直播现场(2)
研讨会直播现场(3)
研讨会直播现场(4)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宾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王中秀,神州国光,,神州,研究,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黄宾虹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王中秀 神州国光 神州 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